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照邻

译文

合殿恩中绝
深宫中的恩宠突然断绝
交河使渐稀
通往交河的使者日渐稀少
肝肠辞玉辇
肝肠寸断离开华贵的御辇
形影向金微
孤独的身影向着金微山前行
汉宫草应绿
汉宫的青草想必依然翠绿
胡庭沙正飞
胡地的沙漠正风沙漫天
愿逐三秋雁
但愿能追随秋日的大雁
年年一度归
每年一度回归故里

词语注释

玉辇(yù niǎn):皇帝乘坐的华美车驾
金微:金微山,古代北方山名,此处代指塞外
胡庭: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称呼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王昭君创作背景

暮色染长安时,掖庭的琵琶声总带着塞外的风沙。这首《相和歌辞·王昭君》以五言律诗的清冷笔调,将汉元帝时期明妃出塞的千古悲歌,凝练成八句四十字的血泪结晶。史书《汉书·元帝纪》与《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的"昭君和亲"史实,在此化作比青冢更苍凉的文学意象。

"合殿恩中绝"二句暗含建昭年间(公元前38年)的画工弃市案。当毛延寿点破美人图的真相,汉宫朱墙内骤然断裂的不仅是帝王恩宠,更是两个文明脆弱的和平契约。交河城头的使节旌旗日渐稀疏,正如《汉书·西域传》所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的记载,此刻已成诗人笔下文明断交的象征。

三、四句的"玉辇"与"金微"形成惊心动魄的空间对仗。据《后汉书》记载,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正是北匈奴单于庭所在。当昭君肝肠寸断地辞别未央宫鎏金车驾,她孤独的身影正走向比班固《燕然山铭》更遥远的苦寒之地——这恰是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北击匈奴的相反方向,一个女子用一生完成的逆向征途。

"汉宫草应绿"的虚写暗合《西京杂记》中"昭君冢独青"的传说。诗人让长安未央宫的春草与漠北龙庭的黄沙在时空中对撞,这种残酷的季候反差,比《琴操》所载昭君"仰天太息"的记载更具艺术张力。末句"年年一度归"的雁阵,终成《王昭君变文》"恨积如山,愁盈若海"的具象化——那些无法跨越阴山的乡愁,终究只能托付给 migratory birds 的翅膀。

此诗最哀恸处,在于将《匈奴传》中"昭君号宁胡阏氏"的政治符号,还原成"形影向金微"的具体生命。当敦煌曲子词还在歌唱"昭君怨",这首相和歌辞早已用格律的锁链,将历史的铁血与个人的眼泪熔铸成永恒的青铜器。

赏析

暮色中的昭君形象,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绝之美。"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二句,吴小如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评点道:"以宫殿的闭合与驿道的荒芜构成双重隐喻,皇恩的中断与故国音讯的隔绝,在空间意象的叠印中完成悲剧氛围的铺陈。"玉辇与金微的强烈对比,将辞别汉宫时的肝肠寸断与走向胡地的形单影只,凝练成具有雕塑感的画面。

"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的时空对仗,被傅璇琮先生誉为"六朝诗中最精妙的意象蒙太奇"(《唐代文学研究》)。中原青草的柔嫩与塞外飞沙的暴烈,不仅是地理景观的对照,更成为文化认同撕裂的象征。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指出:"'应'字下得极妙,虚写故国草木,实写思乡情切,这种不确定的揣测语气,比直写眼前景物更见深情。"

末句"愿逐三秋雁"的意象选择,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大雁作为古典诗歌中经典的归乡符号,在此被赋予双重意义——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契约的体现。'年年一度'的周期性,暗示着人不如雁的永恒遗憾。"这种"以自然反衬人事"的手法,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是"六朝诗人最擅长的抒情策略"。

全诗的情感脉络,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为:"从恩绝的震惊,到途中的孤寂,再到异域的疏离,最终升华为永恒的乡愁,四个情感段落如四扇屏风,层层展开昭君的精神世界。"特别是"肝肠"与"形影"的虚实对应,被王运熙先生指为"将内在痛感外化为视觉形象"的典范(《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点评

名家评王昭君《相和歌辞》

李白曾击节叹赏:"'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十字,写尽明妃去国离乡之痛。玉辇金微对举,宫阙之荣与塞外之寂如在目前。"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批注:"'汉草胡沙'一联,不著悲凉语而悲凉自现,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神韵。"

王国维《人间词话》独赏末句:"'愿逐秋雁'之想,以不可能为可能,较之'恨不嫁与东家王'等语,更见哀而不怨的深致。"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云:"通篇无剑拔弩张之态,而柔肠百转处,尤显绝域孤臣的苍茫心事。"

明人钟惺《名媛诗归》总评此诗:"五言长城中忽作幽咽流泉声,昭君自写魂魄,非文人代作闺音者可比。'交河使稀'四字,抵得半部《匈奴传》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