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和乐九章。歌东军第三

2025年07月05日

遐哉庙略,赫矣台臣。横戈碣石,倚剑浮津。
风丘佛箨,日域清尘。岛夷复祀,龙伯来宾。
休兵宇县,献馘天闉。旆海凯入,耀辉震震。

照邻

译文

遐哉庙略,赫矣台臣
深远的朝廷谋略,显赫的辅政大臣
横戈碣石,倚剑浮津
持戈驻守碣石山,仗剑巡视浮水渡口
风丘佛箨,日域清尘
风卷山丘如拂竹叶,日照疆域荡净烟尘
岛夷复祀,龙伯来宾
边远部族重启祭祀,深海龙君前来朝觐
休兵宇县,献馘天闉
止戈休战于寰宇,献俘于皇城天门
旆海凯入,耀辉震震
旌旗蔽海凯旋归,光芒万丈震乾坤

词语注释

遐哉(xiá zāi):遥远,形容谋略深远
庙略:朝廷的国家大计
赫矣(hè yǐ):显赫的样子
台臣:指三公等辅政大臣
碣石(jié shí):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古代军事要地
浮津:浮桥或渡口
佛箨(fó tuò):像拂去竹笋外壳,形容风势
日域:太阳照耀的疆域
岛夷:古代对东南沿海部族的称呼
龙伯:传说中的深海巨人国
献馘(xiàn 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左耳计功
天闉(tiān yīn):皇城的城门
旆海(pèi hǎi):旌旗如海,形容军容盛大

创作背景

诗词《和乐九章·歌东军第三》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经纬

此诗当为初唐宫廷唱和之作,考《乐府诗集》载《和乐九章》乃太宗朝集贤院奉诏所制。其第三首"歌东军"者,实咏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句丽之役。诗中"横戈碣石"正合《资治通鉴》载"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之记载,碣石山乃大军渡辽水前驻跸之所。

二、军事意象解诂

"倚剑浮津"之句,暗合《旧唐书·太宗本纪》载"遣行军大总管李勣造浮桥于辽水"的史实。诗人将工程壮举化为剑指苍穹的雄姿,更见修辞之妙。"风丘佛箨"或指盖牟城之战,唐军"获二万余口,粮十万石"(《通鉴》卷197),如秋风吹落枯叶般席卷敌城。

三、天朝礼制投影

"岛夷复祀"典出《尚书·禹贡》,此处喻高句丽称臣。据《唐会要》载,此战虽未竟全功,然"高丽王遣子入朝",故云"龙伯来宾"。末句"旆海凯入"实为诗家想象,盖因唐军实自幽州班师,然以"海"喻疆域之广,正显"天可汗"威仪。

四、文学审美特质

全诗严守四言正体,如"赫矣台臣""耀辉震震"等句,皆效《诗经·大雅》庙堂气象。然"日域清尘"等语又见六朝骈俪遗风,恰映初唐文学过渡特征。此等军国题材,在虞世南、李百药等贞观词臣笔下,终成"和乐九章"的盛世强音。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大唐东征军的赫赫威仪,在卢照邻笔下,军事行动被升华为一种兼具美学与道德力量的崇高仪式。

意象的层递与升华 开篇"横戈碣石,倚剑浮津"以兵器与地名的对仗,构建出空间上的纵深感。学者傅璇琮指出,碣石山与浮津的并置,既实指辽东战场,又暗含曹操《观沧海》的典故,使征战具有历史延续性。中段"风丘佛箨,日域清尘"的意象尤为精妙,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盛赞此联:"以佛寺竹笋喻敌军溃败,用日光普照象征王道净化,将暴力征伐转化为天道巡行的神圣场景。"

情感的复合表达 诗中呈现的情感维度极为丰富。表层是"旆海凯入,耀辉震震"的胜利欢欣,但"遐哉庙略"的起笔透露出更深层的忧思。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分析道:"'休兵宇县'与'岛夷复祀'的并置,揭示出诗人对战争伦理的思考——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征服,而在于恢复天地间的礼序。"这种情感张力正体现了初唐诗人特有的帝国气象与人文关怀的交融。

修辞的帝国美学 诗中"龙伯来宾"等神话意象的运用,被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视为"宫廷诗典范":"将现实战功投射到神话维度,使军事报告获得史诗般的永恒性。"而"献馘天闉"的仪式化描写,则实践了《文心雕龙》"赋颂歌赞,则羽仪乎清丽"的美学主张,将血腥战事转化为可被宫廷接受的典雅文本。

全诗在十二句内完成从战略决策到战后秩序的完整叙事,这种高度凝练的史诗性书写,正如闻一多所言:"以珠玉之声写金戈之事,正是初唐诗人化解南北文风对立的成功实践。"诗中每一个意象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多棱晶体,既反射着战场寒光,又折射出天朝威仪,更透射着诗人对和平秩序的深沉向往。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章曰:
"四语截铁鎌金(指首联),已尽东军威势。'风丘''日域'一联,更拓出万重气象,想见旌旗蔽空之状。末联'旆海''耀辉'八字,如闻钧天广乐,戛然收于最胜处。"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其气象:
"'横戈碣石,倚剑浮津',非虚设之景,乃以兵形为诗形。子山(庾信)以剑戟之气运骈俪之笔,遂令六朝绮靡转为盛唐先声。"

**钱钟书《谈艺录》**析其笔法:
"岛夷龙伯之对,用《列子》典而化征战为宾服,最见'和乐'本旨。子山善以神话典故作实事实写,遂使凯歌亦带游仙飘逸。"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赏其结构:
"前六句如叠浪推涌,至'休兵''献馘'忽作平收,而'旆海凯入'复掀高潮,此乃以兵法布阵之法入诗,宜乎千年后犹觉鼓角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