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元日述怀

2025年07月05日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照邻

译文

筮仕无中秩
占卜仕途未能得到中等官阶
归耕有外臣
归隐田园却似朝外之臣
人歌小岁酒
人们欢歌畅饮迎新岁
花舞大唐春
花儿舞动展现大唐春色
草色迷三径
青草翠色掩映着多条小路
风光动四邻
美好风光感染了四周邻里
愿得长如此
但愿能长久如此
年年物候新
岁岁万物更新景象常新

词语注释

筮仕(shì shì):通过占卜来决定仕途
中秩(zhōng zhì):中等官阶
外臣(wài chén):古代指不在朝堂任职的臣子,此处比喻隐居者
小岁(xiǎo suì):指农历新年
三径(sān jìng):典出《三辅决录》,指隐士居所的小路
物候(wù hòu):自然界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现象

创作背景

岁在垂拱元年(685年)元日,卢照邻于蜀中锦江之畔的草堂独酌。时值武周代唐前夕,朝堂风云诡谲,诗人因"横事被拘"案牵连,结束了九品县尉的微职,以"外臣"身份隐于巴山蜀水间。

是日晨光初绽,邻家童子捧着椒柏酒踏雪而来,诗人忽忆及长安元日盛景——朱雀大街上金吾弛禁,教坊女子以红梅簪鬓,彻夜《苏合香》之舞不绝。而今眼前惟见蜀地早春:蓂草新芽破开残雪,武担山下的野径已隐隐透出青痕。

诗人取龟甲灼之,得"明夷"卦象,火光中恍见当年在邓王府上作《长安古意》的意气。忽闻隔篱老农击瓮而歌《岁酒曲》,方觉大唐春色原不在庙堂金阶,正在这柴门外的物候新篇里。遂以竹枝蘸墨,于桃符背面题下此诗,笔锋转折处犹带《诗经·豳风》遗韵。

赏析

这首《元日述怀》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盛世新春的欢愉图景。诗人通过"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的生动对仗,将人间饮酒庆贺与自然花枝摇曳巧妙融合。程千帆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舞'字赋予春花人格化的灵动,与上句'歌'字形成视听通感,展现出生命共庆新春的和谐意境。"

诗中意象的选取极具典型性,"草色迷三径"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此句:"以迷离草色暗喻隐逸之趣,既承'归耕'之志,又启'四邻'之欢,在空间转换中完成从个人情致到普天同庆的情感升华。"

"风光动四邻"的"动"字尤为精妙,莫砺锋《唐诗美学》分析道:"这个动词既描摹春风吹拂的动态之美,又暗含感动人心的情感张力,使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产生共振。"尾联"愿得长如此"的祈愿,被叶嘉莹解读为"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在个体生命体验中,自然流露出对国泰民安的永恒期盼"(《迦陵论诗丛稿》)。

全诗情感脉络清晰呈现三层递进:首联的仕隐之思转为颔联的普天同庆,再发展为颈联的空间延展,最终升华为尾联的永恒祝愿。霍松林《唐诗精品》总结道:"诗人以元日为镜,既照见个人的生活理想,又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精神气象,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正是盛唐诗歌的显著特征。"物候之新与心境之新相互映照,构成这首节日诗最动人的艺术魅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以'小岁酒'对'大唐春',工绝!五字中见太平气象,非盛世不能道此语。"其评点道出了诗人将个人欢愉与家国气象融为一体的高超笔法。

"草色迷三径"二句,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曰:"'迷'字、'动'字,炼字精妙。草色自迷,风光自动,而诗人闲适之趣、万物欣荣之态,皆跃然纸上。"

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末联之妙:"'长如此''物候新',看似矛盾而实相成。盖寓永恒之愿于变化之中,此正唐人精神之所在——于时序更迭处见生生不息之机。"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批注此诗:"前四句如工笔设色,后四句似写意点染。'花舞'二字尤奇,不写人看花,偏写花自舞,便觉春光有脚,天地含情。"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教授在《唐诗鉴赏》中解析:"此诗最得'中和之美',仕隐之思、岁宴之欢、自然之趣、家国之愿,皆以从容气度出之,正是盛唐之音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