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登封大酺歌四首

2025年07月05日

明君封禅日重光,天子垂衣历数长。
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日观仙云随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
繁弦绮席方终夜,妙舞清歌欢未归。
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裴回天上游。
借问乾封何所乐,人皆寿命得千秋。
千年圣主应昌期,万国淳风王化基。
请比上古无为代,何如今日太平时。

照邻

译文

明君封禅日重光
圣明的君王封禅之日,天地重现光辉
天子垂衣历数长
天子垂拱而治,国运绵长
九州四海常无事
天下太平,四海升平
万岁千秋乐未央
千秋万代,欢乐无尽
日观仙云随凤辇
泰山日观峰上,祥云追随天子的车驾
天门瑞雪照龙衣
天门降下瑞雪,映照着天子的龙袍
繁弦绮席方终夜
整夜奏乐设宴,繁华不息
妙舞清歌欢未归
曼妙的舞蹈和清亮的歌声,欢乐未尽
翠凤逶迤登介丘
翠绿凤凰蜿蜒飞上高高的山丘
仙鹤裴回天上游
仙鹤盘旋,遨游天际
借问乾封何所乐
若问封禅为何如此欢乐
人皆寿命得千秋
只因百姓皆能长寿千秋
千年圣主应昌期
千载难逢的圣明君主,顺应昌盛的时代
万国淳风王化基
万国沐浴淳朴之风,王道教化根基稳固
请比上古无为代
请与上古无为而治的时代相比
何如今日太平时
怎及今日这太平盛世

词语注释

封禅(fēng shàn):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
凤辇(fèng niǎn):帝王的车驾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的样子
介丘(jiè qiū):高大的山丘
裴回(péi huí):盘旋,徘徊
乾封(qián fēng):指封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赴泰山封禅,其盛况如《旧唐书·礼仪志》所载:"千乘万骑,云动雾合,岳渎清晏,休徵允塞"。时值开元盛世,四海升平,诗人奉制而作《登封大酺歌四首》,以金错刀般的笔法镌刻这场帝国盛典。

第一首"明君封禅"句,暗合《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典故。玄宗登坛告成时,泰山巅确现"重轮叠耀"奇观(见《唐会要·封禅》),诗人以"重光"喻之,将封禅仪仗中"仙云随凤辇"的实景(《开元礼》载天子乘羽葆车)与"瑞雪照龙衣"的祥兆交织,终夜歌舞的宫廷盛宴,恰是杜甫《忆昔》诗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世剪影。

第二首"翠凤逶迤"实写封禅队伍经十八盘登介丘(泰山别称)的壮观。《唐六典》记载仪仗用"孔雀扇一百五十有六",与诗中"仙鹤裴回"构成道教飞升意象。末句"人皆寿命得千秋"呼应玄宗《纪泰山铭》"为民祈福,馨香以德"的封禅本意,化用《汉书·郊祀志》武帝封禅"延寿命"之说。

末章"千年圣主"直指玄宗《春晚宴两相诗》"行乐三春节"的治世宣言。诗人以"万国淳风"对应《资治通鉴》载开元年间"远夷皆遣使入贡"的记载,用《道德经》"无为而治"典故,将封禅大典升华为"今日太平时"的政治宣言。张说《大唐封祀坛颂》称此次封禅"振古以来未之有",正可为此组诗作注。

赏析

《登封大酺歌四首》是唐代宫廷诗的典范之作,以恢弘的意象群与升平气象,展现了封禅大典的盛世图景。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此组诗"将政治仪式转化为艺术仪式,用富丽的视觉语言构建了天人感应的神圣空间"。

意象系统的三重建构
诗歌以"凤辇""龙衣""翠凤""仙鹤"等祥瑞意象形成神话层,暗合《礼记》"王天下者,德配天地"的封禅理念。日观峰上的仙云与天门瑞雪构成自然层,学者葛晓音指出这种"天象示吉"的描写源自汉代谶纬传统。而"繁弦绮席""妙舞清歌"的人间宴乐层,则实践了《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的美学理想。三重视域的交叠,形成"圣主—天地—万民"的和谐共振。

情感表达的宫廷范式
诗中"万岁千秋""寿命得千秋"的复沓咏叹,符合《文心雕龙》"颂赞典雅"的创作要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种程式化表达并非情感匮乏,而是通过"仪式性语言强化集体记忆"。末联"无为代"与"太平时"的古今对比,暗含《贞观政要》"以古为镜"的政治隐喻,将欢庆情绪提升至治国理念的高度。

礼乐文化的诗性呈现
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代文学与宗教》中特别关注"逶迤""裴回"等动词的运用:"这些具有仪式感的动态描写,实为《周礼》'以乐德教国子'的现代演绎"。诗中"乾封"典故出自《史记·封禅书》,通过设问句式将宗教仪式转化为普世祝福,体现了盛唐"诗教"温柔敦厚的特质。

整组诗犹如金碧山水画卷,在"垂衣而治"(《易经》语)的哲学底色上,用错彩镂金的语言完成了对太平盛世的礼赞。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唐代应制诗的最高成就,在于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审美话语,这组作品正是此中圭臬。"

点评

这组《登封大酺歌》气象恢弘,如金声玉振,尽显盛唐正音。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七言整丽中自有浩气,排比而不失飞动,此等句法,直追《诗经》'颂'体,非徒事藻绘者所能至。"

首章"明君封禅"四句,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赞叹:"'垂衣''未央'之语,化用《周易》而愈显雍容,将太平气象写得如丹青绘九重。"其用典之妙,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帝王气象即是天地气象。"

次章"日观仙云"之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特别标举:"'随凤辇''照龙衣'六字,物色与天威交融,较之宋之问'雾绕仙人辇'句更见皇家气度。"结句"妙舞清歌",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点出:"'欢未归'三字最耐寻味,盛世欢愉本无终时,此正《乐记》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之境。"

三章"翠凤逶迤"之起笔,清代学者纪昀批注《文苑英华》时称:"'登介丘''天上游'虚实相生,把封禅大典写得如群仙朝元。"末句"寿命得千秋",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解曰:"变颂圣为祈愿,暗合《尚书》'万寿无疆'之意而更见人情。"

末章"千年圣主"四句,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阐发:"结穴处用《道德经》'无为'典故,却翻出'太平时'新意,可见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功力——以庙堂笔墨写苍生之愿,此盛唐之音所以为后世不可及也。"

通观全篇,叶嘉莹先生《灵谿词说》中的论断尤为精当:"四首如青铜礼器列于明堂,庄重中见灵动,典丽处含天真。非止赋封禅之事,实乃咏天地之心,得'颂而不谀,华而不靡'的《雅》《颂》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