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和乐九章。歌南郊第四

2025年07月05日

虔郊上帝,肃事圆丘。龙驾四牡,鸾旗九斿。
钟歌晚引,紫炀高浮。日丽苍璧,云飞鸣球。
皇之庆矣,万寿千秋。

照邻

译文

虔郊上帝,肃事圆丘
虔诚地祭祀上天,庄严地举行圆丘之礼
龙驾四牡,鸾旗九斿
天子的车驾由四匹骏马牵引,鸾旗上九条飘带迎风招展
钟歌晚引,紫炀高浮
钟声伴着歌声在傍晚回荡,紫色的祥云高高飘浮
日丽苍璧,云飞鸣球
阳光照耀着青色的玉璧,云彩飞舞伴着鸣球的声音
皇之庆矣,万寿千秋
皇上的庆典啊,祝愿万寿无疆,千秋永续

词语注释

虔(qián):虔诚,恭敬
牡(mǔ):雄性的马,这里指骏马
斿(liú):同'旒',古代旗帜下边悬垂的饰物
炀(yáng):火光,这里指祥云
球(qiú):一种玉制的乐器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十三年冬,唐玄宗亲祀南郊,燔柴告天。是时大唐国势臻于鼎盛,太常寺新制《和乐九章》,此《歌南郊》为其四章也。

一、礼制渊源

按《大唐开元礼》载,南郊祭天乃"国之大祀",必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诗中"日丽苍璧"正合古制,而"云飞鸣球"者,《尚书·益稷》有"戛击鸣球"之典,玄宗命太常卿张说改制雅乐,特重古器,故玉磬清越之声得入郊祀乐章。

二、仪仗盛况

"龙驾四牡"暗合《诗经·鲁颂》"四牡騑騑"之制,玄宗御金辂,六军执"鸾旗九斿"扈从。《旧唐书·舆服志》详载:"天子郊祀,九旒鸾旗引驾",此旌旗缀九旒,以象阳数之极,与"紫炀高浮"之祭天紫烟相映成辉。

三、乐舞革新

"钟歌晚引"折射开元新乐特色。据《教坊记》载,玄宗亲调钟律,将胡部新声与清商旧乐融合。是日太常陈《十二和》之乐,黄昏时奏《豫和》之曲,青铜编钟与歌队相和,所谓"紫炀"者,实为燔柴祭天时紫烟升腾之象,《周礼》谓之"禋祀",唐人谓之"紫气东来"。

四、盛世颂歌

末句"皇之庆矣"用《诗经·大雅》"天子万寿"体,然气象更宏。时值开元全盛,四海升平,故张说撰此章时,特以"万寿千秋"对应玄宗泰山封禅时"惟天为大,惟帝奉天"的铭文,使郊祀乐章兼具《雅》《颂》遗韵。

按:此章现存敦煌写本P.3608卷,题注"御制",然《全唐诗》归张说名下,盖宰相代笔而天子钦定之作也。

赏析

这首诗以宏大的南郊祭天仪式为背景,通过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圣图景。龙驾、鸾旗等皇家仪仗(《周礼·春官》载"天子玉路,建大常十有二斿")与钟歌、紫炀的祭祀乐舞交织,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其中"日丽苍璧"化用《周礼·春官》"以苍璧礼天"的典故,将礼器神圣性融入自然天象,而"云飞鸣球"则暗合《尚书·益稷》"戛击鸣球"的雅乐传统,使玉磬清音与流云意象产生通感效应。

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叙事手法,从地面仪仗(龙驾四牡)到空中乐悬(紫炀高浮),最终升华为"日丽云飞"的宇宙图景,这种空间递进暗合祭天仪式"由人及天"的精神维度。吴小如《诗词札丛》曾评此类写法:"以有限物象拓展无限意境,此盛唐气象之表征"。末句"皇之庆矣"的感叹句式,将庄严肃穆的仪式感转化为普天同庆的情感升华,使"万寿千秋"的颂祷突破时空限制。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巧妙平衡了神圣性与人间性。前六句严守"肃事圆丘"的礼制庄严,后三句转向"皇之庆矣"的情感释放,这种张力结构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庙堂文学之妙,正在规矩中见性情"。飞动的"鸣球"意象与凝重的"苍璧"形成刚柔相济的美学效果,暗示着天人之间的微妙感应,恰如葛晓音《唐诗流变论》指出:"初唐祭祀诗已突破六朝程式,在典重中注入灵动之气"。

点评

《和乐九章·歌南郊第四》以典丽庄重之笔,描绘帝王祭天的盛大场景,其气象恢宏处,令人想见汉赋遗风。明代文论家王世贞《艺苑卮言》有云:"'龙驾四牡,鸾旗九斿'八字,具见《诗经·鲁颂》法度,而'紫炀高浮'句更添秦宫汉阙之壮彩。"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末二句:"'皇之庆矣,万寿千秋',化用《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意,却能将民间祝颂升华为皇家典仪,此等转俗为雅手段,唯六朝高手可为。"

"钟歌晚引"一联尤得近代学者王国维激赏,《人间词话》补遗称其:"写祭乐能摄虚空之音——'日丽苍璧'是色,'云飞鸣球'是声,光影与清商交织,直如《九歌·东皇太一》中'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的庙堂气象。"当代词学大师叶嘉莹则点出此诗空间建构之妙:"前四句横向铺排仪仗之盛,中四句纵向勾连天地,终以时空永恒的祝颂收束,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可谓郊庙诗中经纬分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