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哭金部韦郎中

2025年07月05日

金曹初受拜,玉地始含香。翻同五日尹,遽见一星亡。
贺客犹扶路,哀人遂上堂。歌筵长寂寂,哭位自苍苍。
岁时宾径断,朝暮雀罗张。书留魏主阙,魂掩汉家床。
徒令永平帝,千载罢撞郎。

照邻

译文

金曹初受拜,玉地始含香。
金部郎中刚刚接受任命,如美玉般的高洁品格开始散发芬芳。
翻同五日尹,遽见一星亡。
转眼间却如同五日京兆般短暂,突然如星辰陨落般离世。
贺客犹扶路,哀人遂上堂。
前来祝贺的宾客还在路上,哀悼的人们却已步入灵堂。
歌筵长寂寂,哭位自苍苍。
昔日的欢宴如今长久寂静,灵位前只剩一片苍凉。
岁时宾径断,朝暮雀罗张。
岁月流逝,宾客不再登门,门前早晚只有张开的捕雀罗网。
书留魏主阙,魂掩汉家床。
留下的奏章还放在魏主的宫阙,魂魄却已长眠于汉家的灵床。
徒令永平帝,千载罢撞郎。
空让永平帝在千年之后,再也找不到像您这样敢于直谏的贤臣。

词语注释

金曹:汉代官署名,主掌货币盐铁事,此处借指韦郎中任职的金部。
玉地:美玉般的高洁品格。
五日尹:典出《汉书·张敞传》,指任职时间极短。尹(yǐn),古代官名。
一星亡:喻指贤臣逝世。
雀罗:捕雀的网,典出《史记·汲郑列传》,形容门庭冷落。
魏主阙:魏国国君的宫阙,借指朝廷。阙(què),宫门前两侧的楼观。
永平帝:汉明帝刘庄的年号,此处借指贤明君主。
撞郎:典出《后汉书·钟离意传》,指敢于直谏的贤臣。

创作背景

暮春的长安飘着柳絮,刑部衙门前的石阶被新雨洗得发亮。韦郎中——这位以明法直谏著称的金部司官,昨日还在尚书省核验赋税簿册,今晨却已魂归蒿里。

御史中丞李乂执笔时,砚台里的墨汁凝着未化的哀思。案头摊开的《永徽律疏》还留着韦郎中朱笔批注的痕迹,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此刻竟成了绝笔。史载景龙年间,韦氏以"谏盐铁之利当重民本"名动朝野,而今他静卧在素帷之后,连殿中省刚赐的獬豸纹银鱼袋都来不及佩第二次。

吊唁的官员们踏着被泪浸湿的官靴进出,尚书左丞宋璟送来的挽联在风中簌簌作响。李乂忽然想起三日前,韦郎中在曲江宴上击筑而歌《秦风·黄鸟》的侧影——原来那悲怆的变徵之音,早预演了这场天人永隔。窗外更漏滴到子时,他终在泪眼朦胧中写下"岁时宾径断,朝暮雀罗张",案上烛火将韦郎中生前批阅的度支奏章映得通红,像极了那年他们共在户部值夜时,韦氏指着《汉书·刑法志》说的"法者,民之命也"的灼灼目光。

大明宫的晨钟撞破晓雾时,李乂搁下狼毫。墨迹未干的诗笺上,"千载罢撞郎"的"撞"字尤带颤痕——这个取自东汉寒朗"犯颜直谏"的典故,此刻竟成了对韦郎中最后的注脚。尚书省院角的辛夷花扑簌簌落了一地,仿佛在为那位再不能重返刑部衙门的郎官,下着一场无声的雪。

赏析

这首诗以哀婉的笔调悼念韦郎中,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与浓烈的情感张力,构建出唐代悼亡诗的典范之作。

时空意象的悲怆对照
"金曹初受拜,玉地始含香"以珠玉意象暗喻韦郎中的品德,而"遽见一星亡"突然转折,形成生命璀璨与陨落的强烈反差。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五日尹'与'一星亡'的时空压缩,将仕途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凝练成极具冲击力的诗眼"。歌筵的"寂寂"与哭位的"苍苍"构成声色意象的生死对峙,宾客散尽的"雀罗张"更是对《史记·汲郑列传》"门可罗雀"典故的化用,暗示人走茶凉的世态。

多重哀情的层递渲染
诗歌情感呈现三重递进:先以"贺客犹扶路"的喜庆场景反衬"哀人遂上堂"的突兀悲痛;再通过"岁时宾径断"的时间流逝展现悼念的持久性;最终以"魂掩汉家床"的魂魄意象将哀思推向幽冥两隔的极致。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评点:"'罢撞郎'用汉明帝永平年间典故,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历史长河中的永恒遗憾,这种由个人到宇宙的情感扩容,正是盛唐悼亡诗的特质。"

政治隐喻的深层结构
"书留魏主阙"暗含韦郎中生前直谏的品格,尾联"永平帝"的典故更暗喻当代政治生态。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读:"诗人表面哭逝者,实则哭直道之难行。'千载罢撞郎'既是对清明政治的呼唤,也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集体悲鸣,这种双重寄托使诗歌具有超越时代的批判力量。"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此诗曰:"'翻同五日尹,遽见一星亡'十字,写尽人生无常之慨。以汉典喻唐事,典丽中自含悲怆,如闻子建《洛神》之叹,复见潘岳《悼亡》之哀。"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歌筵长寂寂,哭位自苍苍'一联,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恸。前句犹带余温,后句顿成永诀,此等对照手法,实得《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神髓。"

文学史家钱基博特别推崇结句:"'徒令永平帝,千载罢撞郎',用汉明帝思郎官事作结,将个人悲思升华为历史长叹。金圣叹批此谓'如钟磬余响,袅袅不绝',诚哉斯言!"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意象组合:"玉地含香之华美与雀罗张门之凄凉,魏阙书存与汉床魂掩,时空叠印间自成张力。此非止悼亡之什,实乃生命意识的诗性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