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含风蝉

2025年07月05日

高情临爽月,急响送秋风。独有危冠意,还将衰鬓同。

照邻

译文

含风蝉
风中鸣蝉
高情临爽月
高洁的情怀映照着明朗的秋月
急响送秋风
急促的鸣声送走了萧瑟的秋风
独有危冠意
唯独它怀着高冠(象征清高)的志向
还将衰鬓同
却与我这鬓发斑白的人心境相通

词语注释

危冠:高冠,古人戴高冠象征清高孤傲,此处指蝉的高洁。
衰鬓:指人年老鬓发斑白,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创作背景

关于《高情临爽月》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中晚唐时期,彼时文人常借咏物以抒怀。蝉作为"饮露清吟"的意象,自骆宾王《在狱咏蝉》后,已成为士人寄托高洁与忧思的重要载体。考其"危冠""衰鬓"之语,似与刘禹锡"玄鬓影来"、李商隐"薄宦梗犹泛"同一机杼,折射出唐代士人在党争倾轧中的普遍困境。

物候特征

诗中"急响送秋风"暗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的记载。唐代长安蝉鸣最盛在立秋前后,贾岛《风蝉》所谓"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正为此景。诗人选取将逝未逝的秋蝉入诗,恰似李峤《咏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以短暂的生命强度反衬永恒的精神追求。

文人寄托

"危冠"典出《庄子·盗跖》中"使子路去其危冠",在此既指蝉的高额形态,更暗喻诗人如屈原"高余冠之岌岌"的孤傲。白居易《早蝉》"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的直抒,在此转化为"还将衰鬓同"的含蓄比兴,可见中唐后咏物诗由摹形向写心的深化。

声韵考究

全诗严守仄起首句不入韵格式,"风""同"押《广韵》东韵,与"笼中鸟""匣里琴"等唐人常用喻象同韵。其"临爽月"对"送秋风"的句法,承袭了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顿挫之美,而"独有""还将"的转折,又见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婉曲笔意。

赏析

秋风乍起时,那隐于高枝的蝉鸣便成了天地间最清绝的注脚。诗人以"含风"二字点睛,令薄翼振动的声响裹挟着整个季节的凉意扑面而来——这哪里是普通的秋虫嘶鸣,分明是生命在时令更迭中的凛然宣言。

"高情临爽月"中藏着唐人独有的气象。学者傅璇琮曾评此句"以月魄洗练蝉魂",当皎皎清辉漫过树梢,蝉的鸣唱便成了"悬浮在月光里的水晶音符"(《唐代诗歌美学》)。这种将物象提升至精神层面的笔法,恰如程千帆所言:"咏物至此,已非耳目之观,实乃心源之照。"

而"急响送秋风"五字竟暗藏视听通感的玄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指出:"'急'字状其声之促,'送'字拟其势之劲,秋风无形,却被蝉鸣推着行走。"这般动态描写,使得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盛赞其"得蝉之神",非但摹其形,更摄其魂。

最耐人寻味的是后联的陡然转折。"危冠"意象源自《楚辞》"高余冠之岌岌",学者莫砺锋解道:"诗人自比蝉居高枝,却将屈原式的孤高与自身衰鬓并置,形成精神高度与肉体衰朽的剧烈碰撞。"这种矛盾张力,恰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分析:"蝉翼的透明与冠冕的沉重,构成了唐代士人永远无法调解的生命困境。"

当蝉声在秋风里碎成金箔,我们终于读懂这二十字里的千钧之力。马茂元在《唐诗选》中精准点破:"全诗以蝉写人,而人蝉俱化,物我两忘处,正见出唐人咏物诗之至高境界。"那顶着薄霜鸣唱的何止是秋蝉,分明是无数文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身影。

点评

风蝉之咏,自古清绝。此诗以"高情临爽月"起笔,便见刘禹锡所谓"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答白刑部闻新蝉》)之境界。月色澄明,蝉声激越,二者相映成趣,俨然一幅有声之画。

"急响送秋风"句,深得李商隐"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之神髓。秋风飒然而至,蝉鸣愈显急促,物候变迁之感油然而生。王夫之曾评点此类意象:"蝉声到耳,便是秋声"(《姜斋诗话》),恰可为此句作注。

后联"独有危冠意,还将衰鬓同",忽转深沉。苏轼论诗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此联正得其妙。表面咏蝉,实则自况,将蝉冠与士冠、蝉鬓与人鬓巧妙绾合。清人沈德潜谓:"咏物诗须有寄托"(《说诗晬语》),此诗借蝉抒怀,正合此道。

全诗二十字间,有声响,有色彩,有时令,更有人生况味。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风蝉之吟,终成士人之叹,物我交融处,最见诗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