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泛舟二首》的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年轻的骆宾王随薛仁贵军驻守边塞,后调任长安担任奉礼郎。这两首五言律诗,正是创作于他在长安任职期间的一个七夕之夜。
历史语境
-
宫廷七夕风尚
唐代宫廷沿袭六朝旧制,每逢七夕必设"乞巧楼",宫女以五色丝穿九孔针、陈瓜果祭织女。《开元天宝遗事》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可见七夕活动之盛。骆宾王作为掌管祭祀仪节的奉礼郎,对此风俗自然熟稔。 -
文学传统影响
诗中"支机石"(《太平御览》引《荆楚岁时记》载张骞寻河源得织女支机石)、"犯宿槎"(《博物志》载海客乘槎至天河)等意象,明显受到魏晋志怪小说和南朝宫体诗的影响。庾信《七夕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的描写,或为"天潢殊漫漫"句所本。
创作情境
-
曲江夜泛
唐代长安士大夫有"曲江泛舟"的雅习。据《剧谈录》记载,曲江池"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诗中"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正符合曲江夏末景致。奉礼郎作为九品小官,参与的是相对私密的文人雅集。 -
双重寄托
"凤杼秋期至"暗合诗人任职礼部的身份(《周礼》春官宗伯属有"巾车"职,掌织纹车饰),而"日暮独悠哉"则流露其"十年不调"的郁结。这种将宫廷应制与个人抒怀相结合的写法,在初唐四杰作品中颇具代表性。
艺术突破
诗中"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的动态描写,突破了南朝七夕诗静态铺陈的窠臼。宋之问《七夕篇》"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等句,可见后来者对此种写法的继承。清人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中特别指出这两首"托兴幽远,得风人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