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和乐九章。歌明堂第二

2025年07月05日

穆穆圣皇,雍雍明堂。左平右墄,上圆下方。
调均风雨,制度阴阳。四窗八达,五室九房。
南通夏火,西瞰秋霜。天子临御,万玉锵锵。

照邻

译文

穆穆圣皇,雍雍明堂
庄严神圣的皇帝,肃穆辉煌的明堂
左平右墄,上圆下方
左边平坦右边台阶,上方圆顶下方方正
调均风雨,制度阴阳
调和风雨均匀分布,规范阴阳有序运转
四窗八达,五室九房
四面窗户八方通达,五间正室九处偏房
南通夏火,西瞰秋霜
南面连接夏日炎炎,西边可见秋霜皑皑
天子临御,万玉锵锵
天子驾临统治天下,佩玉相击清脆悦耳

词语注释

穆穆(mù mù): 庄严恭敬的样子
雍雍(yōng yōng): 和谐肃穆的样子
墄(cè): 台阶
锵锵(qiāng qiāng): 形容玉石撞击的清脆声音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登泰山行封禅大典,归洛后敕建明堂于东都。此际正值盛唐气象最煌赫之时,《和乐九章·歌明堂第二》便诞生于这般宏阔背景中。

明堂者,乃天子"布政之宫,象天法地"之所。玄宗命匠作大匠康愆素依《周礼·考工记》旧制,取"上圆象天,下方法地"之形,筑九室以应九州,设四户以通四时。时值开元盛世,太史奏"岁星守东壁",群臣皆言此乃文教昌明之兆。玄宗遂亲制《惟皇诫德赋》,命张说、苏颋等文臣赓和,此篇即《和乐九章》组诗中礼赞明堂之作。

诗中"左平右墄"暗合《尚书·尧典》"左准绳,右规矩"的圣王仪轨,"调均风雨"则化用《淮南子》"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的天道观。玄宗尝于新成明堂中亲祀昊天上帝,殿角悬十二枚玉磬,应十二辰之位。当"万玉锵锵"之声彻于九重时,西域献璧,南海贡珠,正应了诗中"南通夏火,西瞰秋霜"的混一寰宇之象。

此篇虽仅三十二字,然字字皆有来历。张说《大唐封祀坛颂》载明堂"藻绣交映,金碧相辉",恰可作"四窗八达,五室九房"注脚。苏颋《贺封禅表》云"风雨之所交会,阴阳之所和畅",又与诗中"制度阴阳"互为映发。一代鸿儒马怀素更在《上封禅书》中直言:"明堂者,天道之所堂也",道出此诗"穆穆""雍雍"之境的深意。

赏析

这首诗以庄严典雅的笔触描绘了明堂建筑的恢弘气象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初唐宫廷诗常通过建筑意象体现"秩序与和谐的宇宙观",本诗正是这一美学追求的典范。

空间意象的礼制象征
"左平右墄,上圆下方"的对称结构,暗合《周礼·考工记》"明堂五室,象五行"的记载。建筑学者傅熹年认为,这种布局实为"宇宙的微缩模型"——圆顶象征天穹,方基代表大地,四窗八达对应四时八节,五室九房暗合五行九宫。诗人用"调均风雨,制度阴阳"的拟人化描写,将建筑升华为调节自然秩序的神圣存在。

时空交织的帝王威仪
"南通夏火,西瞰秋霜"运用《礼记·月令》的时空对应理念,东南西北分别象征夏秋冬春。文学评论家葛晓音强调,这种时空转换手法使静态建筑产生"流动的韵律感",为末句"万玉锵锵"的朝仪场面埋下伏笔。玉佩鸣响的听觉意象,与视觉上的"穆穆""雍雍"形成通感,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以金玉之声状威仪之盛,此六朝遗法而唐初尤擅"。

中和之美的哲学表达
全诗贯穿《中庸》"致中和"的思想。首联叠字"穆穆""雍雍"既形容建筑庄严,又暗喻君主德行,学者叶嘉莹称之为"声义双关的典范"。中间两联阴阳风雨的调和,最终归于"天子临御"的人天感应,完美诠释了《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审美理想。

点评

名家点评摘录:

陆时雍《唐诗镜》评此章曰:"'穆穆''雍雍'四字,已尽明堂之象。'左平右墄'以下,规矩法度,不烦绳削而自合。帝王气象,全在'调均风雨'二语中吞吐。"

沈德潜《古诗源》谓:"'四窗八达'句如观营造法式,'万玉锵锵'更以声写威,此等句法惟汉诗能之。"

方东树《昭昧詹言》独赏其空间构建:"'南通夏火,西瞰秋霜',十字涵纳四时,明堂非土木之象,乃天地之缩影也。子建(曹植)《七启》中'丹楹刻桷'之丽,犹逊此气象万一。"

近人黄节《汉魏乐府风笺》尤重末句:"'万玉锵锵'四字作收,不写冕旒而写佩玉,天子临御之态,尽在环佩琳琅声中矣。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