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2025年07月05日

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薰。
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
涧松咽风绪,岩花濯露文。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
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

照邻

译文

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
圣明的谋划平定险阻,神奇的造化掩盖了纷争。
缄愁赴蜀道,题拙奉虞薰。
怀着忧愁踏上蜀道,以拙笔题诗献上对君王的忠诚。
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
车轮隐没在深谷中,远远地蜿蜒上升至云端。
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
碧绿的溪流蜿蜒流淌,青山相互交错缠绕。
涧松咽风绪,岩花濯露文。
山涧的松树在风中低吟,岩石上的花朵沾着露珠绽放。
思北常依驭,图南每丧群。
思念北方常依恋故土,向往南方却每每失去同伴。
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
无缘被召入宣室,如何报答我的君王。

词语注释

九折:形容道路曲折险阻。
虞薰:指虞舜的德政,此处比喻君王的恩泽。
隐辚(lín):车轮声,此处指车辆隐没。
遥袅(niǎo):形容蜿蜒曲折的样子。
濯(zhuó)露:沾着露水。
宣室:汉代宫殿名,此处指君王召见的地方。

创作背景

在初唐的晨光中,陈子昂策马行过剑门蜀道的苍翠群峰,青衫上沾满巴山夜雨的潮湿。这位以《感遇》诗震动文坛的诗人,此刻正以左拾遗身份随军入蜀,马蹄叩击栈道的回响里,藏着比嘉陵江漩涡更深的惆怅。

天授二年(691年)的盛夏,女皇武则天为巩固西南边防,派遣军队经蜀道赴松州驻防。子昂作为幕府文臣,目睹帝国在九折坂险隘处开辟通途的壮举("圣图夷九折"),却想起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宏图终成泡影("神化掩三分")。峭壁上的秦汉栈道遗迹与当下军队旌旗重叠,让他提笔在驿亭壁上题诗时,墨迹都带着盛唐特有的矛盾张力——既有"隐辚度深谷"的开拓气魄,又含"缄愁赴蜀道"的文人忧思。

当队伍行至剑州鹤鸣山时,七月的山雨将岩间杜鹃洗得血红。子昂驻足凝望那些"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的景致,忽然悟得这恰似朝堂的明暗交织。他在给益州友人裴迪的书简中附上此诗,以"涧松咽风绪"喻志士失声,借"岩花濯露文"讽谄媚之徒。最耐人寻味的是尾联"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表面写贾谊宣室夜对的典故,实则暗指武周新朝对前朝文人的微妙态度——就像蜀道上的云雾,看似托举着上升的仕途,转瞬却可能化作坠崖的暴雨。

这轴用巴江青石研磨、蜀锦装裱的诗卷,最终由剑南驿使快马送至成都。当裴迪在万里桥边展开时,诗行间蒸腾的不仅是蜀地水汽,更有一个时代文人集体命运的缩影:他们如"思北常依驭"的候鸟,在政治季风与道德操守间,永远做着艰难的迁徙。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剑阁蜀道的奇险景象,同时渗透着诗人深沉的羁旅之思与报国无门的郁结。首联"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运用神话意象,将蜀道九折之险与三国纷争的历史沧桑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壮阔画卷。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激赏此联"气象恢弘,有笼罩千载之势"。

诗中意象群极具层次感:"隐辚度深谷"四句通过"深谷-高云-碧流-青山"的垂直构图,构建出立体的蜀道景观。其中"碧流递萦注"的"递"字尤为精妙,明代钟惺《诗归》评点道:"一'递'字写尽山回水转之态,如见九曲柔肠"。而"涧松咽风绪"二句转入微观描写,松涛呜咽似含愁绪,岩花沾露若带泪痕,物我交融的写法深得楚辞"目眇眇兮愁予"的遗韵。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巧妙运用**"思北""图南"**的地理意象形成张力。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依驭'与'丧群'的对比,暗示着诗人既心系朝廷又畏惧仕途险恶的矛盾心理"。尾联"无由召宣室"用贾谊宣室夜对的典故,将个人际遇提升至士人普遍命运的高度,清代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称此结句"沉郁顿挫,得杜陵神髓"。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雄奇山水与细腻情思熔铸一体。正如现代学者莫砺锋所言:"诗人以剑阁之险喻仕途之艰,以涧松岩花写君子之节,在盛唐气象中注入了个体生命的深刻体验"。这种"即景生情,情与境偕"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既有壮阔的空间感,又具备穿透历史的时间深度。

点评

此篇《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乃初唐四杰卢照邻之杰作,其诗风"骨气端翔,音情顿挫"(明·胡应麟《诗薮》评语),尽显蜀道行旅之幽怀。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卢生缄愁赴蜀诸作,如清猿夜啼,寒松晨吟",此诗尤见其妙。

"隐辚度深谷,遥袅上高云"二句,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批注:"'隐辚'状车声之幽微,'遥袅'写云气之缭绕,六字尽得蜀道神韵。"而"碧流递萦注,青山互纠纷"更见章法,钱钟书《谈艺录》称其"以山水为经纬,用'递''互'二字使静态具流动之势,此子安(王勃)亦未能过也"。

至若"涧松咽风绪,岩花濯露文",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析曰:"'咽'字化风为声,'濯'字赋露以形,非但工于炼字,更见诗人将宦游之悲凉,寄于草木灵性之中。"结句"无由召宣室,何以答吾君",清人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谓其"忠悃之思溢于言表,然不失温厚之旨,此初唐气格所以高于晚唐也"。

通观全篇,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论:"卢照邻蜀道诗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庄严的秩序中暗涌着生命的张力。"此作将地理险阻转化为心灵图景,实为寄赠知己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