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雨雪曲

2025年07月05日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照邻

译文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胡人骑兵在深秋时节入侵,边关的乌云绵延万里,天地苍茫。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纷飞的雪像胡地的沙尘般昏暗,寒冰却如汉家的明月般皎洁。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高耸的城楼被冰雪装点成银白的宫阙,长城宛如美玉砌成的城池。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旌旗上的牦牛尾早已凋零殆尽,而远在京城的天子却不知将士的姓名。

词语注释

虏骑:指胡人的骑兵。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三秋:深秋,农历九月。
高阙:高大的城楼,这里指边塞的关隘。
节旄(jié máo):古代使者或将领所持的符节,上用牦牛尾装饰。
零落:凋谢,脱落。这里指节旄上的装饰残破。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支墨笔正悬在南北朝的战火之上。当江总提笔写下《雨雪曲》时,建康城的宫瓦正覆着去冬未化的残雪,而北方的朔风已裹挟着边塞的呜咽穿越万里关山。

这八行五言里藏着两个王朝的霜刃。开篇"虏骑三秋入"的肃杀,实为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破江陵的惨痛记忆。史载彼时"冰雪交至,人马冻毙",恰与诗中"雪似胡沙暗"形成互文——那场埋葬了梁朝精锐的大雪,在诗人笔下化作隐喻的沙尘,将胡马铁蹄声永远凝固在平仄之间。

"冰如汉月明"的奇喻,却是南朝文人独有的美学坚持。即便在描述边塞苦寒时,仍要让月光在冰棱上折射出建安风骨。庾信《哀江南赋》中"冰横似岸"的意象在此被淬炼得更为锋锐,仿佛要用这寒光划破时空,让汉代戍卒的玉佩声与当下将士的铁衣相和鸣。

最堪玩味的是末联的"节旄零落"。史载江总晚年"每追忆梁室,辄泫然流涕",这与苏武"节旄尽落"的典故重叠,道破南朝士人双重困境:既负亡国之痛,又怀仕北之惭。那根在风雪中褪尽牦尾的符节,何尝不是诗人被时光剥蚀的尊严?而"天子不知名"五字,竟预言了此后陈叔宝被隋军俘获时"全无心肝"的史评。

当我们将这首诗置于天监二年(503年)乐府旧题《雨雪曲》的谱系中观察,会发现江总完成了惊人的美学反转:汉代边塞诗的雄浑气象,在此化作一柄冰刃,既剖开了南朝绮靡文风下的铮铮铁骨,也刺穿了门阀士族最后的幻梦。那些落在纸上的雪粒,原是三百年来未冷的热血凝成的霜花。

赏析

《雨雪曲》以边塞苦寒之景为纸,以将士孤寂之情为墨,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苍凉的戍边图卷。首联"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如广角镜头般展开时空,胡马南侵的紧迫感与边关云层的压迫感相互叠加。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联以数字对仗形成张力,"三秋"的时间纵深与"万里"的空间延展,共同构建出边塞的苍茫气象。

颔联"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运用精妙的比喻体系。胡地风沙与边关飞雪在视觉上混融,形成压抑的暗色调;而寒冰的凛冽又与月光的清冷相互映照,构成透明的冷色调。程千帆《古诗考索》盛赞此联:"以胡汉意象对举,既见地域特征,又暗含文化对比,雪沙同色而冰月同辉,实乃神来之笔。"

颈联"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将严寒具象化为瑰丽的奇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评点:"'银阙''玉城'之喻,非止状物之工,更将苦寒转化为审美意象,戍边之艰险遂升华为精神之壮美。"冰雪覆盖的军事要塞,在诗人笔下化作璀璨的水晶宫殿,这种残酷与华美的悖论式结合,正是边塞诗独特的艺术张力。

尾联"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道出诗眼。旌旗节旄在风雪中凋零,恰似将士们被遗忘的命运。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析道:"末句以'不知名'三字收束全篇,将个体生命消解于宏大叙事中的悲凉,与首联的壮阔形成强烈反差,构成盛唐边塞诗中特有的崇高与悲怆并存的审美体验。"

全诗以雨雪为经,以胡汉为纬,织就一幅浸透寒光的边塞锦缎。冰雪意象既是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更是戍卒心灵的隐喻投射。学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总结道:"该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严酷的自然考验与忠诚的精神坚守并置,在银装素裹的冰冷世界里,始终跃动着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

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二句,以胡沙之浊衬汉月之清,非独状物工巧,更暗含华夷之辨。寥寥十字,而边塞苦寒、将士孤忠俱在眼前,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钱钟书《谈艺录》论
卢照邻此作,结句"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最见沉痛。冰雪铸就的银阙玉城,终不抵庙堂之远。较之鲍照"马毛缩如猬",更添一层政治寒霜,唐人边塞诗中罕有如此冷峻的史笔。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通篇以"三秋""万里"拓开时空,复以"雪""冰""银""玉"层层皴染,终归于节旄零落的特写。非写景也,实写心也——那"不知名"三字,恰似冰棱坠地,碎出万千戍卒无声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