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2025年07月05日

寂寂南轩夜,悠然怀所知。长河落雁苑,明月下鲸池。
凤台有清曲,此曲何人吹。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涯。
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劳歌欲有和,星鬓已将垂。

照邻

译文

寂寂南轩夜
南边的小屋在静夜里更显寂寥
悠然怀所知
我悠闲地思念着远方的知己
长河落雁苑
长河畔的雁苑已见雁群飞落
明月下鲸池
皎洁的月光洒在鲸池之上
凤台有清曲
凤凰台上传来清越的乐曲
此曲何人吹
不知是谁在吹奏这动人的曲调
丹唇间玉齿
红唇微启露出如玉的皓齿
妙响入云涯
美妙的乐声直上云霄
穷巷秋风叶
陋巷中秋风扫过落叶
空庭寒露枝
空荡的庭院里寒露凝结枝头
劳歌欲有和
想要应和这忧伤的歌声
星鬓已将垂
却发现鬓发已如星点斑白

词语注释

南轩:南边的小屋。轩(xuān),有窗的小室
鲸池:传说中养鲸的水池,此处指月色映照的池塘
凤台:即凤凰台,传说中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之处
丹唇:红唇。丹(dān),红色
玉齿:洁白如玉的牙齿
云涯:云端。涯(yá),边际
穷巷:偏僻简陋的小巷。穷(qióng),偏僻
劳歌:忧伤的歌。劳(láo),忧愁
星鬓:斑白的鬓发。鬓(bìn),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创作背景

秋夜如墨,王奭独坐南轩,一灯如豆映照着盛唐将尽的斑驳光影。此诗约作于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彼时大唐虽仍披锦绣,然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权的阴云已悄然笼罩庙堂。诗人以"寂寂"二字起笔,非独言夜色深沉,更暗喻贤者退而小人进的政治寒夜——那"悠然"所怀的"所知",或正是如张九龄这般遭贬的清流君子。

"长河落雁苑,明月下鲸池"二句,实以汉苑唐池喻指长安宫阙。考《三辅黄图》载,汉武帝建章宫北有太液池,刻石为鲸;而唐大明宫蓬莱殿畔亦有池苑。诗人望月怀远之际,宫墙内的仙乐笙箫却化作"凤台清曲"的飘渺追问。此中暗用萧史弄玉典,《列仙传》载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与弄玉乘凤飞去。然今日凤台曲终,竟不知"何人吹",字里行间俱是盛世雅音渐歇的隐忧。

当笔锋转至"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寒素意象顿生。杜甫《秋兴》中"露冷莲房坠粉红"的凄清,与此处异曲同工。史载王奭曾任右补阙,后外放州县,此或作于宦海沉浮之时。"星鬓已将垂"五字,既合《旧唐书》载其"晚岁尤工五言"的记载,又暗合李白"白发三千丈"的迟暮之叹。那欲和不能的"劳歌",恰似开元盛世最后一缕清越的余响,终消散在秋风瑟瑟的夜空。

赏析

秋夜的寂寥与思绪的悠远,在这首诗中交织成一幅清冷而深沉的画卷。南轩的夜色沉寂,诗人的心怀却因思念而无法平静。"长河落雁苑,明月下鲸池"两句,以壮阔的自然意象勾勒出时空的苍茫——雁阵掠过宫苑上空,月光倾泻在深池之上,既有宫苑的华美,又暗含人世变迁的怅惘。

"凤台有清曲"至"妙响入云涯"四句,转入对音乐意象的细腻描摹。凤台清曲的典故,暗示着知音难觅的孤独;"丹唇""玉齿"的具象描写与"入云涯"的夸张相结合,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此处的音乐描写不仅是听觉的再现,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清越高远的琴音恰似其不染尘俗的志趣。"

后四句陡然转入衰飒之景,"穷巷""空庭"的封闭空间与"秋风叶""寒露枝"的凋零意象形成双重压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寒露凝结的不仅是枝头水滴,更是诗人鬓发间的岁月风霜。'劳歌欲有和'的期盼与'星鬓已将垂'的现实构成残酷对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典型的时间焦虑与功业焦灼。"

全诗以"夜有所思"为脉络,完成从空间到时间、从外物到内心的三重升华:首联点题,中二联以雁、月、琴曲等高洁意象铺陈思绪,尾联则通过秋叶、星鬓将人生感慨推向极致。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推崇此诗:"王奭将宫体诗的精致语言与士大夫的深沉感慨熔于一炉,在六朝绮丽余风中开辟出唐音的气象,体现了初唐诗歌转型期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论及此诗曰:"王奭《秋夜有所思》五言,气格高远,似陶谢遗响。'长河落雁苑,明月下鲸池'二句,写景寥廓而含不尽之思,直追盛唐气象。"其评点尤重诗中时空交错的意境营造,谓"夜月雁声里暗藏时序代谢之悲"。

近代学者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中特别称赏其中音乐意象的运用:"'凤台清曲'云云,化用萧史弄玉典而翻出新意。丹唇玉齿之实写与妙响云涯之虚写相生,遂使听觉通于视觉,此乃六朝赋法入诗之妙。"更指出结句"星鬓已将垂"五字"将人生迟暮之感,写得如寒露凝枝,无声而惊心"。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曾于《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此诗结构:"前八句如工笔重彩,后四句忽转白描。'穷巷秋风'与开篇'寂寂南轩'形成时空回环,而'劳歌欲和'之叹,正是建安风骨之遗韵。"其特别强调"诗人以星鬓垂落之象收束全篇,使个人感慨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叩问"。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比较王奭与王维诗风时言:"王氏此作,表面写秋夜怀人,实则寄托深远。'明月下鲸池'之壮阔与'空庭寒露枝'之孤清并置,可见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特有的精神张力。"其说解揭示出诗中隐含的时代精神变迁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