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剑送别刘右史

2025年07月05日

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
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

照邻

译文

大剑送别刘右史
在大剑山送别刘右史
金碧禺山远
金碧辉煌的禺山远在天边
关梁蜀道难
关隘桥梁,蜀道艰险难行
相逢属晚岁
我们相逢在人生的晚年
相送动征鞍
依依惜别,催动远行的马鞍
地咽绵川冷
大地呜咽,绵水寒凉
云凝剑阁寒
乌云凝结,剑阁高耸生寒
倘遇忠孝所
倘若你遇到忠孝之人
为道忆长安
请替我传话,说我思念着长安

词语注释

禺山(yú shān):传说中的山名,此处泛指远方的山
征鞍(zhēng ān):远行的马鞍,代指远行
绵川(mián chuān):指绵水,河流名
剑阁(jiàn gé):地名,以险峻著称

创作背景

诗词《送别刘右史》创作背景考略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宦游蜀地,时值友人刘右史(其名已佚)奉调离蜀赴京,诗人于剑阁古道作此赠别。

地理意象的悲慨
"金碧禺山""关梁蜀道"二句,暗合《蜀道难》古意。考《元和郡县志》,禺山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其地山势嵯峨,日光映石如金碧;而蜀道之险更见《水经注》"连山绝险,飞阁通衢"。诗人以空间之远衬别情之重,绵川咽冷、剑阁凝寒的工笔描摹,实为开元十五年《剑州志》所载"阴壑常冰"的真实写照。

时代精神的投射
"倘遇忠孝所"一句,折射初唐士人的精神追求。据《贞观政要》载,太宗曾诏"忠孝之家,可赐爵位",卢照邻以"忆长安"作结,既是对友人谏官身份的期许(右史为门下省记注之职),亦隐含自身"耻为顽懦"(见《释疾文》)的用世之志。时诗人已染风疾,故末句"为道"之托,尤显沉郁。

个人命运的注脚
"相逢属晚岁"暗藏悲音。据《朝野佥载》,卢照邻约于总章二年(669年)入蜀,至仪凤末已近十载,正值"晚岁"(唐人四十即可称老)。其《五悲文》云"形枯槁以崎嶇",与诗中"征鞍""地咽"的萧瑟意象相契,此别不仅是空间阻隔,更似盛年不再的生命顿挫。

(按:此诗《全唐诗》题作《大剑送别刘右史》,"大剑"即剑阁七十二峰之主峰,今四川剑阁县北三十里处,为唐代金牛道要冲。)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苍凉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壮阔的送别图景。开篇"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两句,通过"金碧"与"禺山"的辉煌意象与"蜀道"的险峻形成强烈对比,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色彩明丽的远山与艰险蜀道的并置,暗喻着人生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永恒矛盾"。

"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二句转入人事,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其时空处理:"'晚岁'二字既点明人生迟暮,又暗含乱世沧桑,与'征鞍'的动感形成时空张力"。绵川剑阁的描写更见功力,"地咽"、"云凝"的拟人化处理,使自然景物浸透离情,现代学者叶嘉莹认为:"'咽'字既状水声呜咽,又写人心哽咽,'凝'字既描寒云凝聚,又喻别情凝结,达到物我交融的至高境界"。

末联"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突然拔高意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评点道:"将私人离情升华为家国情怀,'长安'作为帝都象征,使送别主题获得深沉的政治寄托"。这种"以个人际遇写时代风云"的手法,正是盛唐边塞诗派的典型特征。

全诗在艺术上完美呈现了"气象雄浑而意绪精密"的盛唐风格,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骨力沉雄而不失温厚,得风人之旨"。通过地理意象的层递展开(禺山-蜀道-绵川-剑阁-长安),构建出宏大的空间叙事,而隐藏在壮阔景象下的,是诗人对友人才命相怜的深切理解,以及对盛世将衰的隐忧。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字如金钲掷地,'地咽''云凝'一联,尤见锤炼之功。以蜀道艰险衬离情,复以忠孝大义振起全篇,子昂(陈子昂)风骨,此之谓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相逢属晚岁'句最耐寻味。暮年相遇,旋复相别,人世悲欢聚散之慨,尽在此五字中。末联托忠孝以勖友,非徒作儿女沾巾之态,是盛唐送别诗之高格。"

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唐诗鉴赏辞典》中解析:"此诗以空间之远(禺山)、行路之难(蜀道)与时间之晚(晚岁)交织成苍凉意境。'地咽''云凝'二句,拟人手法使天地同悲,直承《楚辞》'天时坠兮威灵怒'之悲壮,而气象更为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