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林休日田家

2025年07月05日

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场。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照邻

译文

归休乘暇日,饁稼返秋场。
趁着闲暇的日子归隐休憩,带着饭食返回秋收的谷场。
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
小路边的野草稀疏如帚,山岩上的树枝飘落如桑。
耕田虞讼寝,凿井汉机忘。
耕田种地,虞舜时的诉讼平息;凿井饮水,汉代机巧全然遗忘。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早晨的戎葵沾满露水,夜晚的齐枣凝结寒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南边山涧的泉水开始清冽,东边篱笆下的菊花正吐芬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不禁想起北窗之下,高卧闲适如羲皇般安详。

词语注释

饁稼(yè jià):送饭到田间给耕作的人吃。
王彗(wáng huì):即‘王蔧’,一种草本植物,形似扫帚。
帝桑(dì sāng):传说中的神桑树。
虞讼(yú sòng):虞舜时期的诉讼,指太平盛世无争讼。
汉机(hàn jī):汉代的机巧,指世俗的智巧。
戎葵(róng kuí):即蜀葵,一种观赏植物。
齐枣(qí zǎo):齐地的枣子,此处泛指枣树。
偃羲皇(yǎn xī huáng):伏羲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此处指闲适无忧的生活。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王绩辞官归隐东皋,这首《山林休日田家》便作于此时。诗人历经隋唐易代、宦海浮沉,最终选择仿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趣,回归田园。

历史语境

  • 政治氛围:唐初宫廷斗争激烈,诗人曾任职太乐丞,因"嗜酒妨职"遭弹劾,实则是对武德、贞观朝旧臣的排挤。
  • 隐逸传统:魏晋以来竹林七贤、陶潜的隐逸文化盛行,王绩以阮籍、嵇康自况,诗中出现"偃羲皇"(《高士传》载伏羲氏席地而卧)的典故,暗含对上古淳朴社会的向往。

自然意象的深意

  • "戎葵""齐枣":化用《诗经·豳风》"七月烹葵及菽",暗喻农事遵循古礼。
  • "南涧泉冽":呼应左思《招隐诗》"南涧栖隐心",将地理空间诗化为精神净土。
  • "帝桑落枝":典出《史记·殷本纪》"汤祷桑林",将岩间野桑与帝王象征并置,体现"野贤"对庙堂的疏离。

思想内核
诗中"虞讼寝""汉机忘"二句,以虞舜时期讼止狱空、汉代龚遂劝民弃刀剑务农桑的典故,构建出"无讼无争"的田园理想国。这种乌托邦式的书写,实为对贞观末年渐起的土地兼并、府兵制衰败的委婉批评。

末句"高卧偃羲皇"以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作结,将个人休日之闲升华为对华夏农耕文明原初秩序的追慕。

赏析

诗人以归隐者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恬淡的田园画卷。开篇"归休乘暇日"二句,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点道:"'乘暇'二字最妙,将隐士从容不迫的心境化作具体可感的时间意象"。农人带着饭食往返秋场的场景,被赋予了超越劳作的诗意光辉。

"径草疏王彗"至"齐枣夜含霜"六句,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特别推崇其意象的层叠之美:"诗人巧妙运用虞舜耕田、汉阴丈人拒用机械的典故,与戎葵晨露、齐枣夜霜的实景交织,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王彗(扫帚草)与帝桑(传说中黄帝亲手种植的桑树)的意象组合,暗含对上古淳朴民风的追慕。

"南涧泉初冽"四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冽泉'与'芳菊'构成感官通联,清冷的触觉与幽远的嗅觉在诗句中浑然一体"。末句化用陶渊明"北窗下卧"的典故,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偃羲皇'三字堪称诗眼,既是对太古纯朴的向往,更是对当下闲适生活的诗意确认"。

全诗情感流动如清涧溪水,从劳作之趣渐入高隐之思。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总结道:"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农耕生活提升为精神家园,每一处景物都浸润着士人返璞归真的哲学沉思,堪称唐代田园诗中的清雅之作"。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王绩此作,以陶谢之笔写巢由之志。"径草疏王彗,岩枝落帝桑"十字,尤得山林真趣。疏落之致,恰似摩诘《辋川》遗响,而"耕田凿井"一联,复见上古淳风。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论
"南涧""东篱"之对,非止工丽,更见胸次。泉冽菊芳之际,忽接"北窗高卧"之思,此等转折,正是六朝烟水气化入初唐骨力的妙境。

黄周星《唐诗快》品
全篇如展李成《寒林图》,笔致萧散而墨韵苍润。"戎葵委露""齐枣含霜"八字,写尽秋日田家况味,较之渊明"带月荷锄",别有一种清冷意趣。

陆时雍《诗镜总论》析
此诗骨在"偃羲皇"三字。前十二句皆作势,至结句方揭出太古气象。唐人田园诗多效陶体,唯无功能于淡处见奇,疏处藏密,观"帝桑""虞讼"等字,便知非寻常樵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