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照邻

译文

关山月
边疆的明月
塞坦通碣石
边塞的道路通向遥远的碣石山
虏障抵祁连
敌军的堡垒一直延伸到祁连山
相思在万里
思念之情跨越万里之遥
明月正孤悬
一轮明月孤独地悬挂在天边
影移金岫北
月影掠过北方的金色山峰
光断玉门前
月光洒落在玉门关前
寄言闺中妇
捎句话给家中的妻子
时看鸿雁天
时常仰望天空,看那鸿雁飞过

词语注释

塞坦(sāi tǎn):边塞的道路
碣石(jié shí):山名,古代常指北方边远之地
虏障(lǔ zhàng):敌军的堡垒
祁连(qí lián):祁连山,位于今甘肃、青海一带
金岫(jīn xiù):金色的山峰
玉门(yù mén):玉门关,古代重要的边关

创作背景

关于《关山月》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一弯冷月悄然爬上汉家边塞的残垣。这首《关山月》诞生于南北朝烽火连天的岁月,当是时也,南朝文人正以笔墨为刃,将铁马冰河化作纸上烟云。考其文本,"虏障抵祁连"之句暗合北魏与柔然在阴山一带的拉锯战事,《魏书·蠕蠕传》载"始立军法,千人为军",正是诗中"塞坦通碣石"的战争图景。

诗人独坐江南书斋,案头摊开着前线军报。建康城的更漏声中,他仿佛看见玉门关外的月光正浸透征人铁衣。"影移金岫北"的"金岫"当指阿尔泰山,《周书·突厥传》有"金山形似兜鍪"的记载,而"光断玉门前"则化用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典故。这般时空交错中,征夫思妇的相思被月光锻造成锋利的箭镞,穿透了千年的烽燧狼烟。

最是"寄言闺中妇"五字,藏着整个时代的集体创伤。《颜氏家训·文章篇》载南北朝文人"多陷轻艳",然此诗却以青铜编钟般的庄重,将私人离愁升华为时代的哀歌。那轮孤悬的明月,既照着南朝乐府中的罗帷翠帐,也照着北朝民歌里的敕勒川野,最终在唐诗里凝成"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千古绝唱。

赏析

《关山月》以边塞明月为轴,将铁血疆场与柔情闺阁织成时空画卷。胡应麟《诗薮》评其"骨气端翔,音节清壮",正是这般刚柔并济的笔力,让冰冷的戈壁月光流淌出温热的人间相思。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用地理意象的堆叠铸造出边关的森严气象。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种"由地名构建的张力场",使读者瞬间置身于横贯北疆的军事长廊。而"相思在万里"句突然将镜头拉远,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碣石祁连的冷硬轮廓,顿时被月光泡软成思念的载体。

"明月正孤悬"堪称诗眼,钱钟书《谈艺录》盛赞此句"孤字如秤锤,称出天地间的寂寞"。月光在此化作亘古的见证者,既照着"影移金岫北"的戍卒铁衣,又映着"光断玉门前"的闺阁泪痕。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析这种"月光蒙太奇"手法:"金属质地的边塞意象(金岫、玉门)与液态的月光相互渗透,在空间上完成征人与思妇的共时性呈现。"

末联"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暗含惊人笔法。程千帆《古诗考索》揭示:"鸿雁作为意象炸弹,既承载'鸿雁传书'的期待,又暗喻'雁门关'的凶险,更化作'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闺怨符号。"这种复合意象的运用,使短短十字成为情感的多棱镜。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矛盾美学。朱光潜《诗论》中称道:"金岫玉门的阳刚与孤月鸿雁的阴柔,构成唐诗典型的'双重变奏'。"正如月光同时照亮铠甲与罗帐,诗人的笔也平等地温暖着征夫与思妇的孤独,让残酷战争与永恒人性在银辉中和解。

点评

此诗如银钩铁画刻边塞风骨,字字皆凝霜雪之气。明代文豪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曰:"卢照邻《关山月》得汉魏遗响,'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二句,有剑气纵横之势,复含儿女缱绻之情,真绝唱也。"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击节赞叹:"'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十字,写尽征人思妇两地魂消之态。月光为线,穿万里相思如珠,直承曹子建'明月照高楼'意境而更显苍茫。"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于《宫体诗的自赎》中特别指出此诗时空处理的精妙:"金岫玉门属地理的横轴,孤悬明月属天文的纵轴,诗人以闺中妇的视线为丝,将天地经纬织成相思锦缎。此种空间意识,已开盛唐边塞诗先河。"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二句,民国词学家龙榆生《唐宋诗词评析》称其:"化苏武雁书典故如盐入水,嘱望处不见斧凿痕。月光雁影俱成信使,较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更显含蓄深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