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的滹沱河畔,唐军旌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深秋,时任监察御史的张说奉命巡边河北,此时突厥虽已臣服,但河朔之地仍存边患隐忧。诗人驻马津渡,见冰川映霞、浊浪排空,忽闻军中号角遥相应和,遂想起同僚魏大(名未详,以行第尊称)正镇守蓟门要塞。
"澄波泛月影"实为诗人对和平的深微寄托——三年前突厥毗伽可汗刚被毒杀,契丹与奚族时叛时附。张说以"激浪聚沙文"暗喻边疆局势变幻,而"仙舟"典故出自《后汉书·郭太传》,在此既指代魏大戍边之责,又暗含对其"乱世能臣"的期许。河朔秋风吹散云霞,也吹动了诗人心中那份"携手独思君"的壮士襟怀,这既是初唐边塞诗中罕见的婉约笔法,更是盛唐气象将启时,文人心中家国情怀与个人情谊的完美交融。
(注:据《旧唐书·张说传》载,其巡边期间"凡所规摹,皆垂后范",此诗当作于巡视恒州、定州期间,滹沱河当时为防御突厥的重要军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