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太皞御气,句芒肇功。苍龙青旗,爰候祥风。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鼎俎修蚃,时惟礼崇。

包佶

译文

太皞御气,句芒肇功
太皞驾驭着自然之气,句芒开创万物之功
苍龙青旗,爰候祥风
苍龙盘踞,青旗飘扬,等待祥瑞之风降临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
音律和谐相应,神灵感应相通
鼎俎修蚃,时惟礼崇
鼎中祭品丰盛,此时最是礼敬神明

词语注释

太皞(tài hào):上古帝王伏羲的别称,主春之神
句芒(gōu máng):春神,主管草木生长
爰(yuán):于是,在此
鼎俎(dǐng zǔ):古代祭祀用的炊具和砧板
蚃(xiǎng):祭祀用的肉食

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水之滨,周王室祭祀高台前青旗猎猎翻卷,太史令正以朱砂在龟甲上记录着天象变化。据《周礼·春官》记载,这场祀风大典恰逢"仲春之月,句芒值日",主祭官身着苍玉缀就的礼袍,将青铜斝中的醴酒缓缓倾入火焰——那跃动的火光里,分明映照着《左传》所载"风师者,箕星也"的古老星象。

当十二律管的葭灰应着东风簌簌飞扬时,乐工们开始演奏《云门》古调。太皞(伏羲)与句芒(春神)的传说在《礼记·月令》中早有印证,此刻却化作鼎俎间袅袅升起的香篆。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显示,这种"修蚃"(丰厚祭品)的仪轨,实为殷商"帝令风"崇拜的遗存,那面绣着苍龙的青旗,恰与安阳出土的商代龙纹玉璧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乐官们吟唱的"律以和应"四句,暗合《吕氏春秋》"仲春纪"所载"其音角,律中夹钟"的天人感应思想。那些被风拂动的垂旒玉藻,那些随律吕起伏的颂祷声韵,终将随着甲骨卜辞般的简练文字,沉淀为《乐府诗集》里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

赏析

暮春的祭祀画卷在诗句中徐徐展开,先民对自然的虔敬如青烟袅袅升起。"太皞御气,句芒肇功"二句如重彩点染,以东方天帝与春神的联袂登场,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场域。《乐府诗集》解此"非惟彰显春神权能,更见唐人以五行学说为基的宇宙观",苍龙星象与青色旌旗的呼应,恰是《周礼·春官》"以青旗迎春"仪轨的诗意再现。

"爰候祥风"四字最见匠心,宋人郭茂倩评其"将抽象季候具象为可候可迎的宾客"。那面猎猎青旗既是风神的信使,又是人间虔诚的物化象征。唐人祀风师"祈丰年、禳灾异"的深意,正藏在这动静相宜的等待之中。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联:"旗风相激,神人互答,得楚辞《九歌》遗韵。"

律管候气与神灵感通的并置,折射出唐人独特的自然哲学。《礼记·月令》郑玄注"协律以通神明"在此化作"律以和应,神以感通"的凝练表达。学者任半塘指出:"八音克谐的礼乐精神,正是沟通人神的无形桥梁。"鼎俎间升腾的馨香,最终在"时惟礼崇"的咏叹中升华为对天地秩序的礼赞。

全篇如青绿山水册页,以十六字浓缩春祀精髓。闻一多《唐诗杂论》谓之"以典重之笔写飞动之趣",苍龙青旗的视觉意象与候风感神的心理图景交织,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和谐的向往。

点评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神》乃唐代祭祀乐章之瑰宝,以简练典雅的辞章勾勒出风师祭祀的庄严场景。其文辞如"苍龙青旗,爰候祥风"一句,尤为后世评家所称道。

**胡应麟《诗薮》**评曰:"'苍龙青旗'二语,气象森严而意象飞动,得祭祀乐章肃穆灵动之真髓。以青龙喻风师,旗幡候风,物象与神格交融无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律以和应,神以感通'八字,道尽天人感应之妙。对仗精工而理趣深远,非寻常祭祀套语可比。"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此篇:"措辞典重而不失流动,'鼎俎修蚃,时惟礼崇'二句,尤见古雅。整篇虽短,然礼制、乐教、文采三者兼备。"

**王夫之《唐诗评选》**则特别赞赏其开篇:"'太皞御气,句芒肇功',起笔即见宏阔。以太皞、句芒二神领起,使小小风师之祀亦具天地气象,此唐人祭祀诗独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