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度分水岭

2025年07月05日

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照邻

译文

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
年少时曾漫游蜀道,如今斑白鬓发回归长安。
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
白白耗费朝廷俸禄,空自弹去汉吏帽上尘埃。
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
马蹄铁将磨穿殆尽,貂裘破旧难御风寒。
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
层层冰凌横亘九曲险路,累累山石高耸七盘雄关。
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
重重溪流向下冲刷,巍峨山峰直插云端。
陇头闻戍鼓,岭外咽飞湍。
陇山头传来戍边鼓声,山岭外回荡激流呜咽。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萧瑟松风急促呼啸,苍茫山月浑圆孤悬。
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寄语后来行路之人,此途当真艰难非凡。

词语注释

丁年:壮年。
班鬓:斑白的鬓发。班通'斑'。
周王粟:指朝廷俸禄。典出《诗经·小雅》'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汉吏冠:汉代官员的帽子,此处指官场身份。
九折:形容道路极其曲折。
七盘:指七盘岭,以山道盘旋七重得名。
下漱:向下冲刷。漱(shù),水冲激。
上干:向上直冲。干(gān),触及。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戍(shù),军队防守。
飞湍:急流的河水。湍(tuān),急流的水。

创作背景

诗词《早度分水岭》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卢照邻因风疾辞官,自蜀地取道分水岭返京。此时诗人已近暮年,双鬓斑白,却仍困顿于仕途。分水岭地处秦陇要冲,古称"九折坂",《汉书·王尊传》载其"峻阪回九折",正是诗中"层冰横九折"所本。

诗人以"周王粟""汉吏冠"自嘲,暗用《诗经·小雅》"王事靡盬"与《后汉书》"贡禹弹冠"典故,道尽半生蹉跎。行囊中貂裘已敝,马蹄将穿,恰似其饱经风霜的宦游生涯。七盘岭积雪皑皑,陇头戍鼓呜咽,松风山月交织成凄怆画卷——这既是蜀道实景,更是诗人生命困境的投射。

末句"传语后来者"化用《古诗十九首》"识曲听其真"之意,将个人行旅升华为永恒的生命叩问。分水岭在此既是地理分界,亦成诗人勘破荣辱的精神象征,与同时期《病梨树赋》"生非我生,物谓之生"的哲思遥相呼应。

赏析

清晨跋涉在分水岭的崎岖山道上,诗人用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险峻与孤寂交织的行旅图。诗中"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的意象,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数字的层递展现空间的险恶",九曲冰棱与七重盘石构成垂直的险境,既是地理实写,更是诗人仕途坎坷的隐喻。

"貂裘敝转寒"的细节尤为动人。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个意象脱胎自苏秦"黑貂之裘敝"的典故,但在此处"超越了个人贫贱的慨叹,升华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褴褛裘衣与透骨寒意形成触觉上的通感,让读者仿佛触摸到诗人颤抖的躯体。

诗中听觉意象的运用堪称精妙。"陇头戍鼓"与"岭外飞湍"构成远近声场的交响,程千帆《古诗考索》认为这是"以声音的穿透力打破视觉的局限,使边塞的苍茫更具立体感"。而"瑟瑟松风"与"苍苍山月"的叠词运用,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盛赞为"用最简练的语音单位,完成最丰富的自然摹写"。

尾联"传语后来者"的劝诫,实则蕴含深沉的生命体验。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解析道:"表面是警示道路艰险,内里却暗含对后继者的期许——唯有亲历险境者,方知坚持的可贵。"这种矛盾情感,正是唐代边塞诗中"悲而不哀"美学特质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时空交错的笔法展开:晨光中的跋涉(早度)与斑白鬓发(班鬓)形成生命长度的对照,九折冰层与七盘积石构建空间的高度,最终在"诚独难"的喟叹中完成对生命韧性的礼赞。这种艺术张力,使短短十二句诗成为盛唐气象的微缩景观。

点评

此篇《早度分水岭》乃卢照邻壮年入蜀途中所作,以筋骨嶙峋之笔绘蜀道奇险,更见诗人宦海沉浮之慨。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有云:"'层冰''积石'二句,不独状物工细,更将人生困厄凝作千年寒玉",恰道出诗中"九折冰""七盘石"实为诗人命途多舛之象征。

"陇头戍鼓""岭外飞湍"一联,近人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评曰:"鼓声咽湍,非止耳闻,实乃诗人心魄与蜀道风物共振之音。卢生以松风山月为笔墨,在时空褶皱里刻下永恒颤栗。"最妙在结句"传语后来者",钱钟书《谈艺录》点破其神:"此非劝退之辞,恰是勇者勘破世路艰难后,犹向绝处生的孤傲。貂裘虽敝,诗心未冷。"

全诗如刀劈斧削,字字带霜。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以地理之险写心境之曲,后来太白《蜀道难》亦承此脉",可见此作实为唐人羁旅诗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