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行路难》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长安浮沉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长安城北渭水桥畔的官道柳树被连根掘弃,这一事件成为卢照邻创作《行路难》的时空坐标。彼时大唐正值国力上升期,但诗人以"枯木横槎卧古田"的衰败意象开篇,实为对显庆、龙朔年间政治生态的艺术投射。史载龙朔二年许敬宗主持重修《姓氏录》,门阀体系崩解中新兴权贵正如诗中"香车玉舆恒阗咽"的喧嚣。
比兴手法下的政治寓言
"丹桂青榆相蔽亏"暗喻贞观旧臣与武周新贵的权力更迭。据《旧唐书》载,永徽六年(655)武则天立后事件引发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相继贬死,恰似"巢倾枝折凤归去"的朝局写照。诗中"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的富贵图景,与"条枯叶落狂风吹"的骤变形成强烈反差,折射龙朔年间李义府等新贵"荣华一万年"幻灭的必然。
六朝遗韵与初唐新声
艺术上承袭鲍照《行路难》的七言体式,却突破宫体诗局限。将"汉家陵树满秦川"的历史苍茫与"金貂换酒"的魏晋风度熔铸一炉,形成"七言长歌,至此始宏廓"(胡应麟《诗薮》)的新气象。诗中"黄莺花娇春"的乐府明快与"素棘黄泉"的骈俪沉郁交织,展现初唐诗坛由绮靡向风骨的过渡。
诗人生平的精神注脚
卢照邻时任邓王府典签,亲见亲王李元裕"藏书十二车"(《朝野佥载》)的豪奢与失势。后其患风疾,在《五悲文》中自述"形枯槁以崎嶇",恰与诗中"一朝零落无人问"形成生命互文。末句"但愿尧年一百万"的盛世期许,实为"才高位下"(《南阳公集序》)寒士对武德、贞观清明政治的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