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2025年07月05日

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葳蕤晓树滋,滉漾春江涨。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
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耳目多异赏,风烟有奇状。
峻阻将长城,高标吞巨舫。联翩事羁靮,辛苦劳疲恙。
夕济几潺湲,晨登每惆怅。谁念复刍狗,山河独偏丧。

照邻

译文

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
奉命出使益州,行至长安,从钟阳驿启程
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
攀登险峰尚未平坦,趁着春色暂且极目远眺
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纷飞落花飘向红色山谷,奔腾流水冲下青色峰峦
葳蕤晓树滋,滉漾春江涨
晨光中树木繁茂生长,春江水面广阔浩荡
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
平原上可见垂钓的伙伴,狭窄小路传来樵夫的歌声
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
蝴蝶在绿苔前嬉戏,黄莺在白云间歌唱
耳目多异赏,风烟有奇状
耳目所及皆是新奇景致,风云烟雾变幻奇妙形态
峻阻将长城,高标吞巨舫
险峻山势如长城般连绵,高峰仿佛能吞没巨大船只
联翩事羁靮,辛苦劳疲恙
连续不断的旅途劳顿,辛苦奔波使人疲惫不堪
夕济几潺湲,晨登每惆怅
傍晚渡过潺潺溪流,清晨登高总感伤怀
谁念复刍狗,山河独偏丧
谁还记得那卑微如草芥的人,唯有山河见证我的孤独失落

词语注释

跻险(jī xiǎn): 攀登险峻的山峰
丹谷(dān gǔ): 红色的山谷,可能指夕阳映照下的山谷
青嶂(qīng zhàng): 青色的山峰
葳蕤(wēi ruí): 草木茂盛的样子
滉漾(huàng yàng): 水面广阔浩荡的样子
羁靮(jī dí): 马缰绳,比喻旅途劳顿
潺湲(chán yuán): 溪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刍狗(chú g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比喻轻贱无用之物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浅析

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春,初唐诗人卢照邻奉使益州,自蜀道北上长安。当车马行至钟阳驿时,正值巴山蜀水最富生机的时节,诗人目睹险峻山河与盎然春意交织的奇景,挥毫写就这首充满张力与哲思的五言诗。

历史经纬

  • 奉使背景: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唐代御史台官员常奉命巡察各道。卢照邻时任监察御史,此次出使实为考察益州吏治,却恰逢朝廷对吐蕃用兵之际,剑南道成为重要军需补给线。
  • 地理特征:钟阳驿位于米仓道与金牛道交汇处,《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北望秦岭,南俯巴江",诗中"峻阻将长城"正暗指此处的古蜀道防御体系。
  • 时代投影:"谁念复刍狗"之叹,或与开元十七年(729年)唐军在大非川战败后,朝廷强征剑南壮丁的历史有关。《资治通鉴》载该年"益州疲于转饷",与诗中"辛苦劳疲恙"形成互文。

艺术匠心

诗人采用"三线并置"的独特结构:

  1. 自然线:以"跻险"起笔,通过"落花赴丹谷"等六组工对,将蜀道春景化作流动画卷。其中"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暗用《诗经·小雅》比兴手法。
  2. 行旅线:"联翩事羁靮"等句揭示使臣身份,晨夕交替的时空描写("夕济""晨登")形成回环韵律。
  3. 忧思线:尾联突然转入"刍狗"典故,《老子》"天地不仁"的哲思与山河实景碰撞,折射出盛世下的隐忧。

诗史价值

此诗可视为初唐山水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标本:

  • 既保留六朝"声色大开"的描摹技艺(如"葳蕤""滉漾"的叠词运用)
  • 又孕育了杜甫《秦州杂诗》式的沉郁基因
  • 更难得在"风烟有奇状"的审美体验中,完成了从宫廷应制到个人生命体验的转向

赏析

这首诗以奉使途中的山水行旅为经纬,织就一幅融壮美与哀婉于一体的春日长卷。诗人以"跻险""乘春"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险峻与生机并存的时空——险巇未平而春意已至,这种矛盾张力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

意象经营上,诗人善用对比鲜明的自然物象构建视觉奇观。"落花赴丹谷"与"奔流下青嶂"形成垂直空间的对位,落红的柔美与激流的壮阔在丹青色调中碰撞。宋代诗论家范晞文《对床夜语》特别推许此类"上下相映"的构图法,认为"使画面具有飞动之势"。而"葳蕤晓树"与"滉漾春江"则通过植物与江水的质感对比,演绎出春日的饱满生命力,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联"状春态如在目前"。

情感脉络呈现由喜转悲的跌宕。前半幅的"钓侣""樵唱""蝶戏""莺歌"组成田园牧歌图景,明代钟惺《唐诗归》指出这是"以闲适写行役之苦"的典型笔法。当视线转向"峻阻长城""高标巨舫"时,空间意象骤然放大,暗喻使命之艰巨。尾联"刍狗""偏丧"的典故运用尤为沉痛,黄生《唐诗评》解析道:"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将使者孤忠置于天地无情的大背景下,得屈子《离骚》之遗韵"。

艺术手法上最显著的是视听通感运用。"耳目多异赏"总括前文所有感官体验,而"风烟奇状"则化实景为虚境。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这种写法:"以耳目为枢机,旋出江山万里,此乃唐人高处"。联翩羁靮与潺湲水声的昼夜交替,更构成时间维度上的循环焦虑,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谓之"行役诗之三昧"。

全诗最终在个人疲惫与山河永恒的对照中,完成对使命与存在的哲学思考。正如马茂元《唐诗选》所论:"在绚丽的春景中埋藏深沉的时代悲感,使这首行役诗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

点评

此诗以春日出行为经,以山川风物为纬,织就一幅流动的锦屏。开篇"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二句,如青绿山水卷轴骤展,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发端有千岩竞秀之势",而"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一联,李因笃《汉诗音注》叹为"丹青妙手难描其动态"。

中段绘景尤见匠心,"葳蕤"、"滉漾"诸字,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为"字字含春气",而"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之句,方东树《昭昧詹言》比之"王维《蓝田烟雨》遗响"。至若"蝶戏"、"莺歌"二句,钱锺书《谈艺录》独赏其"以虫鸟微物点活整幅画卷,犹宋人院本中那蜻蜓立荷梢的妙笔"。

结处"谁念复刍狗,山河独偏丧"忽转沉郁,沈德潜《唐诗别裁》解为"以乐景写哀,倍觉其哀"。全诗章法,正如朱庭珍《筱园诗话》所云:"如观李昭道《春山行旅图》,始见桃红柳绿,忽睹绝壑惊雷,此正诗人运斤成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