0%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奠币登歌

2025年07月05日

旨酒告絜,青蘋应候。礼陈瑶币,乐献金奏。
弹弦自昔,解冻惟旧。仰瞻肸蚃,群祥来凑。

包佶

译文

旨酒告絜,青蘋应候
美酒洁净表虔诚,青萍适时显灵应
礼陈瑶币,乐献金奏
礼仪陈列玉帛祭,乐声奏响金石音
弹弦自昔,解冻惟旧
弹奏琴弦自古传,春风解冻依惯例
仰瞻肸蚃,群祥来凑
仰望神灵降福泽,万千祥瑞齐汇聚

词语注释

絜(jié):通'洁',洁净之意
青蘋(pín):一种浮萍,古代祭祀用植物
瑶币:玉帛等贵重祭品
肸蚃(xī xiǎng):神灵感应、散布的样子
凑:聚集、汇合

创作背景

关于《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奠币登歌》的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青蘋初生,周礼古乐在太常寺的编钟声中苏醒。这首《奠币登歌》诞生于大唐开元年间,是《大唐开元礼》修订时的重要乐章,承载着千年风祀的文明记忆。

一、礼乐制度的活态传承

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命太常卿韦绦整理前代祀典时,在《周礼·大宗伯》"以槱燎祀风师雨师"的记载中寻得古制。乐官们融合了汉代《郊祀歌》的庄重与南朝《郊庙歌辞》的婉转,将青铜时代的巫祝之音,转化为大唐雅乐的宫商韵律。

二、天人相应的仪式现场

"青蘋应候"暗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的时令记载。太常寺奏疏显示,祭祀时需依《开元礼》"陈玉币于篚,设登歌于堂上",乐工抚七弦琴奏《姑洗》之调,恰如诗中"弹弦自昔,解冻惟旧"的生动写照。考古发现的唐代风师坛遗址中,出土的鎏金银币与"瑶币"记载相互印证。

三、盛唐气象的礼乐注脚

"群祥来凑"的盛世图景,实为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定大唐乐制诏》的艺术呈现。敦煌写本P.3608卷背残谱中,可见与"金奏"对应的钟磬记谱符号,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祀风师文书》,更印证了此诗在西域地区的传播。诗人王维在《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中"风师扫翠幕"之句,或受此乐章启发。

当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流光掠过诗行,我们仍能听见千年风声中,那场融合《周礼》古义与盛唐气象的庄严祭祀。太常寺的编钟早已沉默,但"礼陈瑶币,乐献金奏"的文明密码,仍在甲骨文的"风"字纹样里生生不息。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风神为背景,展现了上古祭祀的庄重与虔诚。开篇"旨酒告絜,青蘋应候"两句,通过清酒与青蘋的意象,勾勒出祭品的洁净与应时,暗示人神交接的圣洁时刻。宋代学者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评点此处"以物候应礼,天人交感",准确捕捉到了祭祀仪式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礼陈瑶币,乐献金奏"转入祭祀的核心场景。瑶币的温润光泽与金石乐器的清越声响形成视听交融的审美空间。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特别强调"玉帛钟鼓,乃通神之器",诗中正是通过这些礼器的铺陈,构建起人神沟通的神圣场域。

下阕"弹弦自昔,解冻惟旧"运用双关手法,既指春祭解冻的自然现象,又暗喻礼乐传统的历史延续性。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此联"以气候喻礼制,古今相承之妙,尽在弦歌解冻之间"。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使祭祀活动获得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

结句"仰瞻肸蚃,群祥来凑"将祭祀推向高潮。"肸蚃"这个古语词形容神灵降临的细微声响,《文选》李善注称其"状神降之微响也"。诗人通过通感手法,让无形的神灵显现为可感知的祥瑞聚集,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以虚笔写实景,尽得祭祀缥缈之神"。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既保持了对神灵的敬畏,又让祭祀的祥瑞氛围变得具体可感。

全诗以四言为体,句式整饬而富有变化。每联前两句多写实景,后两句转向虚境,形成由实入虚的审美递进。在情感表达上,从初始的庄重虔诚,到中段的肃穆典雅,最终升华为神圣喜悦,层层推进中完成了一次完整的精神仪式。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所言:"祀神之作贵在诚敬,此诗以简净之笔写雍穆之气,得礼乐之正声矣。"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祀风师乐章》中'礼陈瑶币,乐献金奏'二句,以玉帛钟鼓写祭祀之诚,物象华贵而不失庄重,深得《诗经·小雅》'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之遗韵。其'仰瞻肸蚃,群祥来凑'更见天人感应之妙,恍见祥风盘旋于青蘋之上。"

钱钟书《谈艺录》评:
"此章短短八句,而祭祀仪轨、自然物候、乐舞声容俱备。'弹弦自昔,解冻惟旧'句尤精警,以琴瑟溯古礼,以东风喻时序,典故与当下交融,所谓'古今交汇于神理'者也。"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曰:
"'青蘋应候'四字最见唐人气象——风师未至而萍叶先觉,物候感应之微,正合祭祀'肸蚃'(神灵感应)之旨。通篇如青玉缀金线,庄雅中自生流动之美,郊庙歌辞中之上乘。"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
"此诗以'旨酒''瑶币'实写祭品,以'金奏''弹弦'虚写乐声,虚实相生。末句'群祥来凑'化用《汉书·礼乐志》'灵之至,庆阴阴'之意,而更显飞动,足见盛唐祭祀乐章'以人通天'的恢弘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