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于蓟北,暮色染透关山。诗人执笔时,大唐的边陲正飘荡着安史之乱后的余烬,幽州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将迎来一位肩负重建使命的陈参军。此去三千里蓟门烟树,恰似二十载关西戍鼓——开篇十字,已把时空抻成一道苍凉的弧线。
冯唐易老的典故在砚中化开,乐毅未归的叹息渗入纸纹。彼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盛事,此刻竟成了最刺心的反衬:郭隗池台或许尚存残垣,但尊酒前早无报剑之士。诗人以燕喻唐,将陈参军的赴任暗合乐毅当年治燕的期许,却在"黄鹤远""白云连"的缥缈对仗里,泄露出对王朝中兴的深深疑虑。
笔锋忽转故园。父老们守望的旧壑恐已垦作农田,铜镜中尚存昨日红颜,镜外却是落木萧萧的秋鬓。这般时空错位的痛切,在西蜀升仙桥朽木与东周记功石坚硬的对比中愈发尖锐——治世之功难立,乱世之痕易深。
灞陵烟柳仍绿,榆关冷月早圆。当塞雁初飞、庭蝉将噤的物候交替之际,诗人把泪洒向两个维度:一为陈参军独赴疮痍之地的壮怀,一为乡曲父老望穿秋水的眼眸。末句"挥泪独潸然"五字,竟分不清是离人之泪,还是王朝黄昏时整个士大夫群体的集体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