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释疾文三歌

2025年07月05日

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东郊绝此麒麟笔,
西山秘此凤凰柯。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
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
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
叔为柳兮春向飞。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

照邻

译文

岁将暮兮欢不再
一年将尽,欢乐不再
时已晚兮忧来多
时光已晚,忧愁渐多
东郊绝此麒麟笔
东郊再无麒麟之笔(喻才华断绝)
西山秘此凤凰柯
西山深藏凤凰之枝(喻贤者隐没)
死去死去今如此
死去啊死去,如今竟这般无奈
生兮生兮奈汝何
活着啊活着,又能如何面对你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
岁月流逝,忧愁如东流之水
地久天长兮人共死
天地永恒,而人终将同归死亡
明镜羞窥兮向十年
羞对明镜,十年容颜已改
骏马停驱兮几千里
骏马停蹄,千里征程未竟
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
麒麟与凤凰啊,自古含恨无尽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
茨山生野菜,颍水起涟漪
夷为柏兮秋有实
柏树结果,秋日丰收
叔为柳兮春向飞
柳枝轻扬,春意翩飞
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
忽而一笑,随沧浪远逝不归

词语注释

麒麟笔(qí lín bǐ):喻指才华横溢的文笔
凤凰柯(fèng huáng kē):凤凰栖息的树枝,象征贤者
倏尔(shū ěr):忽然、瞬间
沧浪(cāng láng):青苍色的波浪,泛指江河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卢照邻独坐茨山草堂,病骨支离而诗心未泯。当唐高宗调露年间,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正经历着人生最凛冽的寒冬。风痹症已侵蚀他半躯十年,《释疾文三歌》便是在这"形骸半废"的境遇中,用血泪淬炼出的生命绝唱。

史载其"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却仍在病榻上以《五悲文》自明心志。三歌开篇"岁将暮兮"之叹,实为双关——既是年终岁尾的物候写照,更是诗人三十九岁生命将尽的预感。那支曾写就《长安古意》的"麒麟笔",如今只能绝迹东郊;昔日喻示才情的"凤凰柯",终究秘藏西山。太医孙思邈的良方未能挽回颓势,正如《旧唐书》所载:"疾甚,足挛,一手又废。"

"死去死去"的叠句如杜鹃啼血,源自楚辞《卜居》的句式在此化作更凄厉的呼号。第三歌中"茨山有薇"用伯夷叔齐采薇典,"颍水有漪"化用许由洗耳事,将隐逸之思与病痛现实交织。末句"泛沧浪兮不归"暗合《孟子》"沧浪之水清兮"之歌,却赋予其决绝的新意——这分明是诗人对尘世的最后告别。

《朝野佥载》记其"投颍水而卒"的结局,为这三首歌诗添上宿命般的注脚。那些在病痛中反复摩挲的楚辞意象,那些对麟凤死去的永恒咏叹,最终都随颍水涟漪,化作盛唐天空下一曲未完成的骊歌。

赏析

卢照邻的《释疾文三歌》以沉郁顿挫的笔调,将生命暮年的苍凉与不甘凝练成一组泣血绝唱。诗中"岁将暮兮欢不再"开篇即定下时光流逝的悲怆基调,"东流水"的意象被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为"将抽象的时间忧患转化为具象的江河意象,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逝水情结"。

"麒麟笔"与"凤凰柯"的并置堪称神来之笔。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神兽珍木的意象群,实为诗人自况才德的双重隐喻。当麒麟绝笔、凤凰隐柯,暗示着创作者面临生命与艺术的双重终结。"这种象征手法使"死去死去今如此"的呼告更具穿透力,明代胡应麟《诗薮》称此句"字字带血,较之《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尤见惨烈"。

诗中时空意象的构建极具张力。"明镜羞窥"对应十年蹉跎,"骏马停驱"遥指千里壮志,吴小如《诗词札丛》分析道:"镜中容颜与远方征途形成微观宏观的时空对仗,这种'缩万里于咫尺'的技巧,正是初唐歌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特征。"

末章转入超然之境却暗含更深的悲怆。"茨山薇"与"颍水漪"的隐逸意象,实为《诗经·采薇》与《楚辞·渔父》的化用。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揭示:"诗人表面摹写夷叔采薇的逍遥,'倏尔而笑'的瞬间却暴露了强作达观的苦涩,最终'不归'的决绝,完成了个体生命对命运的最后抗争。"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使全诗在凤凰涅槃般的悲壮中戛然而止。

点评

此篇《释疾文三歌》乃卢照邻绝笔之作,字字凝血,句句含霜。明代诗论家胡应麟于《诗薮》中评曰:"卢升之《释疾》三章,盖《天问》《招魂》之遗响,其悲怆激越,六朝所无。以麟凤自喻而吞恨,借草木零落而伤怀,真可谓穷途之哭,闻者心骨俱寒。"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叹赏:"'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二句,较《楚辞·卜居》更见决绝。卢子以病废之身作垂死之鸣,犹凤凰折翼犹作哀响,麒麟绝足仍留血痕,此等文字非才高者不能为,非命蹇者不肯为。"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中曾言:"卢照邻《释疾歌》与李后主'人生长恨水长东'同属以血书者。然后主亡国之痛犹隔一尘,升之病榻之吟直剖肝膈。'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十字,将庄周鼓盆、屈子沉湘化合为一,遂成千古绝望之绝唱。"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点出其艺术特质:"三歌杂用骚体与骈句,东郊麒麟笔与西山凤凰柯对举,茨山薇与颍水漪相应,在严整格律中迸发破碎心声。这种以精美形式承载巨大痛苦的能力,正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文学张力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