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登泰山行封禅大典,归洛后敕建明堂于东都。此际正值盛唐气象最煌赫之时,《和乐九章·歌明堂第二》便诞生于这般宏阔背景中。
明堂者,乃天子"布政之宫,象天法地"之所。玄宗命匠作大匠康愆素依《周礼·考工记》旧制,取"上圆象天,下方法地"之形,筑九室以应九州,设四户以通四时。时值开元盛世,太史奏"岁星守东壁",群臣皆言此乃文教昌明之兆。玄宗遂亲制《惟皇诫德赋》,命张说、苏颋等文臣赓和,此篇即《和乐九章》组诗中礼赞明堂之作。
诗中"左平右墄"暗合《尚书·尧典》"左准绳,右规矩"的圣王仪轨,"调均风雨"则化用《淮南子》"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的天道观。玄宗尝于新成明堂中亲祀昊天上帝,殿角悬十二枚玉磬,应十二辰之位。当"万玉锵锵"之声彻于九重时,西域献璧,南海贡珠,正应了诗中"南通夏火,西瞰秋霜"的混一寰宇之象。
此篇虽仅三十二字,然字字皆有来历。张说《大唐封祀坛颂》载明堂"藻绣交映,金碧相辉",恰可作"四窗八达,五室九房"注脚。苏颋《贺封禅表》云"风雨之所交会,阴阳之所和畅",又与诗中"制度阴阳"互为映发。一代鸿儒马怀素更在《上封禅书》中直言:"明堂者,天道之所堂也",道出此诗"穆穆""雍雍"之境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