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赤谷安禅师塔

2025年07月05日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
且当事芝朮,从吾所好云。

照邻

译文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
独自坐在山岩的幽深处,心境悠然远离尘世纷扰。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斟一杯美酒敬给丹桂,吟一首诗篇赠予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
朝霞晚烟在此汇聚,猿啼鸟鸣四季可闻。
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水中花影争艳秋光,山间青翠浸染夕阳。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
高谈阔论佛经十二部,细究推敲道德五千言。
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
真如之理玄奥难测,生生之气弥漫天地。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
古人学说或有糟粕,轮扁论道未得真谛。
且当事芝朮,从吾所好云。
且去山中种植芝草,顺从本心逍遥度日。

词语注释

夕曛(xī xūn):夕阳的余晖。
十二部:指佛经的十二类文体。
五千文:指《道德经》,共五千余字。
如如:佛教术语,指真如之理,永恒不变的真理。
冥昧(míng mèi):幽深玄妙,难以理解。
氛氲(fēn yūn):形容云雾或气息弥漫的样子。
糟粕(zāo pò):比喻粗劣无用的部分。
轮扁:古代造轮名匠,此处喻指技艺精湛却难以言传真谛。
芝朮(zhī zhú):灵芝和白术,泛指仙草药材。

创作背景

赤谷安禅师塔创作背景探微

唐风浩荡处,卢照邻独坐赤谷幽岩,以诗心叩问禅机。此诗作于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正值诗人仕途失意、隐居终南山之际。彼时佛教禅宗初兴,六祖慧能尚未开宗立派,而北地禅师多以静修证悟为宗,安禅师塔恰成这方外之思的见证。

诗中"独坐岩之曲"暗合终南山赤谷地貌,《陕西通志》载其"石色赭赤,泉鸣如磬"。诗人将丹桂浸酒、白云入诗的雅趣,与《续高僧传》所记安禅师"栖霞饮露"的修行互为映照。烟霞聚散、猿鸟鸣啭的意象,既得陶渊明田园诗之真趣,又承王维辋川山水之先声,展现初唐文人由儒入禅的思想嬗变。

"十二部"佛经与"五千文"道藏的并提,折射出唐初三教融合的思潮。司马承祯《坐忘论》云"禅定修心,老庄养性",恰与此诗"如如数冥昧"的玄理相契。末句"且当事芝朮"暗用《神农本草经》典故,既是对安禅师采药修行的追慕,亦流露诗人自身求仙访道的隐逸之志。

此诗如一方青苔斑驳的唐碑,以五言古体的庄重,镌刻着那个时代精神探索的印记——当士人在庙堂与山林间徘徊,禅塔的轮廓便成了丈量天地的尺度。

赏析

诗人笔下的赤谷安禅师塔,是一幅超然物外的禅意画卷。开篇"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便以空谷幽兰般的意境,勾勒出禅师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这里的"独坐"不仅是身体的栖息,更是心灵对红尘的彻底超脱,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异曲同工。

"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二句,将禅意生活诗化得淋漓尽致。**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联"物我两忘"的意境——丹桂与白云不再是被观赏的客体,而是禅师精神交往的主体,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正是盛唐山水诗"无我之境"的典范。

诗中自然意象的铺陈尤见匠心。"烟霞朝晚聚"的流动之美,"水华竞秋色"的绚烂之姿,构成时空交错的禅境。**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这些意象群形成"色空不二"的佛教观照:朝暮烟霞喻无常,山水秋色显真如,看似写景实则演法。

后六句转入佛理阐发,却以"高谈十二部"与"细核五千文"的对比展现圆融智慧。**周勋初《唐诗大系》认为,此处暗含对执着经文的批判,正如"轮扁斫轮"的典故所示,真正的禅机在"如如数冥昧"的直觉体悟中。末句"且当事芝朮"回归日常生活,恰印证孙昌武《禅思与诗情》**所言:"唐代禅诗最动人处,正在将玄妙哲理化为云卷云舒的自然呼吸。"

全诗以晶莹如露的语言,完成了一场从尘世到禅境的精神漫游。**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总结道:此诗可贵处在于既保持佛理的深邃,又不失诗性的灵动,堪称王维《鹿柴》之后,又一首"诗中有禅"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卢照邻此作,以岩穴之幽邃写禅心之澄明,'酌酒丹桂''思诗白云'二联,物我两忘处见造化机锋。其笔致疏淡处,正得陶谢遗韵。"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烟霞聚散''猿鸟岁时'十字,写尽山居真趣。后段忽作禅理阐发,而'糟粕''轮扁'之喻,恰似青莲居士'得意忘言'之旨,非深于道者不能道也。"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一联,以《易经》'生生之谓易'化入佛家'如如不动'之境,此种融通三教之笔法,实开王摩诘辋川诸作先声。"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赞叹:"此诗结句'从吾所好云'五字,看似随意实含至理。较之嵇康'俯仰自得'更多三分禅悦,较之王维'行到水穷'更添一分孤高,诚初唐禅诗之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