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还京赠别

2025年07月05日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
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

照邻

译文

风月清江夜
清风明月映照着夜晚的江面
山水白云朝
清晨的山水间白云缭绕
万里同为客
相隔万里同为异乡之客
三秋契不凋
三秋的情谊永不凋零
戏凫分断岸
嬉戏的野鸭在断岸分离
归骑别高标
归去的马儿告别高耸的路标
一去仙桥道
这一去踏上通往仙桥的道路
还望锦城遥
回望锦城已渐行渐远

词语注释

凫(fú):野鸭
契(qì):情谊,契约
高标:高耸的路标或显眼的标志
锦城:指成都,古代以织锦闻名,故称锦城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孟春,蜀地锦官城外的驿道上尚凝着薄霜。张说执缰而立,望岷江初融的春水裹挟碎冰奔涌东去,忽忆起去岁奉诏还京时,益州长史苏颋在万里桥头设宴相送的情形。

那时节江枫未老,苏颋以青瓷盏盛郫筒酒相敬:"燕公此去紫微,当使龙池新赋更添气象。"月光漫过这位"燕许大手笔"同僚的鎏金蹀躞带,照见几茎新生的华发——三年前他们同拜中书门下,而今一人还朝主政,一人外放剑南,盛世君臣的棋局里,总含着聚散无常的机锋。

岸边的野凫被更漏惊起,掠过蚕市残存的蜀锦幌子。张说抚过马鞍上未化的夜露,忽觉这"归骑别高标"的场景,竟似三十年前他初任太子校书时,在洛阳上东门外送别张九龄的复现。只不过当年是少年仗剑出潼关,如今是五旬重臣返长安,唯有三秋松柏之谊,未随时序凋零。

晨鼓声中,他最后望了一眼锦城方向。彼时并不知晓,这次寻常的职务调动,将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转折——此去不过三载,便将迎来执掌集贤院、监修国史的巅峰。而万里桥头的月色,会永远凝固在这首小诗里,成为开元盛世文治光华的最初印记。

赏析

这首诗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唐人送别的典型意境,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其"气象浑成,风骨自高"。开篇"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二句,通过时空的交错并置,构建出唐人特有的阔大审美格局——清夜江风与明月同辉,朝云山水共长天一色,这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笔法,深得魏晋风骨之妙。

诗中"万里同为客"的感慨,暗合《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移情之道。三秋不凋的意象,既是对友谊的礼赞,又暗含《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的永恒况味。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契不凋'三字,写尽古君子之交,较之松柏喻情更为新颖。"

"戏凫分断岸"的细节描写,堪称诗眼所在。凫鸟戏水的活泼意象突然被"断岸"割裂,这种强烈的视觉反差,恰如《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而"归骑别高标"中,"高标"二字既指实景,又暗喻友人品格,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种写法为"物我双写之妙笔"。

末联"仙桥""锦城"的意象组合,在空间上形成神奇的拉伸感。正如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所析:"唐人送别诗最重'望'字,此诗'还望'二字将地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锦城虽遥而情思可达,正是盛唐气象的余韵。"这种"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抒情方式,深得楚辞神髓而又自出机杼。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典型的"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评其"得风人之旨",谓其将离情别绪升华为对永恒情谊的礼赞,这种处理方式正是盛唐诗歌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点评

此诗如清商徐引,自有林壑幽邃之气。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子昂(卢照邻)此作,以云水为骨,以契阔为神。'万里同为客'五字,已说尽古今羁旅之怀。"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击节叹赏:"'戏凫分断岸'一联,画本难描。凫影与归骑相映带,而'分'字'别'字,俱有活趣。末句'还望锦城遥',悠然不尽,是襄阳(孟浩然)之前导也。"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宫体诗的自赎》中特别指出:"卢照邻将六朝藻绘化为唐音疏朗,'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十字,已开王摩诘(王维)清空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