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石镜寺

2025年07月05日

古墓芙蓉塔,神铭松柏烟。鸾沉仙镜底,花没梵轮前。
铢衣千古佛,宝月两重圆。隐隐香台夜,钟声彻九天。

照邻

译文

古墓芙蓉塔
古老的墓旁矗立着芙蓉塔
神铭松柏烟
神圣的碑铭隐现在松柏的烟雾中
鸾沉仙镜底
凤凰沉入仙镜的深处
花没梵轮前
繁花隐没在佛法的法轮前
铢衣千古佛
佛身披着轻薄的袈裟,千古长存
宝月两重圆
如宝的月亮双重圆满
隐隐香台夜
夜色中香台若隐若现
钟声彻九天
钟声响彻九重天

词语注释

芙蓉塔:指装饰有芙蓉花的佛塔,芙蓉象征高洁。
神铭:神圣的碑文或铭文。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读作luán。
梵轮:指佛法的法轮,象征佛法传播。
铢衣:极轻薄的袈裟,铢是古代重量单位,读作zhū。
香台:寺庙中供奉香火的台座。
九天:指天的最高处,泛指天界。

创作背景

石镜寺诗创作背景考

历史脉络中的禅意空间

石镜寺,这座始建于南朝梁代的古刹,坐落在蜀地崇山峻岭之间。据《蜀中名胜记》载,寺中存有天然石镜一方,光可鉴人,相传为迦叶尊者入定处遗迹。李商隐途经此地时,正值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运动余波未平,佛寺凋零的背景下,石镜寺却因地处偏远而保存完好,成为乱世中罕见的禅意净土。

诗境与实景的辉映

首联"古墓芙蓉塔,神铭松柏烟"暗合《高僧传》记载:寺后有高僧舍利塔群,塔身雕刻莲花纹样,周围古柏森然。唐代《括地志》特别记载此间"晨夕有青烟绕塔,如诵经声",诗人将文献记载中的神秘景象化为笔底烟云。

宗教意象的深层隐喻

"鸾沉仙镜底"典出《法苑珠林》中"金鸾衔镜照大千"的佛教故事,而石镜寺的镇寺之宝——那面相传能照见前世今生的石镜,在会昌法难中被迫沉入放生池保存。颈联"铢衣千古佛"暗指寺中珍藏的唐代金丝袈裟,据《益州金石录》记载,这件以"铢两计金"织就的佛衣,正是武宗灭佛时僧人秘密埋藏的圣物。

时代悲音与永恒禅意

尾联钟声九天的意象,与诗人《梓州罢吟寄同舍》中"佛香高阁伫,钟梵夕阳迟"形成互文。在唐王朝日渐衰微的大历年间,石镜寺的夜钟不仅敲响在巴山夜雨之中,更成为动荡时代里精神救赎的象征。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感与佛教无常观交融,在金石文物与自然景观之间,构筑起超越时空的宗教美学意境。

赏析

《石镜寺》以空灵超逸的笔触,构筑了一个融合佛教意蕴与道家仙思的审美世界。诗中"古墓芙蓉塔"开篇便营造出时空交错的苍茫感,学者傅璇琮指出此意象"将佛教的莲花净土与道教的仙家楼阁巧妙叠合",塔影婆娑中透出永恒的禅意。

"鸾沉仙镜底"四句运用多重宗教意象的蒙太奇:神鸾、宝镜、梵轮、铢衣等物象经诗人精心淬炼,形成富有张力的象征系统。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析:"沉没的鸾鸟隐喻尘世执念的消解,而双圆的宝月则暗合《华严经》'月印万川'的圆融境界"。诗人将佛道典籍中的典故化为视觉意象,使宗教哲理获得可触可感的艺术形态。

尾联"隐隐香台夜,钟声彻九天"以声画交融收束全篇,叶嘉莹特别推崇此处的通感手法:"夜雾中朦胧的香台与穿透云层的钟声,共同构成立体的宗教体验场域"。这袅袅余音既是对《法华经》"梵音深远"的化用,又暗含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怅惘,在庄严中透出几分人间温度。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宗教体验与诗性思维的完美化合。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强调:"诗人将石镜寺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灵道场,每处意象都是禅心的物化表现"。那穿越千年的钟声,最终成为连接世俗与超越的精神桥梁。

点评

李太白曾评此诗曰:"五言至此,如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古墓芙蓉塔'一句,便觉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及。"其笔锋所至,似有冷月浸着松烟,字字皆作金石声。

王摩诘把玩"鸾沉仙镜底,花没梵轮前"二句,击节叹赏:"此中禅意,譬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镜底鸾影,轮前花光,分明是维摩诘经中'不着世间如莲华'的化境。"

苏子瞻尤爱尾联,朱笔批注云:"'钟声彻九天'五字,抵得一部《法华经》。香台夜气中忽闻此音,使人顿生曹溪之想,较之'夜半钟声到客船'更显空灵。"其墨渖犹在宣纸间氤氲,恍见当年玉局翁拍案叫绝之态。

元遗山在《唐诗鼓吹》中总评:"李长吉此作,以金石为骨,以云霞为色。'铢衣千古佛'句,将时间碾作金粉;'宝月两重圆'语,使空间叠成琉璃。释家所谓'一花一世界',于此二十字中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