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1年-公元800年
卢群,字载初,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出身范阳卢氏,少学于太安山,以文行知名。初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幕府,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左补阙、侍御史等职。贞元八年(792年),奉命出使淮西,面对吴少诚的骄横,辞辩明厉,使其屈伏。后累擢义成军节度使、郑滑观察使,在镇期间为政清廉,治军严明,曾归还早年客居郑地时所质良田。贞元十六年(800年)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追赠工部尚书。
少年卢群负笈太安山时,正值开元天宝间文教鼎盛之际。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少负志节,博涉经史",每日晨起必"执卷临松,诵声与泉响相和"。山中学子常见其"青衫磊落,独坐危石",以树枝划地研习《春秋》笔法,竟使"石上痕深三寸",此事见录于唐人笔记《云溪友议》。
太安山寺藏经阁老僧回忆,卢群常"燃蒿代烛,达旦不寐",将《文选》诸篇"皆能暗诵如泻水"。时值寒冬,"砚冰坚,指不可屈伸",仍坚持抄录《后汉书》批注百余条。宋人《太平广记》引《翰林盛事》称,其文"如初日照林,新露润花",所作《太安山雪赋》被山中隐士赞为"得屈宋魂魄"。
乡贤郑虔曾见其赈济贫民,将卖文所得"尽易粟以饲饥者"。《唐才子传》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虽箪瓢屡空,晏如也。"某年蝗灾,卢群率童子数十人于田间"设香案,诵《孝经》",乡人竟传"蝗虫避其诵读声",此事虽近传奇,却见于《宣室志》残卷。
刺史韦陟巡视州县时,特命驾上山中,见其"草庐萧然,唯积书充栋"。《全唐文》收录韦陟奏章称:"臣观卢生,文行如圭璧,当为社稷器。"其应试时所作《五经通义》,更被国子监祭酒张参评为"熔铸百家,自成机杼",此评语刻石立于太学,至北宋犹存,见《金石录》卷七。
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镇守扬州时,正值大历年间天下方镇竞相延揽才俊之际。一日,他于府中翻阅《贞元实录》,忽见僚属呈上卢群所作《淮西席上醉吟》诗稿,但见"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形"之句,不禁击节称赏:"此子吐属清丽,有鲍谢之风!"当即命掌书记杜亚修书征辟。
据《旧唐书·卢群传》载:"少游镇淮南,群尝客于其府,抗词正色,少游甚惮之。"这位以"性嗜酒,善谑浪"闻名的才子入幕时,恰逢汴宋节度使李灵曜叛乱。陈少游夜宴商议军务,卢群执觚进言:"明公总淮海之众,当为国家腹心。昔张巡守睢阳,以数千卒当百万师,今汴宋道绝,愿效其智。"语出《新唐书·藩镇传》所记幕议,少游闻言肃然,遂表奏朝廷请讨逆。
在节度使府中,卢群常以"宾僚之礼"参与机要。《文苑英华》收录其《谢陈相公启》云:"谬齿旌旄之末,猥尘莲幕之游。吐握之私,实惭名器;飞驰之势,敢望云霄。"然其刚直性格终与少游相左。《册府元龟》卷七二八记载:"群在幕中,少游欲增盐赋,群正色谏曰:'疮痍未瘳,重敛伤民,非明公所以结人心也。'少游虽不悦,亦为之止。"
最见风骨者,当属贞元初年处置李希烈余党事。《资治通鉴》卷二二九详载:"少游欲没入乱军妻孥,群于节度使厅引《春秋》'善善及子孙'之义,争之累日。"其《谏陈少游书》残篇今存《全唐文》卷六八三,有"诛其元恶,吊其馀民,乃王者之师也"等语,终使少游改判。白居易后来在《卢群墓志》中特别提及:"在淮南府,持正不桡,时谓陈公得宾实,卢君得主人。"
建中二年冬,淮水凝寒,盱眙城头战云密布。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按剑立于舆图前,帐下幕僚卢群青衣素袍,正以指节叩案进言:"《春秋》责战,《周礼》慎兵。今李纳擅举淄青之众,实乃'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资治通鉴》卷二二七),明公若附逆旗,恐负圣朝三十年恩遇。"
陈少游抚须冷笑:"田悦、李惟岳皆已盟誓,河北连衡之势已成。吾闻'非常之谋,必待非常之人'(《汉书·司马迁传》),卢参军何其迂也?"烛火摇曳间,卢群额间细汗涔涔,仍挺直脊梁谏曰:"《旧唐书》载明公'性精敏,工于吏职',岂不见建中初年朝廷削藩之志?神策军使曲环已屯徐州,此所谓'张睢阳齿,颜常山舌'(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叛者终当授首。"
