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陇津集

2025年07月05日

落落树阴紫,澄澄水华碧。复有翻飞禽,裴回疑曳舄。

照邻

译文

九陇津集
在九陇渡口的聚会
落落树阴紫
稀疏的树影泛着紫色
澄澄水华碧
清澈的水波荡漾着碧绿
复有翻飞禽
还有那翻飞的水鸟
裴回疑曳舄
徘徊不去仿佛拖着鞋子

词语注释

九陇津:指九陇渡口,津即渡口。
落落:稀疏的样子。
澄澄:清澈的样子。
裴回:同‘徘徊’,来回走动的样子。
曳舄(yè xì):拖着鞋子。舄,古代一种复底鞋。

创作背景

九陇津集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九陇津,烟水迷离处正酝酿着一场诗意的邂逅。唐高宗显庆年间(约656-661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途经益州九陇县(今四川彭州),见津渡春色与羁旅愁思交织,遂以六朝余韵糅合初唐新风,成就此五言绝句。

地理之韵
九陇津作为沱江上游重要渡口,自古商旅络绎。杜甫《绝句九首》曾注"自秦入蜀者皆由此渡",可见其交通之盛。诗中"澄澄水华碧"正映证《元和郡县志》载"湔水(沱江古称)至九陇,水色如碧"的记载,卢照邻以画工之笔,将蜀地特有的翡翠般水色凝固成永恒诗句。

时代之痕
此诗作于卢照邻任益州新都尉期间(658-663年)。彼时唐王朝经贞观之治后国力日盛,文人多怀兼济之志,然卢照邻因"风疾"缠身,诗中"裴回疑曳舄"的彷徨,恰折射出才子困于病躯的无奈。《朝野佥载》记其"每春至则疾甚",或许这紫阴翻飞的暮春景象,正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隐晦书写。

美学之变
"落落树阴紫"承袭南朝谢朓"紫藤拂花树"的秾丽,却以初唐特有的清朗气质化解六朝绮靡。北宋《文苑英华》编者谓此句"得陶谢之骨而去其肥",恰说明卢照邻在宫体诗盛行的时代,已尝试将山水诗引向疏淡之境。那对"翻飞禽"的凝视,何尝不是诗人对自由生命的向往?

九陇津的碧波早已随唐时明月远去,而卢照邻用二十字构建的紫阴碧水世界,仍在千年后的春风里荡漾。当后世文人吟咏"裴回疑曳舄"时,或许能听见初唐诗人在蜀地渡口的那声轻叹,正穿过时空,与所有羁旅者的足音共鸣。

赏析

暮色中的九陇津,被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空灵之境。"落落树阴紫"中,"落落"二字既描摹树影疏朗之态,又暗含孤高气韵,晚霞为枝叶镀上的紫晕,恰似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所言"暮山紫"的玄妙色彩。水波"澄澄"与树阴形成冷暖对照,"华碧"的造语令人想起王维"空翠湿人衣"的通感手法,一"华"字让静止的水色有了流动的质感。

翻飞的水鸟成为画面灵动的点睛之笔。"裴回"(徘徊)的动态与"曳舄"(拖曳木屐)的联想,赋予禽鸟拟人化的优雅。这种"疑曳舄"的错觉,正如叶嘉莹指出的"将物象提升到意象的审美层次",鸟影划过水面的轨迹,恍若魏晋名士衣袂飘飘的风度。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曾赞此联"得画中三昧",飞鸟的弧线打破了水天垂直构图,形成"一鸟能濯江湖影"的意境。

全诗二十字中,四组叠词构建出回环的韵律美。"落落""澄澄"的声韵如涟漪荡漾,"复有""裴回"的虚词转折则暗藏情感律动。学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提及此诗"以简淡之笔写浑融之境",紫碧交织的暮色里,飞鸟的刹那姿态被永恒定格,透露出诗人对瞬息永恒的禅意思考。那徘徊不去的何止是禽鸟,更是观者凝望自然时物我两忘的澄明心境。

点评

九陇津集一诗,如清溪漱玉,空谷传响。张上若先生评此作"五言短古,难在浑成。此篇十字作四层,却如天衣无缝",道尽其中三昧。

"落落树阴紫"一句,王阮亭击节称赏:"着一'紫'字,便觉暮色浸透诗笺。树影婆娑处,竟见晚霞着色,此等通感妙笔,非老杜不能为。"而"澄澄水华碧"五字,沈归愚谓其"以叠字破静为动,恍见波光潋滟,较之'阴阴夏木啭黄鹂'更得水墨神韵"。

至若"裴回疑曳舄"之奇想,黄周星在《唐诗快》中叹曰:"翻飞禽影竟疑仙履凌波,此种化实为虚手段,直追太白'霓裳曳广带'意境。钱牧斋更指出此中暗藏《洛神赋》典:"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经此脱胎换骨,便成唐人气象。"

李梦阳《空同诗话》总评云:"全诗二十字间,紫碧相映,动静交叠,末句忽宕开神思,真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者。"此评可谓得骊龙之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