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早度分水岭》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卢照邻因风疾辞官,自蜀地取道分水岭返京。此时诗人已近暮年,双鬓斑白,却仍困顿于仕途。分水岭地处秦陇要冲,古称"九折坂",《汉书·王尊传》载其"峻阪回九折",正是诗中"层冰横九折"所本。
诗人以"周王粟""汉吏冠"自嘲,暗用《诗经·小雅》"王事靡盬"与《后汉书》"贡禹弹冠"典故,道尽半生蹉跎。行囊中貂裘已敝,马蹄将穿,恰似其饱经风霜的宦游生涯。七盘岭积雪皑皑,陇头戍鼓呜咽,松风山月交织成凄怆画卷——这既是蜀道实景,更是诗人生命困境的投射。
末句"传语后来者"化用《古诗十九首》"识曲听其真"之意,将个人行旅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叩问。分水岭在此既是地理分界,亦成诗人勘破荣辱的精神象征,与同时期《病梨树赋》"生非我生,物谓之生"的哲思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