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李荣道士

2025年07月05日

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
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敷诚归上帝,应诏在明君。
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

照邻

译文

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
手持锦节的天使降临,乘驾琼仙的羽君飞驰。
投金翠山曲,奠璧清江濆
在翠绿山弯处投下金器,于清澈江畔献祭玉璧。
圆洞开丹鼎,方坛聚绛云
圆形洞中丹鼎开启,方坛之上红云聚集。
宝贶幽难识,空歌迥易分
珍宝恩赐深邃难辨,虚空歌声悠远易散。
风摇十洲影,日乱九江文
风吹动十洲的倒影,日光搅乱九江的波纹。
敷诚归上帝,应诏在明君
虔诚之心归于上帝,奉诏效力于圣明之君。
独有南冠客,耿耿泣离群
唯有我这南冠游子,心中忧思泪别众人。
遥看八会所,真气晓氤氲
遥望那八会仙居处,清晨真气缭绕升腾。

词语注释

濆(fén): 水边,河岸。
贶(kuàng): 赐予,恩赐。
氤氲(yīn yūn): 形容烟云弥漫的样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蜀地道风鼎盛,青城山紫气缭绕处,李荣道士一袭鹤氅独坐云台。诗人途经此地,见"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之象,遂以琳宫璚宇之笔,录此玄门胜景。

考《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荣精于重玄之学,曾应诏入长安主持三元斋醮。诗中"敷诚归上帝,应诏在明君"正暗合这段"天子降辇迎真"的典故。而"奠璧清江濆"之仪,实为唐代道教投龙简仪轨,《唐六典》详载其礼:以金玉告文沉于名山洞府,此般皇家科仪在诗人笔下化作"圆洞开丹鼎"的仙家气象。

然"独有南冠客"句忽转沉郁,盖因天宝三载(744年)李荣遭贬还蜀。青城山巅的"真气氤氲"与诗人宦游之慨相遇,遂使这首本应庄严的应制诗,终在"耿耿泣离群"的结句中,透露出盛唐道教与士人之间微妙的精神共鸣——紫府丹台之上,依然徘徊着尘世知交的离思。

赏析

诗人以瑰丽的道教意象构筑起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境。"锦节""琼仙"二词开篇便铺陈仙家气象,道教研究专家葛兆光曾指出,卢照邻善用"器物符号构建神圣空间",此处天使执锦节、羽君驾琼舟的描写,正是唐代道教诗歌"仪式化书写的典型体现"(《道教与中国文化》)。

"圆洞丹鼎""方坛绛云"的工对中暗含道教宇宙观。学者李丰楙在《仙境与游历》中分析,圆洞象征炼丹的鼎炉,方坛代表斋醮的法坛,二者构成"内丹外法的修道体系视觉化呈现"。而"十洲影""九江文"的虚实相生,被宇文所安誉为"将《十洲记》的仙岛传说与长江实景交融,形成道教文学特有的地理诗学"(《唐代宗教文学史》)。

情感抒发呈现双重维度。前八句的庄严升仙图景中,"宝贶幽难识"透露出对玄妙天机的敬畏,符合孙昌武所述"初唐道教诗特有的神圣性与神秘性交织的特质"(《道教与唐代文学》)。而后四句陡然转入"南冠客"的孤泣,学者蒋寅认为这是"以屈原的放逐意象解构前文的飞升叙事,形成强烈的张力美学"(《大历诗研究》)。

结句"真气氤氲"的朦胧意象尤具深意。道教学者刘仲宇指出,此写法既符合道教"炁化万物"的哲学观,又以视觉化的晨雾暗喻"修道者终将融于大道的终极境界"(《道教法术》)。而"八会所"(道教最高仙境)与人间离群客的遥望,构成钱志熙所言的"唐代文人既向往超越又无法割舍尘世的典型困境"(《唐诗近体源流》)。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云锦天章,字字珠玑。首联"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以瑰丽意象开篇,恍见仙官持节、羽驾凌虚之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此二句:"藻耀高翔,极尽道教文学飞升之妙,得游仙诗三昧。"

颔联"投金""奠璧"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典重肃穆处,暗藏金石之声。祭祀之诚,山水之清,尽在十字中矣。"丹鼎绛云之对,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方圃相济,丹青互映,道家炉火功夫,俱作诗家妙境。"

"风摇十洲影"一联,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摇'字'乱'字,使虚无缥缈之仙境顿生动态,真所谓'著一字而境界全出'。"末四句转承尤见功力,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特别指出:"'南冠客'骤现人间烟火,与氤氲真气形成绝妙对照,仙凡之隔,正在这'耿耿泣离群'五字中轻轻点破。"

全诗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道教意象与诗人情思水乳交融,堪称宗教题材诗歌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