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初夏,长安城槐荫正浓时,太宗李世民携文武百官赴万年宫避暑。这座掩映在终南山翠霭间的离宫,前身即是隋代仁寿宫,玉砌雕栏犹带前朝风韵。许左丞(疑为许敬宗)作为门下省要员随驾,卢照邻以这首煌煌排律,为盛唐宫廷文学留下了一帧金碧山水。
开篇"闻道上之回"化用汉乐府《上之回》曲调,将太宗仪仗比作武帝巡幸回中宫的盛况。史载此次行幸规模空前,仅羽林军便动用了三千铁骑,故有"中枢移北斗"之壮语——以紫微垣帝星移位喻天子出行,左辖(即左丞)离南台(尚书省),字字透着台阁重臣的威仪。
中段"黄山""清跸"二联最见匠心。黄山宫实为汉代离宫,与万年宫形成时空叠印;"凤笛""龙媒"既暗合《列仙传》中弄玉吹箫引凤典故,又实写禁苑仪卫。《唐六典》载天子行幸需设"清游队"先驱,诗人以"曳日朱旗"状其煊赫,参天金障(指曲柄黄罗伞)更与终南山云气相吞吐,虚实相生处尽显"盛唐句法"。
"五城柳""柏梁杯"联袂而来,前者用汉武帝筑五城十二楼典,后者取汉武柏梁台宴集群臣事。太宗素慕汉武雄才,是年恰命房玄龄重修《晋书》,诗中"汉畤光如月"(畤为祭天神坛)与"秦祠听似雷",实暗含当代君主超越秦汉的文治武功。结句"芸香阁"(秘书省代称)陡然收势,在满纸金玉声里掷出一缕文人的寂寥——许左丞离省随驾,秘书阁中独守的同僚,正望着御赐宫锦上未干的墨迹出神。
此诗现存最早见于《幽忧子集》卷二,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评其"廊庙之气未褪,江海之思已萌"。细究写作情境,当是卢照邻任邓王府典签时所作,彼时他尚未罹患风疾,笔下犹能兼得台阁体的富丽与初唐七子的清刚,恰似万年宫琉璃瓦上,一片正折射着盛夏骄阳的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