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东山谷口

2025年07月05日

不知名利险,辛苦滞皇州。始觉飞尘倦,归来事绿畴。
桃源迷处所,桂树可淹留。迹异人间俗,禽同海上鸥。
古苔依井被,新乳傍崖流。野老堪成鹤,山神或化鸠。
泉鸣碧涧底,花落紫岩幽。日暮餐龟壳,开寒御鹿裘。
不辨秦将汉,宁知春与秋。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

照邻

译文

不知名利险,辛苦滞皇州。
不明白名利的险恶,辛劳困居在繁华帝都。
始觉飞尘倦,归来事绿畴。
才感到尘世奔波的疲惫,归来隐居耕种绿野田畴。
桃源迷处所,桂树可淹留。
桃源仙境难寻踪迹,月宫桂树下或可久留。
迹异人间俗,禽同海上鸥。
行迹远离人间俗世,心境似海鸥自在悠游。
古苔依井被,新乳傍崖流。
古老青苔覆盖井台,新涌山泉沿崖壁漂流。
野老堪成鹤,山神或化鸠。
乡野老翁可化仙鹤,山神有时变作斑鸠。
泉鸣碧涧底,花落紫岩幽。
清泉在碧绿溪涧鸣响,花瓣飘落幽紫山岩头。
日暮餐龟壳,天寒御鹿裘。
日暮以龟甲为食,天寒披着鹿皮裘。
不辨秦将汉,宁知春与秋。
分不清秦朝汉代,哪管他春去秋来。
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
多谢这青溪隐者,随赤松子云游世外。

词语注释

滞皇州:滞留京城。皇州指帝都。
绿畴(chóu):绿色田野。
淹留:长期停留。
新乳:指新涌出的山泉。
御鹿裘:穿着鹿皮做的裘衣御寒。
赤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创作背景

诗词《过东山谷口》创作背景考略

盛唐烟云中的隐逸之思
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卢照邻宦游失意之际。据《旧唐书》本传载,诗人"因染风疾去官",遂入太白山采药隐居。东山谷口实为终南山支脉,彼时终南捷径之风盛行,然此诗却透露出真隐之志,与史载其"饵方士药,疾益甚"的境遇相合。

三重地理意象的叠映
诗中"桃源""桂树""青溪"三组意象颇具深意:

  • "桃源"暗用陶渊明典故,呼应《元和郡县图志》所载"蓝田谷口"地形
  • "桂树"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句,与唐代终南山实际多桂树的物候特征相符
  • "青溪"典出《南史·隐逸传》,将现实山居与六朝隐逸传统勾连

佛道思潮的文学显影
"野老堪成鹤"二句折射唐代特殊的宗教氛围:

  1. 化鹤用丁令威典故,见《搜神后记》
  2. 山神化鸠出自《列异传》,此二种志怪小说在初唐类书中频繁辑录
  3. 末句"赤松游"既用张良从赤松子游典故,亦暗合当时皇室尊崇道教的现实

身体书写中的隐喻系统
"日暮餐龟壳"等看似怪诞的描写,实与唐人医药认知相关:

  • 《新修本草》载"秦龟壳入药"
  • 鹿裘为隐者标配,见《高士传》
  • 这种特殊饮食起居的描写,恰是诗人病中体验的艺术转化

时空意识的突破
结句"不辨秦将汉"打破线性史观,与王绩《野望》"长歌怀采薇"异曲同工,呈现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特有的历史虚无感。这种时空错位手法,较之《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之间询更显决绝。

赏析

这首诗以隐逸情怀为主线,通过细腻的自然意象与超脱的时空观,构建出一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盛赞其"意象清幽,如月照寒潭",正道出诗中"古苔依井""新乳傍崖"等句的精妙——青苔悄然爬满井台,钟乳石垂悬崖壁,诗人用静态的细节捕捉了山谷中凝固的时光。

诗中交织着双重情感脉络。表层是归隐的欣悦,"桂树可淹留""禽同海上鸥"化用《楚辞》招隐意象与《列子》海鸥典故,展现挣脱名缰利锁后的自由。而深层却暗藏忧患,首句"不知名利险"的顿悟,与结尾"不辨秦将汉"的惘然形成闭环,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看似旷达,实含沧桑,此盛唐隐逸诗特有之张力。"

诗人精心设计的空间层次尤见匠心。从"飞尘倦"的皇州到"碧涧底"的幽谷,垂直空间不断下沉,最终抵达"紫岩幽"的秘境。日本学者入谷仙介在《王维研究》中特别称道这种"地理学式的诗意建构",认为"泉鸣""花落"的声画交织,创造出"可游可居的山水立体图卷"。

时间意象的处理更具玄理。"宁知春与秋"呼应陶渊明"不知有汉",但更添道趣。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解析:"龟壳为餐,鹿裘御寒,非写实乃象征,暗合《周易》'遁世无闷'之象,将道家齐物思想具象化为饮食起居。"而"山神化鸠"的典故出自《搜神记》,使仙境传说与眼前实景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全诗最终在"赤松游"的仙踪追寻中达到高潮。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这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主动的精神远征。青溪客与赤松子的古今对话,完成了从世俗时间到仙道永恒的诗意超越。"这种超越并非虚幻,而是通过"野老成鹤"等意象,在人间与仙境之间架起可感的桥梁。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通篇如流泉漱玉,清音满壑。'泉鸣碧涧底,花落紫岩幽'十字,尤得陶谢山水真髓。其避世情怀,较王摩诘更多三分仙气。"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古苔依井被,新乳傍崖流'一联,苔痕如绣,钟乳垂珠,写尽山居幽致。全诗四十字中有云霞万态,非亲历林泉者不能道。"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结句:"'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用张良从赤松子游典而浑化无痕。前有'不辨秦将汉'伏笔,终以游仙作结,将宦海沉浮与山林逸趣织成天衣无缝。"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批注此诗时感叹:"看他写尘劳用'飞尘倦'三字,写归隐用'事绿畴'三字,俱是化工之笔。中间禽鸥、鹤鸠之变,秦汉、春秋之忘,层层剥出桃花源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