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

2025年07月05日

闻道上之回,诏跸下蓬莱。中枢移北斗,左辖去南台。
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曳日朱旗卷,参云金障开。
朝参五城柳,夕宴柏梁杯。汉畤光如月,秦祠听似雷。
寂寂芸香阁,离思独悠哉。

照邻

译文

闻道上之回,诏跸下蓬莱。
听说圣驾从仙山返回,诏令车驾离开蓬莱。
中枢移北斗,左辖去南台。
朝廷中枢如北斗转移,左丞奉命离开南台。
黄山闻凤笛,清跸侍龙媒。
黄山上传来凤鸣般的笛声,清道的仪仗侍奉着天子的车驾。
曳日朱旗卷,参云金障开。
招展的红旗似能拖住太阳,高耸入云的金色屏障豁然开启。
朝参五城柳,夕宴柏梁杯。
白天参见五城烟柳美景,夜晚在柏梁台举杯宴饮。
汉畤光如月,秦祠听似雷。
汉代祭坛的光芒如明月照耀,秦代祠庙的乐声似雷霆轰鸣。
寂寂芸香阁,离思独悠哉。
寂静的芸香阁中,离别的思绪独自悠长。

词语注释

之回:指皇帝车驾返回。
跸(bì):帝王出行时清道戒严。
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此处代指行宫。
左辖:即左丞,官职名。
南台:尚书省别称。
清跸: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的仪仗。
龙媒:天马,此处指皇帝车驾。
畤(zhì):古代祭天地五帝的祭坛。
芸香阁:秘书省别称,掌管图书典籍的官署。

创作背景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初夏,长安城槐荫正浓时,太宗李世民携文武百官赴万年宫避暑。这座掩映在终南山翠霭间的离宫,前身即是隋代仁寿宫,玉砌雕栏犹带前朝风韵。许左丞(疑为许敬宗)作为门下省要员随驾,卢照邻以这首煌煌排律,为盛唐宫廷文学留下了一帧金碧山水。

开篇"闻道上之回"化用汉乐府《上之回》曲调,将太宗仪仗比作武帝巡幸回中宫的盛况。史载此次行幸规模空前,仅羽林军便动用了三千铁骑,故有"中枢移北斗"之壮语——以紫微垣帝星移位喻天子出行,左辖(即左丞)离南台(尚书省),字字透着台阁重臣的威仪。

中段"黄山""清跸"二联最见匠心。黄山宫实为汉代离宫,与万年宫形成时空叠印;"凤笛""龙媒"既暗合《列仙传》中弄玉吹箫引凤典故,又实写禁苑仪卫。《唐六典》载天子行幸需设"清游队"先驱,诗人以"曳日朱旗"状其煊赫,参天金障(指曲柄黄罗伞)更与终南山云气相吞吐,虚实相生处尽显"盛唐句法"。

"五城柳""柏梁杯"联袂而来,前者用汉武帝筑五城十二楼典,后者取汉武柏梁台宴集群臣事。太宗素慕汉武雄才,是年恰命房玄龄重修《晋书》,诗中"汉畤光如月"(畤为祭天神坛)与"秦祠听似雷",实暗含当代君主超越秦汉的文治武功。结句"芸香阁"(秘书省代称)陡然收势,在满纸金玉声里掷出一缕文人的寂寥——许左丞离省随驾,秘书阁中独守的同僚,正望着御赐宫锦上未干的墨迹出神。

此诗现存最早见于《幽忧子集》卷二,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评其"廊庙之气未褪,江海之思已萌"。细究写作情境,当是卢照邻任邓王府典签时所作,彼时他尚未罹患风疾,笔下犹能兼得台阁体的富丽与初唐七子的清刚,恰似万年宫琉璃瓦上,一片正折射着盛夏骄阳的霜色。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帝王巡幸场景开篇,却在尾联陡然转入孤寂的书阁离思,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盛赞此作"气象雄浑而结体精密",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卢照邻驾驭壮阔与幽微的双重笔力。

意象的层递与反差
诗中意象群呈现鲜明的空间跳跃性:蓬莱仙阙、北斗星枢、黄山凤笛等神话意象("黄山闻凤笛"化用《列仙传》萧史弄玉典故)与五城柳、柏梁杯等历史典故交织,构建出"天人相应"的盛大仪仗。清代学者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指出"曳日朱旗,参云金障"二句"极写天家气象,而'曳''参'二字尤见炼字之功",朱红旗帜仿佛拖曳着太阳,金色屏风高耸入云,动态化的皇家仪卫描写令人目眩。

情感的隐秘转合
在前三联铺陈"汉畤光如月,秦祠听似雷"的辉煌盛况后,尾联"寂寂芸香阁"如空谷足音。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称赏这种"以寂寥收束繁华"的手法:"芸香阁本秘书省雅称,此处却作孤臣心理镜像,一'寂'一'悠',多少沉浮之叹。"藏书阁的幽寂与御驾光耀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出诗人作为文官的深层孤独——虽身处权力中枢,却似局外之人。

时空的压缩艺术
诗中暗藏精妙的时空压缩:白昼的"朝参五城柳"与夜晚的"夕宴柏梁杯"在颔联完成昼夜交替;"汉畤""秦祠"的历史纵深与"蓬莱""北斗"的仙道空间在颈联形成立体维度。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析此手法:"卢升之(照邻字)善以寸幅纳寰宇,此诗由仙阙而台阁,由昼景而夜宴,最终凝于芸香一阁,如百川归海。"这种收放自如的时空调度,正是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型特征。

点评

此诗以"从驾"为题眼,却以"离思"为诗骨,卢照邻善用宫廷华彩反衬寂寥心境,诚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评:"金障朱旗间忽着'寂寂芸香阁'五字,如织锦缀明珠,光采顿异"。

首联"闻道上之回,诏跸下蓬莱"以仙家气象起笔,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得汉魏乐府遗响,'蓬莱'二字已摄全篇仙仗之气"。颔联"中枢移北斗,左辖去南台"对仗精工,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曰:"'移''去'二字,写尽扈从威仪,而'北斗''南台'之喻,尤见唐人官制与天象相参之妙"。

中段"黄山闻凤笛"至"秦祠听似雷"六句,铺陈皇家仪仗之盛,清人王夫之《唐诗评选》独赏其"视听通感"之妙:"'光如月'承朱旗,'听似雷'应凤笛,光影声波交织,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然笔锋陡转至尾联"寂寂芸香阁,离思独悠哉",宋代刘辰翁《唐诗品汇》点破其匠心:"前十二句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末二句忽拆碎作空中之音,此正是'以乐景写哀'之绝诣"。

当代学者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芸香阁'意象堪称诗眼,藏书之所本为文士精神家园,着一'寂寂',则庙堂荣宠与心灵孤寂形成张力,此乃初唐宫廷诗人突破齐梁体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