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赴泰山封禅,其盛况如《旧唐书·礼仪志》所载:"千乘万骑,云动雾合,岳渎清晏,休徵允塞"。时值开元盛世,四海升平,诗人奉制而作《登封大酺歌四首》,以金错刀般的笔法镌刻这场帝国盛典。
第一首"明君封禅"句,暗合《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典故。玄宗登坛告成时,泰山巅确现"重轮叠耀"奇观(见《唐会要·封禅》),诗人以"重光"喻之,将封禅仪仗中"仙云随凤辇"的实景(《开元礼》载天子乘羽葆车)与"瑞雪照龙衣"的祥兆交织,终夜歌舞的宫廷盛宴,恰是杜甫《忆昔》诗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世剪影。
第二首"翠凤逶迤"实写封禅队伍经十八盘登介丘(泰山别称)的壮观。《唐六典》记载仪仗用"孔雀扇一百五十有六",与诗中"仙鹤裴回"构成道教飞升意象。末句"人皆寿命得千秋"呼应玄宗《纪泰山铭》"为民祈福,馨香以德"的封禅本意,化用《汉书·郊祀志》武帝封禅"延寿命"之说。
末章"千年圣主"直指玄宗《春晚宴两相诗》"行乐三春节"的治世宣言。诗人以"万国淳风"对应《资治通鉴》载开元年间"远夷皆遣使入贡"的记载,用《道德经》"无为而治"典故,将封禅大典升华为"今日太平时"的政治宣言。张说《大唐封祀坛颂》称此次封禅"振古以来未之有",正可为此组诗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