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中,卢照邻独坐茨山草堂,病骨支离而诗心未泯。当唐高宗调露年间,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正经历着人生最凛冽的寒冬。风痹症已侵蚀他半躯十年,《释疾文三歌》便是在这"形骸半废"的境遇中,用血泪淬炼出的生命绝唱。
史载其"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却仍在病榻上以《五悲文》自明心志。三歌开篇"岁将暮兮"之叹,实为双关——既是年终岁尾的物候写照,更是诗人三十九岁生命将尽的预感。那支曾写就《长安古意》的"麒麟笔",如今只能绝迹东郊;昔日喻示才情的"凤凰柯",终究秘藏西山。太医孙思邈的良方未能挽回颓势,正如《旧唐书》所载:"疾甚,足挛,一手又废。"
"死去死去"的叠句如杜鹃啼血,源自楚辞《卜居》的句式在此化作更凄厉的呼号。第三歌中"茨山有薇"用伯夷叔齐采薇典,"颍水有漪"化用许由洗耳事,将隐逸之思与病痛现实交织。末句"泛沧浪兮不归"暗合《孟子》"沧浪之水清兮"之歌,却赋予其决绝的新意——这分明是诗人对尘世的最后告别。
《朝野佥载》记其"投颍水而卒"的结局,为这三首歌诗添上宿命般的注脚。那些在病痛中反复摩挲的楚辞意象,那些对麟凤死去的永恒咏叹,最终都随颍水涟漪,化作盛唐天空下一曲未完成的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