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会稽内史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雅集兰亭,修禊事也。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曲水流觞间,众人拈韵赋诗,遂成《兰亭集》。卢照邻此作《三月曲水宴得尊字》,正是承袭六朝文人曲水流觞之雅传统,以五言排律重构魏晋风流的审美镜像。
诗中"风烟彭泽里"暗引陶渊明弃官归隐之典,"山水仲长园"则化用东汉仲长统"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的隐逸理想。铜墨与琴尊的意象对举,揭示唐代士人"吏隐"心态——表面延续南朝"弃铜墨"的疏离,实则将琴尊之雅纳入新朝官僚体系。高宗龙朔年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尉,此诗或作于蜀中宴集,故有"孤屿啸玄猿"的巴蜀山水特征。
"公子黄金勒"与"仙人紫气轩"的铺陈,既见初唐宫廷诗的绮丽余韵,又透露出七世纪文人宴游从宫廷向山林转移的趋势。尾联"兴阑车马散"暗合王羲之"兴尽悲来"的哲学沉思,将六朝玄理转化为唐人对现世欢愉的眷恋。全诗以十六联三十二句的宏大结构,完成对永和雅集的精神回溯,堪称初唐文学复古运动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