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玉清

2025年07月05日

绝顶横临日,孤峰半倚天。裴回拜真老,万里见风烟。

照邻

译文

登玉清
登上玉清宫
绝顶横临日
巍峨的山巅仿佛横亘在太阳之上
孤峰半倚天
孤耸的山峰一半倚靠着苍穹
裴回拜真老
虔诚徘徊礼拜得道真人
万里见风烟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尽收眼底

词语注释

裴回(péi huí):同‘徘徊’,此处指虔诚地来回礼拜
真老:对得道真人的尊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盛唐气象与道教崇奉
此诗当为唐代诗人登临玉清观之作,考玉清观乃玄宗时期著名道观。开元天宝年间,道教被奉为国教,玄宗敕建宫观于天下名山,"玉清"之名暗合道教三清境之至高境界。诗人登临绝顶,实为盛唐文人"访道-求仙-咏怀"三重精神追求的典型体现。

空间意象的哲学投射
"绝顶横临日,孤峰半倚天"二句,与《大唐西域记》载玄奘"攀危蹑险,极尽幽奇"的记述相呼应。唐人登山诗多取法谢灵运山水笔法,然此诗更见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的雄浑气度。孤峰意象既实指道观所在,亦暗喻修道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境界。

仪式性书写的深意
"裴回拜真老"当指道教礼拜元始天尊的仪式。《旧唐书·礼仪志》载开元二十九年玄宗梦真容,遂命画工摹写天尊像分送诸州道观。诗人"万里见风烟"的视野,恰与杜光庭《洞天福地记》所述"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的道教宇宙观相契,将宗教体验升华为永恒时空的凝望。

格律中的盛唐之音
此五绝严守平仄,末句"万里见风烟"以去声收束,余韵悠长。李白《登太白峰》"举手可近月"之豪迈,王昌龄《谒焦炼师》"炉香净琴案"之清幽,在此诗中得见融合,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盛唐诸公透彻之悟"的典型体现。

赏析

诗人以"绝顶横临日"开篇,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所言"山水以大观小"的视角,将自身置于日月运行的宏大轨道之中。一个"横"字暗合《文心雕龙》"物色尽而情有余"的妙境,既写山势截断云日的雄奇,又暗喻修道者横绝世俗的气魄。

"孤峰半倚天"化静为动,令人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移情手法。山峰的"倚"天姿态,恰似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想象,却又多了几分道教建筑特有的飘渺仙气。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类意象:"以实景写虚境,乃盛唐气象"。

"裴回拜真老"中的"裴回"二字最见功力。明代胡应麟《诗薮》指出:"唐人炼字,于虚处最见精神"。这徘徊不仅是脚步的踟蹰,更是修道者在仙凡之际的心灵震颤。而"真老"之称,暗合《云笈七签》"三清境中,元始天尊为真圣之祖"的道教典籍记载。

末句"万里见风烟"堪称诗眼。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正谓此也。这风烟既是终南山上真实的云霭,又象征《黄庭经》中"三田之中精气微"的内丹景象。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此类结句:"摄天地于方寸,化瞬间为永恒"。

全诗二十字间,可见道教诗歌"以有涯随无涯"的独特美学。正如葛兆光先生在《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中所言:"唐代道教诗人总能在丈量天地的同时丈量心灵"。那孤峰绝顶的物理高度,最终都转化成了精神超越的象征刻度。

点评

此诗气象雄浑,如丹青高手以天为纸、以云为墨,挥毫间便得"绝顶横临日,孤峰半倚天"之奇绝境界。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曾赞此类笔法:"五言如建章千门,非一匠所营",恰合此作层云叠嶂之妙。

"裴回拜真老"句尤见匠心,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有云:"诗人胸次,须有元气盘旋",此处将登临之态与求道之心相融,令"万里见风烟"的壮阔景象顿生禅意。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论及山水诗时所谓"尺幅具万里之势",正可为此诗作注。

末句"万里见风烟"深得唐人边塞诗神髓,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论,于此可见端倪——那浩荡风烟何尝不是诗人吞吐天地的胸襟?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特别推重此类"咫尺万里"的时空处理,谓其"使有限之形式具无限之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