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2025年07月05日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照邻

译文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
道路延伸至巴陵以北,天山与弱水之东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遥望万里之遥,你我共乘一叶征蓬
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
细雨绵绵,如同王粲的悲凉;酒杯清冽,似与孔融的离别
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徘徊间听闻夜鹤啼鸣,怅然凝望等待秋鸿归来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骨肉至亲远在胡秦之地,风尘仆仆于关塞之间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唯有剑锋依旧锋利,耿耿豪气化作长虹

词语注释

巴陵:今湖南岳阳一带
弱水:古代神话中的河流,泛指极西之地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比喻漂泊的旅人
王粲:东汉文学家,以《登楼赋》表达乱世漂泊之悲
孔融:东汉名士,此处借指与友人离别
裴回:徘徊
秋鸿:秋季南飞的大雁,常比喻信使或离人
胡秦:胡指北方异族,秦指关中,泛指遥远异乡
耿耿:形容忠诚或光明磊落的样子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遗

烽烟中的文心相照

卢照邻提笔写下《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时,大唐的疆域正吞吐着西域的风沙。据《旧唐书》记载,龙朔年间(661-663)朝廷频繁遣使安抚西陲,诗人以"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起笔,将送别场景置于横跨万里的地理坐标系中——巴陵的湿润水汽与天山的雪线在诗句里形成奇妙的张力。

双生离别的时代镜像

诗中"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暗藏双重隐喻。《三国志》载王粲《七哀诗》写于离乱南奔之际,而孔融"尊中酒不空"的典故(见《后汉书》),在此化作盛唐文人特有的离别仪式。孟学士南游或与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广征文学之士入弘文馆有关,这种看似荣耀的调遣,实则是文人群体在权力场中的被动流转。

边塞诗的新变奏

"骨肉胡秦外"句折射出初唐士人的生存困境。据《唐代墓志汇编》考证,当时文士赴边比例较前朝激增,卢照邻本人亦曾"奉使西行"。诗中"剑锋"意象突破南朝送别诗的柔靡,与杨炯"剑照七星影"(《从军行》)形成互文,昭示着四杰对边塞诗风的革新。

秋鸿夜鹤的哲学维度

尾联"裴回闻夜鹤"化用鲍照《舞鹤赋》而别有怀抱。考《卢照邻集校注》,此诗约作于诗人染风疾前,那"耿耿气成虹"的锋芒,恰是初唐寒士阶层精神气象的凝结——在六朝绮靡与盛唐壮阔之间,架起一道淬火的彩虹。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苍凉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阔的边塞送别图。开篇"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两句,通过地理意象的强烈对比,瞬间拉开时空维度。巴陵的温润与天山的凛冽,弱水的绵长与地道的幽深,形成奇妙的空间张力。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卢照邻善以地理意象构建心理空间,使万里河山皆成情感载体。"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二句,将宏大的空间感转化为具体的羁旅意象。征蓬这个经典意象,既暗含《诗经》"彼黍离离"的漂泊传统,又创新地赋予"共倚"的温情。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微小物象承载浩瀚情思"的手法,认为这是初唐诗歌"由齐梁绮靡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特征"。

颔联用典精妙,"零雨悲王粲"化用《登楼赋》的萧瑟,"清尊别孔融"暗含《荐祢衡表》的豪迈。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指出:"双典对举,既见文士风流,复显壮士襟怀,使悲怆之情顿生金石之声。"夜鹤秋鸿的意象组合尤为绝妙,钱钟书《谈艺录》称其"禽鸟对仗中见时空流转,裴回怅望里蕴无尽禅机"。

末联"骨肉胡秦外"四句,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剑锋成虹的意象,既承续曹植"白马饰金羁"的侠气,又开启李白"安得倚天剑"的浪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结句:"耿耿剑气化为长虹,实乃初唐最动人的精神意象,预示着边塞诗即将迎来黄金时代。"这种刚健中见深情的笔法,正是"四杰"革新宫体诗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卢照邻此篇《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以雄浑之笔勾勒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苍茫气象。吴汝纶《唐诗评注》赞其"起句即具吞吐山河之势,'地道''天山'二语,将空间张力推向极致",诚非虚言。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二句,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评为:"化天涯为咫尺,变孤征为共济,寻常柳絮之喻,至此竟成擎天巨擘。"诗人以征蓬意象绾合万里之隔,更见构思精妙。

中二联用典尤见功力。钱锺书《谈艺录》特别指出:"'零雨悲王粲'暗合建安风骨,'清尊别孔融'遥应邺下风流。裴回鹤唳、怅望鸿影之间,已自铸就唐人新境。"典故的层叠非但无獭祭之弊,反生时空交响之效。

末联"剑锋""气虹"之喻,历来为评家激赏。沈德潜《唐诗别裁》称:"结句陡健,如干将出匣,寒芒直贯斗牛。耿耿孤忠,凛然如在目前。"此等笔力,实开高岑边塞诗先声。

全诗骨力遒劲处,恰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云:"卢昇之诗,似铁马冰河入梦来,有金石声而兼风云气。"时空的纵横捭阖与情感的沉郁顿挫,在此达到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