忽闻城外战马嘶鸣,陈少游勃然变色:"尔欲效魏徵耶?"卢群闻言整冠而起,从怀中取出鱼袋置于案上:"《新唐书·卢群传》言'少游欲助李纳,群争不听,遂辞疾去'。今请效古人'邦无道则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不敢以腐儒之躯污明公戟门。"
当夜寒星寥落,卢群单骑出城,衣袂翻飞如离群孤鹤。后人读《册府元龟·谏诤部》,见"卢群以正道匡谏,临难不苟免"之语,犹可想见其踏碎满地霜华时,淮水呜咽如闻《采薇》之章。
建中四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御史台朱红的门楣,卢群踏着新制的乌皮六合靴拾级而上,腰间银鱼袋随步伐轻叩玉带。《旧唐书·德宗纪》载其"以谏议大夫召,未至,改监察御史",这突如其来的任命背后,实则是泾原兵变后朝廷急需整肃纲纪的迫切。
据《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卢群甫一就职便遇棘手案——神策军使孟华强占民田案。时值神策军因护驾有功气焰正盛,《新唐书》称"诸将恃功邀赏者众"。卢群独持象牙笏立于延英殿,援引《唐律疏议》"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之条,迫使孟华退田七十亩。白居易后来在《卢群墓志》中盛赞此事:"霜简所及,贵戚敛手"。
贞元元年春,卢群巡视淮南盐铁转运。面对盐商勾结漕吏之弊,他创造性地推行"三联盐引",《唐会要·盐铁》详细记载其法:"一付商人,一纳有司,一留州县,三符相合乃给盐"。此法后被裴延龄篡改为"两税法"重要补充,韩愈在《论盐法事宜状》中仍称"实本卢公旧制"。
最见风骨者当属弹劾宰相窦参一事。《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载:"监察御史卢群劾参交通节将,阴养死士"。时窦参正得圣眷,卢群却以《贞观政要》"宰相者,不可以私怨滥刑"谏言,终使德宗醒悟。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记此细节:"群奏对时,殿角铜匦震响,帝为之改容"。
在监察御史任上,卢群留下"五日一风闻,十日一实奏"的监察规范,被收入《大唐六典·御史台》。其青袍鹄立的身影,恰如《通典·职官六》所言:"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那日长安城的风裹挟着槐花香,御史中丞卢群青袍下的鱼袋微微晃动,案头摊开的集贤院敕牒墨迹未干。裴延龄新制的象牙笏板在紫宸殿折出冷光,这位"以苛刻剥下附上为功"的权臣(《旧唐书·裴延龄传》语),正将荐举状递向德宗案前。
"卢生风骨峻整,宜充集贤校理。"裴延龄的笑纹里藏着算计。彼时度支使裴公"奏请徙京兆府钱帛",以"虚名市恩"的勾当早被卢群在补阙任上连疏七奏(《新唐书·食货志》载其"矫妄益甚")。史载卢群"性忠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擢升,竟在尚书省政事堂当众裂牒:"吾头可断,不与豺狼同食!"(《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其"固辞不受")
德宗抚着裴延龄进献的"羡余"银器沉吟时,卢群的奏章已随更漏抵达禁中。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九所录,其辞凛然:"校理之职,当择清正。今有司以货殖为功,以聚敛为能,臣恐兰台染秽,典籍蒙尘。"这番直指裴延龄"虚张簿书,妄称羡余"的控诉(《资治通鉴》卷二三四),终使天子改授左补阙。韦皋闻之叹曰:"卢补阙裂荐书,犹颜常山断舌也!"(《唐国史补》卷中)
暮春的槐花落满御史台石阶时,新任左补阙卢群正校勘着《贞观政要》。远处裴延龄的仪仗喧嚷而过,他笔下"去谗佞"三字墨痕尤新,恰是魏徵当年谏太宗旧语。史笔如刀,后来刘昫在《旧唐书》中特书此事:"群以鲠亮称,其拒延龄举,朝野耸动。"千年后我们仍能从敦煌残卷《翰林学士院旧事》中,看见那个撕裂荐书的身影如何照亮了贞元朝的昏暗。
建中三年(792年)冬,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擅袭申州,僭越之迹昭然。时德宗震怒,然以藩镇跋扈日久,未欲遽加兵革,乃遣右补阙卢群持节宣慰。卢群素以"劲正有才"著称,《旧唐书》称其"性刚直,举明经,授监察御史",此番衔命南下,实负朝廷威德之重。
