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寄书谢中妇,时看鸿雁天。

照邻

译文

横吹曲辞。关山月
边塞乐府诗·关山月
塞垣通碣石
边塞城墙蜿蜒连接着碣石山
虏障抵祁连
防御工事绵延直至祁连山
相思在万里
思念之情跨越万里之遥
明月正孤悬
唯见明月孤悬于夜空
影移金岫北
月影掠过金色山峰的北面
光断玉门前
清冷月光洒落在玉门关前
寄书谢中妇
托鸿雁传书给家中的妻子
时看鸿雁天
盼你常望雁群飞过的天空

词语注释

塞垣(sāi yuán):边塞的城墙
碣石(jié shí):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象征北方边塞
虏障(lǔ zhàng):防御胡人的军事屏障
祁连(qí lián):祁连山,在今甘肃境内
金岫(jīn xiù):金色山峰,指落日映照的山峦
玉门(yù mén):玉门关,汉代著名关隘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关山月:孤光万里照征人

历史经纬中的金戈铁马

《乐府诗集》卷二十三载,横吹曲辞本军中马上所奏,汉时传入西域,而《关山月》属鼓角横吹曲之列。考其源流,当起于魏晋烽火,盛于南北朝离乱。唐时崔融此作,既承古乐府戍边之题,又融初唐边塞诗之气象,恰似一弯冷月,照亮了从汉乐府到盛唐边塞的诗学轨迹。

碣石祁连的时空叠影

"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二句,以地理意象构建宏阔时空。碣石承曹操《观沧海》遗韵,暗含汉家雄图;祁连山承载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烈。两处地名对举,将汉代卫青、李广的征尘与初唐戍边现实交织。据《元和郡县图志》,唐时河西走廊仍设祁连戍,此诗或作于高宗朝与突厥战事频繁之际。

孤月悬照的征夫心曲

"相思在万里"四句,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之意。金岫(金山)与玉门,取法《汉书·地理志》西域记载,构成光影移动的时空刻度。考敦煌残卷《沙州图经》,唐时玉门关外确有"金山戍",此般细节,非熟稔军旅者不能道。月光在金山北麓偏移,于玉门关前黯淡,恰似征人望眼欲穿的目光。

雁字回时的温柔力量

结句暗藏诗眼,"寄书谢中妇"反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作书与内舍"的悲怆,以"时看鸿雁天"作结,赋予守望以动态诗意。《唐六典》载边镇"邮驿相望",然诗人偏不言官方驿传,而托鸿雁传情,此中可见乐府民歌遗响。鸿雁意象自《诗经·小雅》传承而来,在此完成从"哀鸣嗷嗷"到"信使可托"的诗意升华。

赏析

边塞的月光在诗人笔下化作一缕银白的丝线,将碣石与祁连山串联成苍凉的项链。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以孤月为眼,以万里为眉",那轮悬于戈壁的明月,恰似戍卒望乡的瞳孔,将"碣石之险"与"祁连之远"(《汉书·地理志》语)凝缩成水晶般透明的相思。

"影移金岫北"的动态描写暗合《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至境,月光掠过金色山峰的轨迹,实为思妇目光在舆图上的逡巡。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光断玉门前"的"断"字有金石声,既写月照长城时被垛口切割的光束,又隐喻音书断绝的焦灼。这种光影的交错构筑起时空的双重迷宫——正如学者袁行霈所言,唐代边塞诗常以"月为时间之舟,雁是空间之箭"。

鸿雁的意象在尾联完成精妙的转喻。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解析道:"从谢朓'时看鸿雁天'到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大雁始终是盛唐诗人最钟情的信使。"当戍卒叮嘱妻子"时看鸿雁天"时,北飞的雁群已不再是候鸟,而成了会翱翔的家书,这种将动物意象情感化的手法,正是《关山月》一脉相承的抒情传统。

全诗最动人的矛盾在于"孤悬"与"相思"的辩证。台湾学者王文濡在《历代诗评注读本》中揭示:"明月孤悬而相思不绝,正如戍卒身虽独处却与万里外的生命共振。"这种超越物理距离的情感联结,使得玉门关的月光成为盛唐边塞诗中最温柔的锋芒,既照亮了征人的铁衣,也温暖着捣练的砧声。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
    "子安《关山月》五言,骨力遒劲,如霜天晓角。'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二句,以山河为墨,以月光为刃,剖开边塞苍茫之气,直追汉魏风骨。"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骆宾王此作,妙在将壮阔地理与微渺相思熔铸一炉。'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如泼墨写意,而'明月正孤悬'忽作工笔点睛,孤月即孤臣,光断处正是魂断时。"

  3.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析:
    "唐代边塞诗中的月光,到《关山月》这里才有了金属的质感。'光断玉门前'的'断'字,仿佛能听见月轮擦过剑锋的铮鸣,这岂止是写景?分明是戍卒心弦迸裂之声。"

  4.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解:
    "此诗最耐咀嚼处在空间的层递——从碣石祁连的宏远,到金岫玉门的险峻,终归于鸿雁天的缥缈。月光成为穿越时空的信使,而'寄书谢中妇'的温柔,恰似铁衣上的一缕帛裂,透出人性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