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送别刘右史》创作背景考略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宦游蜀地,时值友人刘右史(其名已佚)奉调离蜀赴京,诗人于剑阁古道作此赠别。
地理意象的悲慨
"金碧禺山""关梁蜀道"二句,暗合《蜀道难》古意。考《元和郡县志》,禺山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其地山势嵯峨,日光映石如金碧;而蜀道之险更见《水经注》"连山绝险,飞阁通衢"。诗人以空间之远衬别情之重,绵川咽冷、剑阁凝寒的工笔描摹,实为开元十五年《剑州志》所载"阴壑常冰"的真实写照。
时代精神的投射
"倘遇忠孝所"一句,折射初唐士人的精神追求。据《贞观政要》载,太宗曾诏"忠孝之家,可赐爵位",卢照邻以"忆长安"作结,既是对友人谏官身份的期许(右史为门下省记注之职),亦隐含自身"耻为顽懦"(见《释疾文》)的用世之志。时诗人已染风疾,故末句"为道"之托,尤显沉郁。
个人命运的注脚
"相逢属晚岁"暗藏悲音。据《朝野佥载》,卢照邻约于总章二年(669年)入蜀,至仪凤末已近十载,正值"晚岁"(唐人四十即可称老)。其《五悲文》云"形枯槁以崎嶇",与诗中"征鞍""地咽"的萧瑟意象相契,此别不仅是空间阻隔,更似盛年不再的生命顿挫。
(按:此诗《全唐诗》题作《大剑送别刘右史》,"大剑"即剑阁七十二峰之主峰,今四川剑阁县北三十里处,为唐代金牛道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