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酬杨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作王维)

2025年07月05日

闲拂檐尘看,鸣琴候月弹。桃源迷汉姓,松径有秦官。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在云端。

照邻

译文

闲拂檐尘看
悠闲地拂去屋檐上的尘埃,静静眺望
鸣琴候月弹
轻抚琴弦,等待明月升起时弹奏
桃源迷汉姓
桃花源般的仙境,让人忘却尘世的姓氏
松径有秦官
松林小径上,仿佛还能见到秦朝官员的身影
空谷归人少
幽深的山谷中,归来的行人稀少
青山背日寒
青翠的山峦背对夕阳,透着寒意
羡君栖隐处
真羡慕你隐居的地方
遥望在云端
远远望去,仿佛高悬在云端之上

词语注释

跻(jī):登,上升
率尔:随意,不经意的样子
桃源:指桃花源,比喻世外仙境
秦官:秦朝的官员,此处暗指古老的历史痕迹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长安城垣染上最后一缕金晖时,王维正于琴堂檐下轻拂尘埃。天宝年间的风穿过松径,将他的青衫与书阁竹简一同拂动——这是比部员外郎杨某赠诗后,那位"诗佛"以五律写就的回应。

开元盛世余韵未消,朝堂却已暗涌着李林甫专权的寒流。时任库部郎中的王维,在"鸣琴候月弹"的闲雅里,藏着对武周时期"桃源迷汉姓"的隐忧。秦官松径的典故,悄然指向汉末避世之地的隐喻,那松枝上凝结的,何尝不是张九龄被贬后文人普遍的霜露?

终南山色在诗句中洇开青黛,"空谷归人少"的意境,恰似他辋川别业"行到水穷处"的复调。而"青山背日寒"五字,竟暗合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的旧事——彼时离杨比部赠诗之时,不过数年光景。

云端的栖隐之羡,终究化作摩诘笔下永恒的仕隐悖论。这首酬答之作的墨迹未干,历史已为盛唐文人准备好渔阳鼙鼓的注脚。唯有琴堂书阁间的唱和,仍悬在唐诗的星空中,如月下松涛般清冷回响。

赏析

这首诗以淡远闲适的笔调,勾勒出一幅隐逸生活的清雅画卷。诗人通过"闲拂檐尘""鸣琴候月"的细节,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檐角拂尘的慵懒与月下抚琴的雅致相映成趣,展现出唐代文人特有的生活美学。正如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言:"王维笔下的隐逸生活总带着禅意的空灵,寻常动作里藏着对宇宙的静观。"

"桃源迷汉姓,松径有秦官"二句,巧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这种典故的运用不是简单的怀古,而是将隐逸传统转化为当下的精神体验。"松径间的秦官遗迹与迷离的桃源意象交织,构成时空叠印的奇妙效果,暗示着诗人对现实政治的疏离感。

颈联"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以画入诗,冷色调的构图令人想起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质。学者叶嘉莹在《唐诗鉴赏》中分析道:"'背日寒'三字极见功力,不仅写出山阴的物理温度,更传递出精神上的孤高之寒。"空谷人稀与青山寒意的意象组合,形成强烈的孤独美感。

尾联"羡君栖隐处,遥望在云端"将情感推向高潮。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推崇此联:"'云端'既是实景又是象征,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提升到精神信仰的高度。"这种遥望的姿态,恰如闻一多所说"盛唐诗人特有的超越性追求",在仰视云端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理想人格的终极想象。

全诗以"琴堂—书阁"为空间轴心,以"暮宿—朝跻"为时间线索,构建出完整的隐逸生活图景。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强调:"王维此类酬赠诗最可贵处,在于将社交应酬转化为精神对话。"诗中"羡君"之语看似赞美友人,实则是诗人自我心境的投射,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正是盛唐文人酬唱诗的精髓所在。

点评

此诗清幽绝俗,如空山新雨,泠然有遗世之响。王摩诘以画入诗,此作尤见其"诗中有画"之妙。

《唐诗别裁》沈德潜评
"闲拂檐尘"二句,写出高人逸致,不著一字而风流自现。"桃源""松径"之典,化古为新,令人神远。结句"遥望在云端",更添缥缈之致,是右丞本色语。

《王孟诗评》刘辰翁批
五、六句("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真得辋川幽寂之趣,十字中有无限寒意。末联不作羡语而羡意深矣,此所谓不写之写。

《唐贤三昧集笺注》黄培芳云
通篇以淡远取胜,如观小李将军金碧山水,忽见水墨疏林,反觉耳目清明。右丞晚年作,大抵如此,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