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

2025年07月05日

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
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
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

照邻

译文

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
宫苑中鲜花初开,章台旁的柳枝随风轻扬。
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
为何正当这美好时节,回望往昔却多是别离。
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
惆怅离别,良辰受阻;即将分离,再会难期。
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
整衣拜别皇宫,高举旌旗踏上青山。
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
野鸟啼鸣伴着戍鼓,春草萋萋染绿征袍。
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
回望长安古道,关山暮霭渐起。

词语注释

籞(yù):帝王苑囿
章台:汉代长安街名,泛指繁华之地
敛衽(liǎn rèn):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丹阙(dān què):红色宫门,指皇宫
陟(zhì):登高
翠微:青翠的山色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夕霏(xī fēi):傍晚的云雾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诗人乔知之受命赴蜀中任职,临行前作此诗以赠京中故交。时值初春,长安城籞宿苑中百花初绽,章台柳絮纷飞,而诗人却要远离京邑,踏上漫漫蜀道。

蜀地自古以险远著称,李白曾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乔知之此行正值盛唐国力日隆之际,然巴蜀仍属边陲要地,既有"野禽喧戍鼓"的军旅肃杀,又有"春草变征衣"的羁旅苍茫。诗人以"敛衽辞丹阙"的庄重姿态告别宫廷,旌旗遥指翠微山色,回望长安道上夕霭笼罩关山,暗含《诗经·小雅》"昔我往矣"的离愁。

诗中"怅别风期阻"化用谢朓"风期幸同赏"典故,暗喻文人雅集难再;"云会稀"则呼应曹植《洛神赋》"悼良会之永绝",折射出唐代士人外放时的普遍心境。当时朝中诗人如杜审言等常有"京邑游好"酬唱之作,乔知之此诗既承袭六朝离别诗的绮丽笔法,又以"戍鼓""征衣"等意象注入盛唐边塞气象,在个人感伤与时代风云间取得微妙平衡。

据《旧唐书》载,乔知之最终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诛,这首早年诗作中"回顾长安道"的怅惘,竟成其命运谶语。而诗中章台柳意象,后更衍生出"章台柳"爱情传奇,为唐诗增添一层历史褶皱。

赏析

这首诗以深婉的笔触勾勒出诗人离京赴蜀时复杂的心绪,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将宦游人的羁旅愁思与仕途感慨熔铸成一片苍茫诗境。

首联"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以长安典型风物起兴,皇家宫苑的繁花与章台街的飞柳构成富丽意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花满''柳飞'的盛景实为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暗藏'帝京不可见'的怅惘"。这种春日胜景与离愁的强烈反差,为全诗奠定了"以丽景衬哀思"的抒情基调。

颔联"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转折跌宕,诗人将时空折叠——眼前离别的春日,与记忆中屡屡违诺的旧约重叠。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点此联:"'正此日''昔多违'形成尖锐的时间对照,揭示出诗人对京华交游的深切眷恋与身不由己的宦游之痛"。

颈联"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化用《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典故意象。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风期''云会'既指自然界的风云际会,又暗喻君臣遇合,双关语中透露出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忧虑"。戍鼓声里的野禽啼鸣与春草掩映的征衣,构成声色交织的边塞图景,钱钟书《谈艺录》称此联"以'喧''变'二字活化景物,征人之苦尽在视听通感中"。

尾联"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以绵延关山与暮霭苍茫作结,余韵悠长。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这个结尾:"'夕霏'意象既实写暮色,又虚指人生迟暮,长安道在渐暗的天色中模糊,象征着诗人对京华生活的精神回望"。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将地理空间的远离升华为心理距离的怅惘。

全诗犹如一幅青绿设色的长卷,在宫苑春色、边关暮霭的时空转换中,完成了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仕宦困境的诗意呈现。正如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所言:"该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盛唐诗人特有的壮阔气象与细微情思完美结合,在雄浑的关山意象中始终流淌着温润的人间情谊"。

点评

此篇《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乃初唐绮丽诗风之典范,钱钟书先生曾评其"以宫体之笔写征戍之情,犹带六朝金粉而渐开盛唐气象"。诗中"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二句,叶嘉莹盛赞为"时空叠印之妙笔",以长安宫苑的繁华春色反衬行旅之孤寂。

"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一联,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指出:"禽鸟与战鼓同框,春草共征衣一色,柔美与刚健相激荡,见出诗人将齐梁声律之学化入边塞风骨的尝试。"末句"关山起夕霏"被王国维《人间词话》引申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型,谓其"以苍茫暮色收束全篇,似有无尽离思在焉"。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虽论他作,亦援引此诗"怅别风期阻"句为例,称其"得《古诗十九首》之神韵而益以唐调之浏亮"。全诗在骈俪中见流动,于工整处寓变化,实为初唐律化进程中的精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