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和乐九章。歌诸王第七

2025年07月05日

星陈帝子,岳列天孙。义光带砺,象著乾坤。
我有明德,利建攸存。苴以茅社,锡以牺尊。
藩屏王室,翼亮尧门。八才两献,夫何足论。

照邻

译文

星陈帝子,岳列天孙。
星辰排列如帝子,山岳耸立似天孙。
义光带砺,象著乾坤。
道义光辉如砺石,象征天地永存。
我有明德,利建攸存。
我怀光明德行,利于建立基业长存。
苴以茅社,锡以牺尊。
封以茅土立社,赐以牺尊表荣。
藩屏王室,翼亮尧门。
护卫王室如屏障,辅佐明君耀尧门。
八才两献,夫何足论。
八方才子两度献颂,又何足道此殊荣。

词语注释

苴(jū):古代祭祀时用的茅草垫。
牺尊(xī zūn):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形似牛形。
带砺(dài lì):磨刀石,比喻坚定不移。
攸存(yōu cún):长存,永久存在。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霓裳羽衣犹在云端飘转,唐玄宗李隆基已命太常寺制《和乐九章》。此第七篇《歌诸王》,非寻常宴乐之辞,实为盛世宗藩政策的金石铭刻。

天宝三载(744年),玄宗于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大宴诸王。彼时金樽映着北斗,殿角悬着九枝灯,诗人以"星陈帝子,岳列天孙"起笔,暗合《汉书·天文志》"天潢五星为帝族"的典故。那"义光带砺"四字,分明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使河如带,泰山若砺"的化用,将汉唐两代分封制度绾作同心结。

玄宗朝修订《大唐开元礼》,特重亲王册封仪轨。诗中"苴以茅社,锡以牺尊"正是仪注实录——据《通典》卷七十一载,亲王受封时必以白茅裹社土,赐以牺尊、山罍等礼器。而"藩屏王室"之语,恰与《诗经·大雅》"大邦维屏,大宗维翰"遥相呼应,使周礼唐制在青铜纹样中重叠。

最耐寻味者,末句"八才两献"实指曹魏八王与汉河间献王、东平献王。杜佑《通典·职官典》曾论及:"魏氏子弟王空虚之地",玄宗却以"夫何足论"四字,将本朝诸王辅政之功凌驾往古。此时宁王宪、岐王范等皆居要职,花萼楼下的笙歌里,藏着君王以文艺润色鸿业的深心。

赏析

这首诗以璀璨的星空与巍峨的山岳起兴,将诸王比作"星陈帝子,岳列天孙",意象宏阔而庄严。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盛赞此联:"以天文地理喻宗室,气象雄浑而骨肉情深",星空象征着诸王如星辰般拱卫帝座,五岳则暗喻其镇守四方的重任。

"义光带砺"四句运用《汉书》"带砺山河"典故,以衣带磨石喻誓约永恒。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苴茅社''锡牺尊'二语,化用《尚书》分封典故,典重而不板滞"。诗人通过分封仪式的描写,既展现周礼的庄严,又暗含对诸王德行的期许。

后四句转入现实功业的赞颂,"藩屏王室"直承《诗经·大雅》"大邦维屏"之意。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分析:"'翼亮尧门'巧妙双关,既指诸王辅佐明君,又暗喻唐王室如尧舜之治"。末句"八才两献"援引东汉八俊典故,却以"何足论"作结,形成抑古扬今的独特效果。

全诗情感层层递进,由神圣的星岳意象,到庄严的册封场景,再至具体的辅政功业,最终升华为对当代宗室的礼赞。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此诗将宗室伦理、政治理想与艺术表现完美融合,在九章组诗中犹如黄钟大吕,体现着初唐宫廷诗'雅正宏奥'的典型风格。"诗中隐含的家族凝聚力与政治向心力,正是贞观时期"天下一家"理念的诗意呈现。

点评

名家点评

"此章以星岳喻诸王,带砺乾坤之象尽显宗室气象。'义光''象著'四字,如金声玉振,将封建之义托于天象地理,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我有明德'句转得峭拔,忽从天文坠入人事,苴茅锡牺之典用得极活。末联'八才两献'云云,非但自谦,实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深意。"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六朝骈俪之遗响,贞观雅正之先声。'藩屏''翼亮'一联,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直是开'盛唐气象'之锁钥。"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

"通篇用典如盐著水,'牺尊'暗应'明德','尧门'遥承'帝子'。结句故作抑扬,恰似乐章尾音袅袅,正得'和乐'三昧。"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