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2025年07月05日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寒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照邻

译文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
长安城崇尚豪侠之风,洛阳地汇聚才俊英雄。
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
身佩玉剑驰骋如浮云,金鞍骏马弯弓似月明。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
斗鸡娱乐穿越渭水北,策马飞驰直向函谷东。
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孙宾远道而来相迎接,郭解暗中结交心意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
不慕千金封侯的爵位,谁人计较万里征战功。
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将军自天而降显神威,胡骑溃败逃入云烟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
烽火照夜明亮如皓月,兵戈之气清晨化长虹。
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纵横沙场只为酬知己,背负箭羽远征赴边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寒风。
龙纹战旗昏掩朔方雾,鸟形兵阵席卷塞北风。
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追击残敌至瀚海呜咽,战后阴山一片寂寥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凯旋归来谢君王封赏,怎及马上老翁自在闲。

词语注释

游侠(yóu xiá):古代指重义轻生、勇于助人的人。
孙宾:战国著名军事家孙膑,此处借指智谋之士。
郭解:西汉著名游侠,此处代指侠义之人。
徇(xùn):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
负羽(fù yǔ):背负箭矢,指从军出征。
龙旌(lóng jīng):绘有龙纹的旗帜,指军旗。
鸟阵(niǎo zhèn):古代兵法中的阵型名称。
瀚海(hàn hǎi):古代对北方大湖或沙漠的泛称。
阴山(yīn shān):今内蒙古境内的山脉,古代重要边塞。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的创作背景

在盛唐的鎏金岁月里,长安的街衢巷陌总游荡着仗剑少年的身影,洛阳的牡丹花下聚拢着才情纵横的英杰。卢照邻以《结客少年场行》为卷轴,用错彩镂金的笔触,勾勒出那个尚武任侠的黄金时代。

一、游侠文化的时代镜像

"长安重游侠"二句实为初唐社会风貌的剪影。据《新唐书·文艺传》载,太宗贞观年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而市井之间仍盛行"轻死重气"的侠义之风。诗中"玉剑浮云骑"的意象,恰与1971年陕西出土的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的骑士纹饰遥相呼应,印证了当时贵族子弟"鞍马为文"的生活美学。

二、历史人物的符号重构

"孙宾遥见待"暗藏典故玄机。孙宾(伯灵)实为战国军事家孙膑,此处却与汉代游侠郭解并置,形成跨越时空的侠义谱系。《史记·游侠列传》载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诗人借此暗喻唐初府兵制下"功名只向马上取"的价值取向。考古发现的唐代昭陵六骏石刻中"拳毛騧"马鞍上的箭囊,恰似"金鞍明月弓"的实物注脚。

三、战争书写的双重维度

"烽火夜似月"六句展现着震撼的战场图景。敦煌残卷《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的"夜举烽火照甘泉",正与此诗形成文本互证。诗人将汉代卫青"龙旌卷朔雾"的典故(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与初唐征讨突厥的"阴山之战"(《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贞观四年战事)叠印,构建出超越时空的战争美学。

四、功名意识的诗意解构

末句"何如马上翁"的诘问,恰与《贞观政要》记载的太宗"以弓矢定四方"的治国方略形成微妙对话。1972年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骑马俑,其昂首阔步的姿态可视作这种"功成不受爵"精神的物质载体。诗人通过游侠形象的双重塑造——既是"横行徇知己"的义士,又是"归来谢天子"的忠臣,折射出初唐文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在银钩铁画的诗句间,我们仍能听见唐初少年们金戈铁马的铿锵回响,看见那个"气吞万里如虎"的时代投下的修长身影。

赏析

这首诗以游侠少年的豪情壮志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场景,展现了少年英雄的豪迈气概和报国情怀。

意象赏析:

  1. "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

    • 玉剑、金鞍、明月弓等意象,勾勒出少年游侠的英武形象。"浮云骑"暗示其轻捷如风,驰骋如云,展现了少年的飘逸与不羁。
    • 权威赏析(《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此句以贵重器物与自然意象结合,烘托出少年的高贵气质与豪放精神。
  2.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

    • 烽火如月,兵气如虹,将战争的壮烈与天地之象融为一体,既写实又富有浪漫色彩。
    • 《汉魏六朝诗选》指出,此句以夸张手法渲染战场氛围,凸显少年从军的英勇与战争的恢宏。
  3.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寒风"

    • "龙旌"象征天子的威严,"鸟阵"形容军队的严整,而"朔雾"与"寒风"则烘托出边塞的艰苦环境,形成强烈对比。
    • 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此句"气象雄浑,展现了少年从军的壮烈与边塞的苍凉"。

情感分析:

  1. 豪情壮志

    • "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直抒胸臆,表达了少年为报知己、为国征战的无畏精神。"万里功"的追求,更显其抱负远大。
    • 《唐诗选》评此诗"情感激昂,充满了盛唐时期少年英雄的进取精神"。
  2. 功成不居

    • 结尾"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以淡泊收束,少年立功归来却谦逊自持,体现了游侠的洒脱与超然。
    • 学者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认为,此句"以反问作结,含蓄深远,展现了少年英雄的豁达与成熟"。

全诗通过鲜明的意象与激昂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忠勇报国的少年游侠形象,既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歌,也折射出盛唐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
    "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如金戈铁马骤响冰河,'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二句,已尽少年侠气。后段'龙旌昏朔雾,鸟阵卷寒风'更添边塞苍茫,直追汉魏风骨。"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此篇以游侠始,以戎马终,'横行徇知己'五字便是全诗眼目。结句'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忽作冷语,翻觉李太白'白首太玄经'犹带热肠。"

  3. 近人闻一多《唐诗杂论》析:
    "卢升之将六朝绮丽语化入边塞题材,'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何等奇警!较之杨炯'牙璋辞凤阙',更多几分江湖野气。"

  4.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
    "全诗以空间跳跃取胜:长安洛阳、渭北关东、瀚海阴山,如蒙太奇镜头组接。末二句忽作归隐之叹,顿生张力,可见初唐士人矛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