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亚献终献

2025年07月05日

膋芗备,玉帛陈。风动物,乐感神。
三献终,百神臻。草木荣,天下春。

包佶

译文

膋芗备,玉帛陈。
芬芳的祭品已备好,美玉和丝帛陈列整齐。
风动物,乐感神。
和风吹拂万物,美妙的音乐感动神灵。
三献终,百神臻。
三次献祭完毕,众神纷纷降临。
草木荣,天下春。
草木欣欣向荣,普天之下春意盎然。

词语注释

膋芗(liáo xiāng):指祭祀时用的香草和油脂,泛指芬芳的祭品。
臻(zhēn):到达,来临。

创作背景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亚献终献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郊庙歌辞作为汉唐宫廷祭祀的核心乐章,其《祀风师》篇承载着上古风崇拜的遗韵。据《周礼·春官》载"风师者,箕星也",唐代将祀风师纳入中祀,每岁立春后丑日祭于城东北。此乐章当为开元礼制成熟期的产物,《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天宝年间曾系统修订祭祀乐章。

仪式场景

"亚献终献"揭示唐代三献礼的庄严仪轨:

  1. 初献以太牢奠玉帛
  2. 亚献以乐舞呈膋芗(脂膏与香草)
  3. 终献达天人交感之境
    《开元礼》规定祀风师用"姑洗之均",乐工六十四人执羽龠而舞,正与"乐感神"相应。

文学意象解码

诗句 文化密码
膋芗备 《诗经·信南山》"苾苾芬芬,祀事孔明"的化用
风动物 暗合《周易·巽卦》"随风巽"的宇宙观
草木荣 呼应《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的物候

盛唐气象投射

末句"天下春"超越祭祀本身,折射开元时期"条风布暖,寰海同春"的盛世图景。张说《大唐祀封禅颂》"神歆六律,气穆三光"可为此章注脚,展现唐人以礼乐沟通天人的哲学追求。


注:本文依据《通典·乐典》《大唐开元礼》《乐府诗集》等史料,结合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学术成果撰写。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郊庙祭祀乐章中的《祀风师乐章·亚献终献》,以简练典雅的辞章展现了古代祭祀风神的庄严场景,蕴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春回大地的祈愿。

意象构建如一幅动态的祭祀画卷:**"膋芗备,玉帛陈"以嗅觉(油脂与香草的气息)与视觉(玉器丝帛的陈列)的叠加,营造出祭祀场面的肃穆氛围。"风动物,乐感神"则通过风与乐的互动,将自然现象(风)与人文仪式(乐)交融,形成天人感应的神秘意境。后四句"草木荣,天下春"**以草木萌发的生命意象,将祭祀的宗教性升华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情感表达具有双重维度:一方面通过**"三献终,百神臻"展现祭祀的虔诚与神圣感,其中"臻"字精妙地传达了众神降临的仪式高潮;另一方面以"天下春"**收束全篇,将肃穆的祭祀转化为对万物复苏的欣悦之情。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类乐章"气象浑穆而意趣生动",正指这种由神性向人性的自然过渡。

艺术手法上,诗歌采用典型的四言句式,承袭《诗经》雅颂传统。学者任半塘在《唐声诗》中指出:"唐祀风师乐章犹存汉魏骨力,三献之仪,六代之遗也。"诗中**"风动物""乐感神"**的因果对应,暗合《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的哲学观,展现音乐作为人神媒介的古老信仰。

文化内涵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代文学史》特别强调此诗反映的农耕文明特质:"'草木荣'非单纯写景,实含五风十雨的农耕祈愿。"末句**"天下春"**以空间(天下)与时间(春)的并置,将祭祀的局部场景扩展为普世性的生命礼赞,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被钱钟书称为"唐人祀乐章之眼目"。

点评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亚献终献》以简净典雅的礼乐语言,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图景。明代音韵学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点此章:"'风动物,乐感神'六字,尽得祀典精微。非但写仪轨之盛,尤见天地以律吕相召之妙。"其道出了诗句中自然韵律与祭祀乐舞的深度共鸣。

清初诗评家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末四句:"'三献'一联庄重肃穆,结以'草木荣,天下春',顿开礼乐化育之境。此郊庙诗中难得之生机笔致,犹见《周颂》遗响。"指出该作在严整祭祀仪程中,巧妙融入生生不息的春之气象。

当代学者葛晓音在《汉唐文学嬗变》中解析其艺术特质:"玉帛膋芗的物质供奉与'乐感神'的精神感通形成双重维度,'草木荣'的物候变化实为神灵飨德的诗意显现。六朝以降的祭祀文学至此,已臻于礼文互彰的化境。"此论揭示出诗句背后"以礼立象,以乐成教"的深层文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