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

2025年07月05日

蓟北三千里,关西二十年。冯唐犹在汉,乐毅不归燕。
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郭隗池台处,昭王尊酒前。
故人当已老,旧壑几成田。红颜如昨日,衰鬓似秋天。
西蜀桥应毁,东周石尚全。灞池水犹绿,榆关月早圆。
塞云初上雁,庭树欲销蝉。送君之旧国,挥泪独潸然。

照邻

译文

蓟北三千里,关西二十年。
蓟北远隔三千里,关西漂泊二十年。
冯唐犹在汉,乐毅不归燕。
冯唐尚且留在汉,乐毅终未返故燕。
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
故友如黄鹤远去,乡愁共白云绵延。
郭隗池台处,昭王尊酒前。
郭隗池台今犹在,昭王敬酒成云烟。
故人当已老,旧壑几成田。
旧友应已生华发,故壑渐平成良田。
红颜如昨日,衰鬓似秋天。
青春恍若昨日事,两鬓斑白似秋霜。
西蜀桥应毁,东周石尚全。
西蜀桥已随尘毁,东周石依旧坚顽。
灞池水犹绿,榆关月早圆。
灞池春水仍碧绿,榆关秋月早团圆。
塞云初上雁,庭树欲销蝉。
边塞云中雁初至,庭前树上蝉声残。
送君之旧国,挥泪独潸然。
送君归去故园路,独挥清泪意阑珊。

词语注释

蓟(jì)北:古地名,今北京西南
冯唐:汉代名臣,此处喻才士不遇
乐毅:战国燕将,破齐后遭疑未归
郭隗(wěi):燕昭王谋士,筑台招贤
灞(bà)池:长安著名水系
榆关:山海关古称
潸(shān)然:流泪貌

创作背景

秋风起于蓟北,暮色染透关山。诗人执笔时,大唐的边陲正飘荡着安史之乱后的余烬,幽州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将迎来一位肩负重建使命的陈参军。此去三千里蓟门烟树,恰似二十载关西戍鼓——开篇十字,已把时空抻成一道苍凉的弧线。

冯唐易老的典故在砚中化开,乐毅未归的叹息渗入纸纹。彼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盛事,此刻竟成了最刺心的反衬:郭隗池台或许尚存残垣,但尊酒前早无报剑之士。诗人以燕喻唐,将陈参军的赴任暗合乐毅当年治燕的期许,却在"黄鹤远""白云连"的缥缈对仗里,泄露出对王朝中兴的深深疑虑。

笔锋忽转故园。父老们守望的旧壑恐已垦作农田,铜镜中尚存昨日红颜,镜外却是落木萧萧的秋鬓。这般时空错位的痛切,在西蜀升仙桥朽木与东周记功石坚硬的对比中愈发尖锐——治世之功难立,乱世之痕易深。

灞陵烟柳仍绿,榆关冷月早圆。当塞雁初飞、庭蝉将噤的物候交替之际,诗人把泪洒向两个维度:一为陈参军独赴疮痍之地的壮怀,一为乡曲父老望穿秋水的眼眸。末句"挥泪独潸然"五字,竟分不清是离人之泪,还是王朝黄昏时整个士大夫群体的集体悲鸣。

赏析

这首诗以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构建起宏大的情感坐标系。蓟北与关西的三千里地理跨度,与二十年的时间纵深相叠加("蓟北三千里,关西二十年"),瞬间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苍茫的人生画卷。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许此联:"数字对仗之工,不著痕迹而尽得风流"。

诗中运用历史人物意象形成双重镜像。冯唐易老、乐毅难归的典故("冯唐犹在汉,乐毅不归燕"),既是诗人自况,又暗喻陈参军赴任的境遇。葛晓音教授指出:"这种互文性书写使个人命运获得历史纵深,将瞬间情感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咏叹"。黄鹤与白云的意象组合("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则化用崔颢《黄鹤楼》意境,营造出超越时空的乡愁。

在空间建构上,诗人以郭隗池台、昭王尊酒("郭隗池台处,昭王尊酒前")的燕昭王典故,与灞池、榆关("灞池水犹绿,榆关月早圆")的现实景物相呼应。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分析道:"虚实相生的地理意象群,既构成情感载体,又形成历史与现实的蒙太奇叠影"。

时间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红颜如昨日,衰鬓似秋天"的强烈对比,与"西蜀桥应毁,东周石尚全"的沧桑对照,形成多维度的时间透视。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以物是人非的悖论式书写,完成对生命短暂的哲学观照"。

末四句的景物描写("塞云初上雁,庭树欲销蝉")暗含《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比兴传统。叶嘉莹认为:"雁阵与蝉鸣的季候意象,将离情融入宇宙节律,使个人感伤获得自然永恒性的加持"。最终"挥泪独潸然"的结句,在陈伯海《唐诗学引论》看来是"盛唐气象向中唐气质转型的典型体现,豪迈中见沉郁,壮阔处含悲凉"。

全诗通过十四组意象群的有机组合,形成时空交响的情感结构。傅璇琮先生总结道:"这种将历史记忆、地理空间、自然物候熔铸为情感符号的创作方式,代表盛唐送别诗的艺术巅峰"。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苍劲之笔勾勒宦游者的人生图景,诚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卢照邻此作,骨力沉雄而情致绵邈,将时空之叹与身世之感熔铸为晶莹诗境。"诗中"蓟北""关西"之对举,瞬间拉开时空帷幕,钱钟书《谈艺录》特别指出:"'三千里'与'二十年'非徒数字工对,实乃以地理之旷远与时间之漫长相激荡,铸成人生苍茫之境。"

颔联用冯唐、乐毅典故,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曰:"借古人之酒杯,浇己之块垒,使典如盐着水,不见痕迹而味在其中。"而"黄鹤远""白云连"之喻,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赞叹:"既写物理空间之隔绝,又暗喻精神乡愁之不可即,物象与心象交融无间。"

诗中时间意象尤具匠心,"红颜如昨日,衰鬓似秋天"二句,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以'昨日'对'秋天',小大相形,瞬间与永恒并置,直追陈子昂'前不见古人'之时空意识。"尾联"挥泪独潸然",朱光潜《诗论》认为:"结句将个体情感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离愁,正如钟嵘《诗品》所谓'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全诗章法,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析:"自地理而历史,由物象至心象,终以塞雁庭蝉作结,形成时空回环之势,得杜少陵'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