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赠益府裴录事

2025年07月05日

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长歌欲对酒,危坐遂停弦。
停弦变霜露,对酒怀朋故。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
鸿度何时还,桂晚不同攀。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
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耿耿离忧积,空令星鬓侵。

照邻

译文

忽忽岁云暮
匆匆又是一年将尽
相望限风烟
遥相对望却被风烟阻隔
长歌欲对酒
本想对酒高歌
危坐遂停弦
却正襟危坐停下了琴弦
停弦变霜露
停弦时霜露已降
对酒怀朋故
举杯怀念旧友
朝看桂蟾晚
清晨看月桂西沉
夜闻鸿雁度
夜晚听鸿雁飞过
鸿度何时还
鸿雁何时再归来
桂晚不同攀
月桂西沉不可攀
浮云映丹壑
浮云映红艳山谷
明月满青山
明月洒满青山
青山云路深
青山云雾缭绕
丹壑月华临
红谷月光普照
耿耿离忧积
心中离愁郁结
空令星鬓侵
徒然让白发渐生

词语注释

桂蟾:指月亮,传说月中有桂树和蟾蜍,故称
丹壑:红色的山谷,丹指红色,壑指山谷
月华:月光的光华
耿耿:形容心中不安、忧愁的样子
星鬓:指斑白的鬓发,像星星点缀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蜀中益州府录事参军裴氏将赴长安述职,临别之际,诗人以五言排律相赠。考《全唐诗》卷五十九收录此篇,当属卢照邻晚年羁旅蜀地时所作。时值隆冬岁末,诗人病卧洛阳龙门山,闻故人将行,遂以诗代简。

历史情境钩沉

  1. 地理阻隔:诗中"相望限风烟"暗合唐代蜀道艰险,益州(今成都)至长安需越秦岭、渡剑阁,风烟万里正是当时交通实况。《元和郡县志》载"自褒城至益州,驿路千二百里",故人别后难再聚。

  2. 时间意象:开篇"岁云暮"既指时节亦喻人生晚景。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卢照邻此时已患风疾,诗中"星鬓侵"与其《病梨树赋》"形枯槁以崎嶇"互为印证。

  3. 仕宦背景:裴录事身份考《唐六典》卷三十,录事参军乃州府要职,"掌正违失,莅符印"。诗人以"危坐停弦"暗喻友人勤于公务,典出《晋书·陶渊明传》"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艺术匠心析微

  • 时空交错:全篇以"桂蟾"(月)、"鸿雁"构建时间循环,"朝看"与"夜闻"形成昼夜更替的蒙太奇,暗合《文心雕龙》"神与物游"之境。
  • 丹青设色:"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化用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技法,以青红二色点染巴蜀山水。
  • 声律考究:全诗八联皆用"平平仄平仄"变格,突破齐梁声病说,如"长歌欲对酒"句,可见初唐近体诗格律化进程。

按《卢照邻集校注》引《唐诗纪事》载:"昇之(照邻字)卧疾龙门,怀京洛故旧,每以诗简往来"。此篇当属诗人"幽忧子"时期代表作,将六朝赠答诗的典雅与初唐羁旅诗的苍茫熔于一炉。

赏析

这首诗以岁暮怀人为基调,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构建出绵长的思念画卷。首联"忽忽岁云暮"以《诗经·小雅》"岁聿云暮"典故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岁末萧瑟的时空场域,"限风烟"三字精妙,既实指山水阻隔,又虚写人生际遇的苍茫感,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此"有尺幅千里之势"。

诗人选取"停弦""对酒"两个典型动作构成情感支点。琴弦骤止暗示知音不在的寂寥,酒盏空对更显孤怀难遣,这种"行为中断"的描写被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为"顿挫之法,最得《楚辞》遗韵"。后续"霜露"意象的突然介入,既是实写寒夜之景,又暗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怀人传统,使物质时空向心理时空自然过渡。

诗中"桂蟾—鸿雁"的昼夜意象对仗尤见匠心。白昼独对月宫桂树,暗含"攀桂"不得的功名憾恨;夜闻雁阵掠空,又生"鸿雁长飞光不度"的隔世之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指出:"这种将天文意象人格化的手法,实开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之先声。"而"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的工笔重彩,恰似以青绿山水画的技法写离愁,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得大小谢神理而更添唐韵"。

尾联"耿耿离忧积"直抒胸臆,"星鬓侵"的具象化描写与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异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云路深""月华临"的时空叠印技法,台湾学者黄永武《中国诗学》分析道:"诗人将横向的空间阻隔与纵向的时间流逝编织成经纬,使二维的相思具有了立体的沉重感。"这种情感张力,正是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特有的精神气质。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泠然成韵。唐人五古之妙,在卢照邻笔下愈见风骨。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升之(卢照邻字)诗,绪密思清,骈中有质,此作尤见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之旨。"诗中"停弦变霜露"四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盛赞为:"一气流注中自具回波叠浪之势,得建安气骨而化其悲慨。"

陆时雍《诗镜总论》独赏其结句:"'耿耿离忧积'五字,写尽宦游况味。星鬓之侵非独岁月所致,实乃忧思凝结,较之鲍明远'白发零落不胜冠'更见深沉。"而"浮云映丹壑,明月满青山"一联,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为:"天然画境中自含禅理,王孟山水诗之外别开生面。"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特析其章法:"前四句如焦墨勾勒,中四句似淡彩晕染,末四句则如泼墨写意,三层递进中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此说可谓深得骊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