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八年孟春,蜀地锦官城外的驿道上尚凝着薄霜。张说执缰而立,望岷江初融的春水裹挟碎冰奔涌东去,忽忆起去岁奉诏还京时,益州长史苏颋在万里桥头设宴相送的情形。
那时节江枫未老,苏颋以青瓷盏盛郫筒酒相敬:"燕公此去紫微,当使龙池新赋更添气象。"月光漫过这位"燕许大手笔"同僚的鎏金蹀躞带,照见几茎新生的华发——三年前他们同拜中书门下,而今一人还朝主政,一人外放剑南,盛世君臣的棋局里,总含着聚散无常的机锋。
岸边的野凫被更漏惊起,掠过蚕市残存的蜀锦幌子。张说抚过马鞍上未化的夜露,忽觉这"归骑别高标"的场景,竟似三十年前他初任太子校书时,在洛阳上东门外送别张九龄的复现。只不过当年是少年仗剑出潼关,如今是五旬重臣返长安,唯有三秋松柏之谊,未随时序凋零。
晨鼓声中,他最后望了一眼锦城方向。彼时并不知晓,这次寻常的职务调动,将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转折——此去不过三载,便将迎来执掌集贤院、监修国史的巅峰。而万里桥头的月色,会永远凝固在这首小诗里,成为开元盛世文治光华的最初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