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宴梓州南亭得池字

2025年07月05日

二条开胜迹,大隐叶冲规。亭阁分危岫,楼台绕曲池。
长薄秋烟起,飞梁古蔓垂。水鸟翻荷叶,山虫咬桂枝。
游人惜将晚,公子爱忘疲。愿得回三舍,琴尊长若斯。

照邻

译文

二条开胜迹,大隐叶冲规
两条道路通向名胜之地,隐居生活顺应自然之道
亭阁分危岫,楼台绕曲池
亭台楼阁依傍险峻山峰,楼台回廊环绕曲折池塘
长薄秋烟起,飞梁古蔓垂
绵长草丛中秋雾升起,高悬桥梁上古老藤蔓低垂
水鸟翻荷叶,山虫咬桂枝
水鸟在荷叶间翻飞嬉戏,山虫在桂枝上啃食
游人惜将晚,公子爱忘疲
游人惋惜天色将晚,公子沉醉忘却疲倦
愿得回三舍,琴尊长若斯
但愿能回到三舍之地,琴酒相伴永远如此

词语注释

梓州:古代地名,今四川三台一带
岫(xiù):山峰
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飞梁:高架的桥梁
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指九十里,此处借指理想居所
琴尊:琴与酒尊,指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梓州城外的南亭迎来了一场风雅的诗词盛宴。据《新唐书·文艺志》载,此宴约设于唐高宗显庆年间,正值巴蜀文风鼎盛之际,当地官员邀集文人墨客共赋"池"字韵,席间觥筹交错,笔墨生香。

亭台依山势而筑,朱栏曲折如游龙,恰应了"楼台绕曲池"之景。时任绵州司功的王勃途经此地,见"长薄秋烟起"的朦胧景致,不由想起南朝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意境。史载梓州盛产丹荔,刺史常以鲜果佐酒,或许正是这般雅集,催生了"山虫咬桂枝"的妙喻——那桂枝实为荔枝枝头的一点金黄。

座中"公子"或指汉王李元昌,其人工书善画,曾于贞观年间流连蜀地。而"水鸟翻荷叶"之句,暗合当时亭中新凿的六角莲池,据《梓州风物志》载,此池引涪江活水,每逢初夏便有白鹭栖止。诗人以三舍典故作结,既是宴饮尽兴的写照,亦透露出唐初文人"琴尊寄傲"的隐逸情怀。

赏析

宴饮诗在初唐时期常流于应制酬唱的浮艳,而卢照邻这首《宴梓州南亭得池字》却以清丽脱俗的笔触,构建出一个虚实相生的隐逸空间。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其"能于宴集诗中独辟幽境",这种幽境正源于诗人对自然意象的精心雕琢与深层情感寄托。

意象经营如工笔叠彩
诗中"亭阁分危岫,楼台绕曲池"二句,以建筑与山水的交融展现空间层次。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特别指出"分"字之妙:"一'分'字使静态山峦具舒张之势,亭阁似从岩岫间自然生长"。后续"长薄秋烟起"四句更构成微观生态画卷:薄雾与古藤营造时间纵深感,水鸟翻荷、山虫啮桂的动态细节,恰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以生物之气破宴饮之俗,纤毫皆具天趣"。

情感流转若清溪暗涌
表面看是寻常游宴,"游人惜将晚,公子爱忘疲"却暗藏双重情感张力。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解析道:"'惜'字承秋烟古蔓之苍茫,'忘'字启琴樽长伴之遐想,看似乐景实藏遁世之思"。尾联"愿得回三舍"用《左传》退避三舍典故,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揭示:"非谓物理距离,实表心理上对尘世的疏离,琴樽之愿正是初唐士人仕隐矛盾的艺术投射"。

时空架构的哲学意味
此诗最耐人寻味处在于时空处理。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异域之眼》中分析:"秋烟古蔓指向洪荒时间,翻荷咬桂聚焦当下瞬间,危岫曲池拓展物理空间,回舍琴樽收缩心理空间——四重维度交织成初唐特有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使宴饮诗突破六朝窠臼,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说:"卢照邻用病鹤般的敏感,在酒杯里照见了整个宇宙的倒影"。

点评

名家点评: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此诗曰:
"子安(王勃)此作,如清溪漱玉,泠然成韵。'水鸟翻荷叶,山虫咬桂枝'二句,状物入微,殆夺化工之笔。寻常虫鸟之态,经其点染便成诗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五言排律贵在气象浑成,王子安'亭阁分危岫,楼台绕曲池'十字,已尽得梓州亭台山水之魂。末联'愿得回三舍,琴尊长若斯',雅人深致,可见初唐才子胸次。"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
"通篇如展青绿山水长卷,色色皆活。'长薄秋烟起'句尤妙在'起'字,使静态之烟具流动之美。王勃以二十八字写尽南亭四时,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

诗境赏析:
此诗如精工界画,笔笔生辉。首联以"大隐"点题,暗含吏隐之思;中二联写景,秋烟古蔓作苍茫背景,水鸟山虫为灵动点睛,刚柔相济处正见初唐气象。结句琴尊之愿,非独公子贪欢,实乃诗人对永恒诗意的凝望——那荷叶翻飞间的刹那,已成千年不散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