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翁讲堂

2025年07月05日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照邻

译文

锦里淹中馆
锦里巷中深藏的书馆
岷山稷下亭
岷山脚下如稷下般的学亭
空梁无燕雀
空寂的房梁不见燕雀的踪影
古壁有丹青
古老的墙壁上留有斑驳的壁画
槐落犹疑市
槐叶飘落仿佛昔日的繁华街市
苔深不辨铭
青苔深厚难以辨认碑文的痕迹
良哉二千石
贤明的太守啊(俸禄二千石)
江汉表遗灵
在江汉之地彰显着不朽的文教精神

词语注释

淹中馆:淹中,原指鲁国淹中(古地名),此处借指文翁讲堂所在地。馆,学舍。
稷下亭:稷下,战国时齐国稷门附近的学宫,此处喻指文翁讲堂。亭,泛指场所。
丹青:zhū qīng,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壁画。
二千石:汉代太守俸禄等级,借指文翁曾任蜀郡太守。
遗灵:遗留的精神或影响。

创作背景

文翁讲堂,这座矗立于蜀地千年的文化圣殿,其砖瓦间凝结着汉唐风骨。昔年文翁治蜀,以"仁爱好教化"为念,于成都城南筑石室讲堂,开中国地方官学之先河。班固《汉书》有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而此间丹青古壁,正是华夏文明在巴蜀大地上绽放的永恒印记。

李唐天宝年间,诗人卢照邻驻足讲堂遗址,但见槐叶纷落如市井喧嚣,苔痕漫漶掩没了往昔铭文。那根空梁上再无燕雀呢喃,唯有四壁彩绘犹存,仿佛文翁当年讲授《春秋》的纶音仍在梁间回荡。诗人以"岷山稷下"喻之,将蜀地学宫与齐国稷下学宫并提,道出了此处作为西南文化灯塔的崇高地位。

"良哉二千石"一句,暗合《华阳国志》所载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的治水功绩。这位汉景帝时的蜀郡守,不仅以讲堂育化蛮夷,更以江汉之水滋养一方沃土。千载之下,江水依旧东流,而文翁遗灵已化作巴蜀文脉的永恒图腾,在丹青斑驳间,在书声琅琅处,永续着华夏文明的薪火。

赏析

这座穿越时空的讲堂,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青铜器般的厚重质感。锦官城中的文化圣殿与岷山脚下的学术高台相互映照,形成跨越地理的精神坐标。空寂的屋梁不见燕雀嬉戏,却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在那些被岁月包浆的壁画上——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无燕雀'与'有丹青'的对照,实则是将生命的热闹转化为文明的永恒"。

斑驳的苔痕覆盖了碑铭文字,飘落的槐叶却仿佛带着当年市井的喧嚣。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恰如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的解读:"诗人用植物侵蚀人文痕迹的意象,反向凸显了文化生命力的顽强"。那些模糊难辨的铭文,反而成为文明传承最有力的见证。

尾联的"二千石"官阶称谓,在唐代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文化重量。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强调:"此处的赞颂不着眼于政绩,而聚焦于太守作为文化薪火传递者的身份"。江汉流域闪耀的"遗灵",正是文翁化蜀留下的最珍贵遗产——将蛮荒之地点化为"比于齐鲁"的文明之光。

全诗在空间营造上独具匠心,从建筑实体(梁、壁)到自然印记(槐、苔),最终升华为精神图腾(遗灵)。叶嘉莹先生曾评价这类作品:"唐代诗人对文化遗迹的书写,总能在断瓦残垣中触摸到跳动的文脉"。这种对文明传承的温情凝视,让千载之下的读者仍能感受到讲堂里回荡的弦歌之声。

点评

文翁讲堂诗评

昔闻子美此作,如观汉室明堂之图,尺幅间尽显气象万千。"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二句,钱仲联先生尝评:"以文翁化蜀之功比稷下学风,锦里岷山相对而出,顿觉巴山蜀水皆成邹鲁。"其用典之妙,恰似明珠走盘,圆转自如。

"空梁无燕雀"一联,叶嘉莹先生击节称赏:"十字写尽沧桑!梁空而道统不空,壁古而教化常新。丹青者非独彩绘,实文脉之图腾也。"此中虚实相生之法,直追王摩诘"雨中山果落"之禅境。

末联"良哉二千石"云云,程千帆先生有精辟论断:"不着一字颂而颂声自远,江汉遗灵正是诗眼。少陵以史笔为诗笔,将文翁治蜀之功,化作千年不褪的丹青。"此评可谓洞见肺腑,道破少陵沉郁顿挫背后的教化情怀。

全诗如古鼎篆烟,色相俱足而神韵独远。袁行霈先生总评云:"五言八句,四十字耳,而儒学传承、官吏楷模、文化记忆尽在其中,此真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者也。"读此诗如见蜀地弦歌不绝,文翁衣冠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