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王绩辞官归隐东皋,这首《山林休日田家》便作于此时。诗人历经隋唐易代、宦海浮沉,最终选择仿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趣,回归田园。
历史语境:
- 政治氛围:唐初宫廷斗争激烈,诗人曾任职太乐丞,因"嗜酒妨职"遭弹劾,实则是对武德、贞观朝旧臣的排挤。
- 隐逸传统:魏晋以来竹林七贤、陶潜的隐逸文化盛行,王绩以阮籍、嵇康自况,诗中出现"偃羲皇"(《高士传》载伏羲氏席地而卧)的典故,暗含对上古淳朴社会的向往。
自然意象的深意:
- "戎葵""齐枣":化用《诗经·豳风》"七月烹葵及菽",暗喻农事遵循古礼。
- "南涧泉冽":呼应左思《招隐诗》"南涧栖隐心",将地理空间诗化为精神净土。
- "帝桑落枝":典出《史记·殷本纪》"汤祷桑林",将岩间野桑与帝王象征并置,体现"野贤"对庙堂的疏离。
思想内核:
诗中"虞讼寝""汉机忘"二句,以虞舜时期讼止狱空、汉代龚遂劝民弃刀剑务农桑的典故,构建出"无讼无争"的田园理想国。这种乌托邦式的书写,实为对贞观末年渐起的土地兼并、府兵制衰败的委婉批评。
末句"高卧偃羲皇"以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作结,将个人休日之闲升华为对华夏农耕文明原初秩序的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