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讲堂,这座矗立于蜀地千年的文化圣殿,其砖瓦间凝结着汉唐风骨。昔年文翁治蜀,以"仁爱好教化"为念,于成都城南筑石室讲堂,开中国地方官学之先河。班固《汉书》有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而此间丹青古壁,正是华夏文明在巴蜀大地上绽放的永恒印记。
李唐天宝年间,诗人卢照邻驻足讲堂遗址,但见槐叶纷落如市井喧嚣,苔痕漫漶掩没了往昔铭文。那根空梁上再无燕雀呢喃,唯有四壁彩绘犹存,仿佛文翁当年讲授《春秋》的纶音仍在梁间回荡。诗人以"岷山稷下"喻之,将蜀地学宫与齐国稷下学宫并提,道出了此处作为西南文化灯塔的崇高地位。
"良哉二千石"一句,暗合《华阳国志》所载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的治水功绩。这位汉景帝时的蜀郡守,不仅以讲堂育化蛮夷,更以江汉之水滋养一方沃土。千载之下,江水依旧东流,而文翁遗灵已化作巴蜀文脉的永恒图腾,在丹青斑驳间,在书声琅琅处,永续着华夏文明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