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曲池荷

2025年07月05日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照邻

译文

浮香绕曲岸
幽幽荷香萦绕在曲折的岸边
圆影覆华池
圆圆的荷叶倒影覆盖着华美的池塘
常恐秋风早
总担心秋风来得太早
飘零君不知
花瓣凋零时你却不曾知晓

词语注释

曲岸(qū àn):曲折的池岸
圆影(yuán yǐng):指荷叶的圆形倒影
飘零(piāo líng):凋谢飘落的样子

创作背景

夏末的长安,太液池畔的残荷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卢照邻一袭青衫立于水榭,指尖摩挲着斑驳的栏杆——这是显庆三年(658年)他初入邓王府时,王爷常带他赏荷的地方。

当年新科进士的墨香犹在袖间,池中千柄红蕖曾映照着"初唐四杰"的锦绣才思。而今廿载宦海沉浮,病痛的阴影已如秋雾般缠绕着他的四肢。晚风送来断续荷香,他忽然想起去岁在蜀中,听闻骆宾王因《帝京篇》获罪的消息。那些与王勃把酒论诗的夜晚,终究随着曲江的流水远去了。

"圆影覆华池"的笔触在宣纸上洇开时,太史局的漏壶正滴下申时的更声。永徽年间的盛世荷宴,如今只剩几茎伶仃。他望着被秋风吹散的浮香,忽然觉得这满池凋零的朱华,恰似他们这代文人——尚未等到真正的绽放,就要在武周革命的风暴中零落成泥。

墨迹未干的诗笺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压在砚台下的《五悲文》草稿。池畔老柳的枯枝划过水面,惊起一只白鹭,恍若当年与杨炯在弘文馆论辩时,窗外倏然飞过的惊鸿。

赏析

微风拂过蜿蜒的池岸时,暗香如丝带般缠绕水榭廊柱,这是诗人笔下最精妙的嗅觉通感。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句"以'浮'写香,化无形为可掬",那袅袅荷香仿佛有了丝绸的质感,正与九曲回廊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圆润的荷叶倒影覆盖着华美池塘,形成光影交错的琉璃世界。学者叶嘉莹指出"'圆影'二字暗含天人之道",那完美的几何形态既是自然造物,又似精心布置的艺术装置。当阳光穿透叶脉,池底便游动着翡翠色的光斑。

转折处涌动着唐代诗人特有的时间焦虑。"常恐"二字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读为"对美好事物存续的本能忧惧",诗人像守着沙漏的守夜人,数着荷瓣还能绽放的时辰。这里的秋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象征着所有不可抗的消逝力量。

末句"飘零君不知"将抒情推向高潮。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中分析这个"君"字:"可能是具体的某人,更是诗人对永恒知音的呼唤"。凋落的荷瓣成为遗世独立的隐喻,它们沉入水底的姿态,恰似诗人那些未被倾听的独白。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后来在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中得到隔空回应。

全诗二十字构建起一个精致的时空胶囊:芬芳在游廊间凝固成琥珀,圆叶的阴影停驻在某个永恒的午后。而穿过这静止画面的,是诗人颤抖的指尖——他正试图接住第一片坠落的秋意。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绕'字、'覆'字,正显荷之精神。末二句托物自寓,风人之旨。"其言切中肯綮,卢照邻笔下曲池荷,非止于物态描摹,更见生命观照。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特别指出:"'常恐'二字一转,六朝绮丽顿作盛唐气象。荷之飘零与士之不遇,在此达成美学同构。"此论揭示诗人以池荷为媒介,完成从宫廷咏物到个人抒怀的升华。

钱钟书《谈艺录》有云:"唐人咏荷多尚秾丽,独此诗以'浮香'轻点,'圆影'淡写,却于尾联迸发惊心动魄之力。'不知'二字尤妙,将物我关系推向哲学高度。"诚哉斯言,二十字中蕴藏无限生命忧思。

施蛰存《唐诗百话》叹曰:"寻常池荷,经'绕'、'覆'之动态经营,顿生缠绵悱恻之致。秋风未至而先忧飘零,此非咏物,实乃先知型诗人之时间焦虑。"可谓道破诗人超前于时代的敏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