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洛水之滨,周王室祭祀高台前青旗猎猎翻卷,太史令正以朱砂在龟甲上记录着天象变化。据《周礼·春官》记载,这场祀风大典恰逢"仲春之月,句芒值日",主祭官身着苍玉缀就的礼袍,将青铜斝中的醴酒缓缓倾入火焰——那跃动的火光里,分明映照着《左传》所载"风师者,箕星也"的古老星象。
当十二律管的葭灰应着东风簌簌飞扬时,乐工们开始演奏《云门》古调。太皞(伏羲)与句芒(春神)的传说在《礼记·月令》中早有印证,此刻却化作鼎俎间袅袅升起的香篆。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显示,这种"修蚃"(丰厚祭品)的仪轨,实为殷商"帝令风"崇拜的遗存,那面绣着苍龙的青旗,恰与安阳出土的商代龙纹玉璧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乐官们吟唱的"律以和应"四句,暗合《吕氏春秋》"仲春纪"所载"其音角,律中夹钟"的天人感应思想。那些被风拂动的垂旒玉藻,那些随律吕起伏的颂祷声韵,终将随着甲骨卜辞般的简练文字,沉淀为《乐府诗集》里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