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二兄入蜀

2025年07月05日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照邻

译文

关山客子路
游子跋涉在关山古道
花柳帝王城
京都繁华似锦,花柳满城
此中一分手
此刻在此分别
相顾怜无声
相对无言,唯有满心怜惜

词语注释

关山:指关隘和山岳,象征遥远艰险的路途。
客子:离家在外的人,即游子。
花柳:字面指花卉柳树,此处借代繁华的都市景象。
帝王城:指京城,帝王居住的都城。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柳絮纷飞,牡丹正艳。卢藏用立于灞桥之上,望着二兄渐行渐远的背影,手中诗笺被春风微微掀起。这是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蜀道上的铃铎声正随着茶马商队叮当作响。

昔年司马相如题柱入蜀的传说仍在剑门关流传,而此刻卢氏兄弟面临的,却是武周王朝落幕后的政治余波。据《旧唐书》载,当时"诸王多外迁",卢家二兄此番入蜀,或许正与中宗朝清洗武氏残余势力有关。长安城的花柳依旧承平,但政治风云已暗换了人间。

诗人用"关山"与"帝王城"的意象对举,暗合了《三辅黄图》中"秦川八百里"的地理格局。那沉默的相顾中,藏着初唐士人特有的克制——他们见过太多玄武门前的血色,懂得别离时最深的情绪往往凝结在喉间。正如后来杜甫在《梦李白》中所写"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盛唐前的文人,早已在花柳繁华中窥见了命运的无常。

当马蹄声消失在子午道的烟岚里,这首诗便成了盛唐前夜最动人的注脚:没有长亭饯别的酒盏,只有帝王城的一地落花,见证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轨迹。

赏析

诗人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关山客子路"五字如斧劈刀削,嶙峋的山径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此句"有金石声",谓其"以峻拔之笔写征途险阻"。而"花柳帝王城"则骤然转入锦绣繁华,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柳阴路曲,流莺比邻"的纤秾之境于此再现。这两句空间意象的强烈反差,被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为"咫尺万里"的笔法。

"相顾怜无声"堪称诗眼。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及"唐人佳句",特举此例说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兄弟执手相看的静默里,包孕着《文心雕龙》所谓"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深层情感交流。现代学者傅庚生在《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分析道:"此时无声胜有声,盖因别情之浓已非言语可载,惟目光交融处,乃见心曲。"

诗人将离情具象化为时空的双重阻隔。关山象征着地理的悬隔,正如《诗经·卷耳》"陟彼崔嵬"的艰难;而帝城花柳则暗喻着人生境遇的差异,恰似李白《蜀道难》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隐忧。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指出:"此诗妙在将空间之远与身份之殊,并作一处说。"这种复合意象的运用,使二十字的短章具有了"尺幅千里"的艺术张力。

结句的留白尤见功力。唐代皎然《诗式》中"采奇于象外"的美学追求,在此化为一个凝冻的瞬间。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艺境》中评点:"中国诗最重这无声的终章,如同山水画中的空白,让读者在停顿中自己走进诗的意境。"兄弟歧路相逢又别离的生命体验,通过这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经典场景,获得了永恒的审美价值。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起笔,一壮一丽,顿生天地之隔。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十字中,游子之艰、帝畿之盛俱现,而'花柳'愈秾丽,愈衬得'关山'苍茫。"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二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黯然销魂处,正在这无声之泣。"其妙处在于以"无声"写尽离情,较之嚎啕更显沉痛。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从章法着眼:"前二句如展画屏,后二句忽作截断众流之势。'相顾'二字,直将万里征途、半生羁恨,凝缩于临歧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