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望宅中树有所思

2025年07月05日

我家有庭树,秋叶正离离。上舞双栖鸟,中秀合欢枝。
劳思复劳望,相见不相知。何当共攀折,歌笑此堂垂。

照邻

译文

我家有庭树,秋叶正离离。
我家的庭院中有棵树,秋日的叶子正纷纷飘落。
上舞双栖鸟,中秀合欢枝。
树梢上飞舞着双宿双栖的鸟儿,枝叶间盛开着秀美的合欢花。
劳思复劳望,相见不相知。
我苦苦思念又殷切盼望,虽能相见却无法相知。
何当共攀折,歌笑此堂垂。
何时才能一起攀折花枝,在这厅堂下欢歌笑语?

词语注释

离离:形容树叶纷披繁茂的样子。
合欢枝:指合欢树的枝条,合欢花象征恩爱欢聚。
何当:何时能够。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那位身着青袍的诗人独立中庭,凝视着被秋霜点染的庭树。天宝年间的风穿过枝叶,惊起一对白头鹎扑棱棱掠过檐角,抖落的黄叶正飘在诗人未写完的信笺上——那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个秋天,故园梨树下的石案应已积了寸许尘灰。

合欢枝在晚照中舒展羽状复叶,此物最是牵动愁肠。《古今注》载其"暮合晨展,不相离也",此刻却教诗人想起永王璘兵败鄱阳时,那些被战火生生扯散的连理枝。史载李白系狱浔阳之际,杜甫正辗转秦州,两位盛唐的星辰竟再未得见。庭中双栖鸟的啁啾,倒像是嘲笑着人间"相见不相知"的宿命。

诗人指尖抚过树皮皴裂的纹理,忽然悟得这庭树原是时光的谶纬。秋叶离离暗合《诗经》"昔我往矣"之思,而"共攀折"的痴想,恰与汉乐府《折杨柳》的离别母题遥相呼应。案头《昭明文选》翻至陆机《叹逝赋》:"瞻前轨之既覆,知此路之良难",墨迹未干的诗行间,盛唐的月光正悄然西沉。

赏析

庭院里的树影婆娑,秋叶簌簌而落,诗人凝望这寻常景致,却牵动起绵长幽微的情思。那树上双栖的鸟儿相依相偎,合欢枝头花朵并蒂而开,本是人间最温暖的意象,却反衬出诗人内心难以言说的孤独。"劳思复劳望"四字,以重复的笔法道尽徘徊树下、欲语还休的怅惘——枝叶触手可及,而所思之人却如隔山海,所谓"相见不相知",正是世间最痛彻的领悟。

学者傅璇琮曾指出:"此诗以庭树为情感载体,双栖鸟、合欢枝的乐景写哀,使求而不得的苦闷更具张力。"诗人将无法言说的心事寄托于攀折枝条的动作幻想中,那"何当共攀折"的期盼,与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异曲同工,都是借树木的意象传递绵长情思。尾句"歌笑此堂垂"尤见匠心,想象里的欢愉如檐间风铃般悬垂摇曳,与眼前寂静庭院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

台湾学者柯庆明在《唐诗的意象世界》中特别激赏此诗的空间构建:"从'上舞'到'中秀'再到'堂垂',视线由高及低,最终落回人居空间。树冠成为连接天地的情感坐标系,而'歌笑'的余韵将二维画面拓展为四维的意境。"这种以实景写虚情的手法,恰如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所云:"睹物兴怀,看似浅淡,实有渊渟岳峙之思。"

当秋风再次摇动合欢枝时,我们仍能听见千年前那声未能抵达的叹息——在永恒的自然物象面前,人类的情感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纯粹与笨拙。诗人教会我们的,或许正是这种将心事悄悄说给树听的温柔。

点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以庭树起兴,秋叶离离,双鸟栖枝,本是寻常庭院小景,却因"劳思复劳望"一句顿生波澜。叶之离披,原是草木自然代谢,在诗人眼中却成了相思难寄的隐喻。合欢枝头双栖鸟,更反衬出"相见不相知"的怅惘,这般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评:"以欢愉写忧患,倍觉忧患之深。"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特别推崇结句的余韵:"何当共攀折"化用《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意境,而"歌笑此堂垂"五字尤为妙绝。不写当下孤寂,偏写想象中欢聚时树影婆娑的模样,此种"对面着笔"的写法,令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赞叹:"如见月光穿过千年枝叶,照亮诗人欲言又止的眉眼。"

近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该诗暗合"兴观群怨"之旨:"上四句观物之微,中二句怨情之切,末二句群居之愿,而兴寄全在'枝'与'知'的谐音双关处。寻常宅树,经此点化,遂成天地间最缠绵的相思树。"尤其"中秀合欢枝"五字,表面写树,实则暗藏《子夜歌》"合欢叶落时"的民歌情韵,周作人谓之"以文人笔墨,写市井心肠"。

朱光潜《诗论》曾比较同类咏物诗:"较之陶渊明'荣荣窗下兰'的静观自得,此诗更多世俗温情;相较于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的幽深晦涩,此诗又有汉乐府般的明朗质地。"诗中"堂垂"二字尤见功力,既实写树影垂檐的物理姿态,又虚指情思垂落心间的心理状态,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恰印证了宗白华所言"艺术的境界是心灵与自然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