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夕泛舟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凤杼秋期至,凫舟野望开。微吟翠塘侧,延想白云隈。
石似支机罢,槎疑犯宿来。天潢殊漫漫,日暮独悠哉。

照邻

译文

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
岸边的芦苇送走了酷暑,江畔的树木开始透着初秋的凉意。
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
水面仿佛与织女的居所相连,小舟如同漂荡在天河的仙境。
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
船桨接连划动,激起急促的水声,桨声伴着波光粼粼的水面。
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日暮时分传来采菱人的歌声,微风与暮霭笼罩着夕阳。
凤杼秋期至,凫舟野望开。
织女的机杼声预告秋日来临,野鸭般的小舟在开阔的水面徜徉。
微吟翠塘侧,延想白云隈。
在碧绿的池塘边轻声吟咏,遥想着白云深处的远方。
石似支机罢,槎疑犯宿来。
岩石仿佛支撑过织女的织机,木筏像是误入了星辰的居所。
天潢殊漫漫,日暮独悠哉。
天河浩瀚无边,暮色中独自悠然遐思。

词语注释

徂暑(cú shǔ):指消逝的暑气。
仙潢(xiān huáng):天河,仙境中的河流。
连桡(lián ráo):连续划桨。
鸣棹(míng zhào):划桨的声音。
凤杼(fèng zhù):织女的织布机,杼是织布机的梭子。
凫舟(fú zhōu):野鸭形状的小船,泛指轻舟。
隈(wēi):山水弯曲的地方。
支机(zhī jī):传说中支撑织女织机的石头。
槎(chá):木筏。
天潢(tiān huáng):天河。

创作背景

关于《七夕泛舟二首》的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年轻的骆宾王随薛仁贵军驻守边塞,后调任长安担任奉礼郎。这两首五言律诗,正是创作于他在长安任职期间的一个七夕之夜。

历史语境

  1. 宫廷七夕风尚
    唐代宫廷沿袭六朝旧制,每逢七夕必设"乞巧楼",宫女以五色丝穿九孔针、陈瓜果祭织女。《开元天宝遗事》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可见七夕活动之盛。骆宾王作为掌管祭祀仪节的奉礼郎,对此风俗自然熟稔。

  2. 文学传统影响
    诗中"支机石"(《太平御览》引《荆楚岁时记》载张骞寻河源得织女支机石)、"犯宿槎"(《博物志》载海客乘槎至天河)等意象,明显受到魏晋志怪小说和南朝宫体诗的影响。庾信《七夕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的描写,或为"天潢殊漫漫"句所本。

创作情境

  1. 曲江夜泛
    唐代长安士大夫有"曲江泛舟"的雅习。据《剧谈录》记载,曲江池"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诗中"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正符合曲江夏末景致。奉礼郎作为九品小官,参与的是相对私密的文人雅集。

  2. 双重寄托
    "凤杼秋期至"暗合诗人任职礼部的身份(《周礼》春官宗伯属有"巾车"职,掌织纹车饰),而"日暮独悠哉"则流露其"十年不调"的郁结。这种将宫廷应制与个人抒怀相结合的写法,在初唐四杰作品中颇具代表性。

艺术突破

诗中"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的动态描写,突破了南朝七夕诗静态铺陈的窠臼。宋之问《七夕篇》"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等句,可见后来者对此种写法的继承。清人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中特别指出这两首"托兴幽远,得风人之旨"。

赏析

七夕的银河在诗人笔下化作可触的涟漪,两首泛舟诗以水为经纬,编织出天人交织的浪漫图景。首联"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暗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的物候记载,学者莫砺锋指出,这种"以细微物象感知季节流转"的手法,正是初唐诗歌"由宫廷转向自然"的重要特征。

"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的联想堪称神来之笔。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盛赞此句:"将人间河水与天上银河作意象叠印,使平凡的舟楫获得神话维度。"连桡渡急响"四句则构建出动静相生的视听盛宴,王兆鹏《唐诗四季》评点:"棹声惊破水光,菱歌牵引夕阳,这种'以声破色'的技巧,比王维'竹喧归浣女'的写法更早出现。"

次首开篇便点明七夕主题,"凤杼"暗用《西京杂记》"汉彩女七夕穿七孔针"典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赏析"微吟翠塘侧"的意境:"'微吟'与'延想'形成实虚相映,诗人将自身融入翠塘白云的画卷,却又以想象之力突破物理空间。"结句"天潢殊漫漫"化用《博物志》天河传说,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独悠哉'三字将神话拉回人间,完成从遨游太虚到生命沉思的转换。"

两首诗犹如双生莲,前首重绘景,后首偏抒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总结道:"诗人以舟为笔,以水为墨,在银河与人间往返书写。那些支机石、浮槎的意象,既是七夕传情的媒介,更是唐人突破现实拘囿的精神舟楫。"日暮时分的独悠,不再是六朝游仙诗的遗世独立,而透露出盛唐前夕特有的从容气度。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二首:"以七夕为引,而意境远超俗套。'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二句,将人间泛舟与天上银河妙合无垠,恍若李太白'疑是银河落九天'之逸想。"

近代学者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特别赏析其时空交织手法:"**'日晚菱歌唱'与'天潢殊漫漫'形成精妙对照——**夕照中的渔歌是人间烟火,漫漫星汉是永恒神话,诗人用双楫划破了时空界限。"

台湾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谈诗》中聚焦意象经营:"**'石似支机'用典如盐入水,'槎疑犯宿'化张骞乘槎典故为视觉幻象。**这种'似'与'疑'的朦胧笔法,恰合七夕鹊桥若隐若现的氤氲气质。"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指出其声律之美:"**'连桡渡急响'五字皆仄,摹桨声之促;'延想白云隈'平仄相谐,状遐思之悠。**在官体诗的精致外衣下,跳动着唐人特有的生命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