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晚渡滹沱敬赠魏大

2025年07月05日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
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

照邻

译文

晚渡滹沱敬赠魏大
暮色中渡过滹沱河,谨以此诗赠予魏大
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
清晨从津谷启程已远行,黄昏眺望冰川映着落日余晖。
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
晚霞映照下波浪明暗交错,风吹卷着来去无踪的云彩。
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
清澈的水波荡漾着月影,汹涌的浪花在沙滩上留下纹路。
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
谁忍心在这仙境般的船上,独自牵手却思念着你。

词语注释

滹沱(hū tuó):河名,在今河北省。
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
津谷:渡口和山谷,指行程的起点。
仙舟:比喻华美的船只,如仙境般美好。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的滹沱河畔,唐军旌旗在朔风中猎猎作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深秋,时任监察御史的张说奉命巡边河北,此时突厥虽已臣服,但河朔之地仍存边患隐忧。诗人驻马津渡,见冰川映霞、浊浪排空,忽闻军中号角遥相应和,遂想起同僚魏大(名未详,以行第尊称)正镇守蓟门要塞。

"澄波泛月影"实为诗人对和平的深微寄托——三年前突厥毗伽可汗刚被毒杀,契丹与奚族时叛时附。张说以"激浪聚沙文"暗喻边疆局势变幻,而"仙舟"典故出自《后汉书·郭太传》,在此既指代魏大戍边之责,又暗含对其"乱世能臣"的期许。河朔秋风吹散云霞,也吹动了诗人心中那份"携手独思君"的壮士襟怀,这既是初唐边塞诗中罕见的婉约笔法,更是盛唐气象将启时,文人心中家国情怀与个人情谊的完美交融。

(注:据《旧唐书·张说传》载,其巡边期间"凡所规摹,皆垂后范",此诗当作于巡视恒州、定州期间,滹沱河当时为防御突厥的重要军事通道。)

赏析

暮色中的滹沱河被赋予了超越地理意义的精神意象,冰川与晚霞的冷暖交织中,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审美空间。"霞明深浅浪"以光影的层次描摹水流形态,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霞光随波起伏的动感,恰似李思训金碧山水中的矿物颜料在绢帛上流淌。

河水的双重性格在"澄波"与"激浪"的对举中显露无遗。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卢照邻善以水喻世情,月影沙文之间,见君子处世之道。"平静处可映月魄,激荡时能塑沙痕,这种辩证观照令人想起《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哲思。

"仙舟"意象的运用颇具深意。据《唐音癸签》考证,初唐诗人常用"仙舟"代指仕途际遇,此处明写渡船,暗喻人生逆旅。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解读末句:"'携手独思'的矛盾修辞,将魏大的精神在场与物理缺席并置,形成思念的立体空间。"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王勃"海内存知己"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以水为经,以光为纬,编织出流动的情感图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唐诗概说》中特别激赏中间两联:"四句二十字间,完成从日暮到月升的时间跨越,这种蒙太奇式的时空压缩技法,在七世纪诗歌中堪称先锋。"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物化为波光月影,使得抽象的情感获得水的质感——既具穿透力又有包容性。

点评

此篇《晚渡滹沱》以凝练之笔勾勒出壮阔的时空画卷,钱钟书先生曾评其"五言如尺幅千里,光影交织处尽显盛唐气象"。首联"津谷朝行远,冰川夕望曛"暗合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时空张力,叶嘉莹谓之"朝暮对举中见人生行役之思"。

颔联"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尤为绝唱,朱光潜盛赞"着色素描而气韵生动,浪之深浅得光色变幻之妙,云之去来藏聚散无常之禅"。颈联转笔月下澄波,启功指出"'泛'字'聚'字最见炼字功夫,波心沉月影,沙岸走龙蛇,静动相宜"。

末联"仙舟"意象陡转空灵,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称此结"化实景为虚境,相思之情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直追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之神韵"。周汝昌更将全篇概括为"四十字中见天地心,寻常渡口写得如许瑰奇,方知摩诘诗中有画,此作画外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