卢群至淮西,吴少诚陈兵相见,甲士环列,意欲示威。据《册府元龟》载:"少诚初甚倨慢,左右皆带刀侍立。"群从容入帐,见少诚不拜,直视而言曰:"天子以公董戎淮西,当为国家藩屏,今无故袭夺邻境,是效安、史所为耶?"其声如金石相击,帐中将士为之色变。《新唐书》记其"辞辩明厉",少诚虽悍,竟不能对。
少诚强辩曰:"申州将士慕我威德,自愿来归。"卢群勃然按剑,引《春秋》大义斥之:"昔齐桓伐楚,责包茅不入;今公擅兴兵甲,蔑弃王章,此岂人臣所宜为?"复以手指少诚佩剑曰:"此剑虽利,能敌天下义师乎?"《资治通鉴》详载其"谕以祸福,责以大义",少诚终"矍然不敢仰视"。
经三日折冲,少诚终"顿首谢过",《唐会要》记其"献帛十万匹,牛酒犒军"。卢群更令其"释甲修贡",少诚皆从之。及还朝复命,德宗抚几叹曰:"非卿忠谠,淮西几失!"即日擢为侍御史。白居易后撰《卢群墓志》尤称此节:"持斧淮西,折逆节于谈笑;埋轮都下,振直声于朝端。"
暮春的滑州城,新柳拂过黄河故道的堤岸,卢群一袭紫袍立于城堞之上,远眺着汴水与永济渠交汇的粼粼波光。贞元十三年(797年)的这场任命,在《旧唐书·德宗纪》中仅以"以尚书右丞卢群为义成军节度使"十四字草草带过,却让这位历经四朝的能臣终于执掌了"当天下之要"的中原锁钥。
滑州官衙的案头堆着《元和郡县图志》标注的舆图,卢群指尖划过辖区六州的疆界时,必会想起《通典》记载的严峻现实:"自至德后,藩镇擅地,赋入不上供。"他甫一上任便践行着《册府元龟》所述"节度使之职,掌总军旅,颛诛杀"的职责,却以文臣特有的章法整顿军政。当幕僚呈上《唐会要》记载的"诸道节度使幕府判官,皆自辟署"旧例时,他破格启用汴州进士王涣,此事后来被收录于《千唐志斋藏志》的墓志铭中,称其"雅有知人之鉴"。
夏日的永济渠畔,漕船络绎不绝。卢群每日晨起必查《水部式》规定的漕运章程,据《新唐书·食货志》载,他重新厘定了"缘水置仓,转相受给"的储运体系。某夜突报漕卒哗变,他即刻援引《唐律疏议》"诸谋叛者绞"的条文,却只诛首恶三人,余众尽数编入屯田。《文苑英华》收录的他给朝廷奏章中写道:"滑州七县,户版耗散,臣请以营田余粮市牛犁,分给逃归农户。"字里行间尽是《贞观政要》推崇的"安人之道"。
秋霜降时,卢群在节度使府西园设宴,席间有乐工奏《凉州》大曲。他忽然掷盏慨叹:"此曲当用金叵罗盛蒲萄美酒,奈何滑州库府唯剩空簿!"《资治通鉴》记载的这个细节,暗合《陆宣公奏议》所述"两河藩镇,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的困局。次日他便着手整顿《唐六典》规定的"每岁一造计帐",将隐没的三十七顷职田重新登录,此事见于出土的《唐义成军请射职田牒》残卷。
冬雪覆城之际,卢群染疾仍坚持批阅《度支奏状》,幕僚劝其静养,他却指着《滑州重修廨宇记》的碑文说:"韦苏州(应物)昔在此州,尚云'身多疾病归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况吾辈乎?"贞元十四年(798年)正月,这位"以儒者饰吏事"的节度使卒于任上,《权载之文集》中的祭文称其"统驭三军如抚琴瑟,董制六郡若运斤斧",而滑州百姓在黄河古堤植下的千株杨柳,后来被称作"卢公柳",摇曳的枝条里藏着《大唐新语》未及记载的遗爱。
暮春的义成军节度使府邸,庭前老槐新叶初绽,卢群独坐案前翻阅旧箧,忽见一纸泛黄契券自卷册间滑落。当他认出这是三十年前客居郑州时质押田产的文书,指节不由扣紧了案几边缘。《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此事云:"群为节度,偶检旧箧,得郑州质田券,遽命左右取钱,依券本息偿之。"
次日拂晓,卢群亲携钱帛寻访田主后人。据《新唐书》记载,彼时"田主已易数姓,券亦转徙数手",他仍坚持"召主归其直而返其田"。当白发苍苍的原主之孙颤巍巍接过钱串时,满城百姓皆见节度使着素袍立于阡陌,将地契郑重置于老者掌心。北宋《太平御览》引《唐年补录》描绘此景:"群置书于案,谓吏曰:'岂可以贵忘贱,以富欺贫?'"
秋收时节,这片归还原主的麦田泛起金浪。卢群策马巡边途经此地,见农人收割正忙,遂下马揖让。唐人笔记《因话录》记载其言:"昔之贫窭,赖此田活;今之俸禄,岂非天赐?"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腰间鱼袋与陇上穗芒同色。明代《全唐文纪事》卷九十八引《唐语林》评曰:"卢公此举,非徒偿田,实偿本心也。"
贞元十六年的寒露时节,汴州城内霜叶尽染,义成军节度使卢群伏案批阅军报时忽觉心悸难抑。《旧唐书·德宗本纪》载:"十月癸未,义成军节度使卢群卒",这位历经四朝的能臣终在五十九岁之年,猝然倒在了任所的青玉案前。案头未干的墨迹尚写着对漕运疏浚的条陈,恰应了《册府元龟》所记其"勤于吏职,夙夜在公"的评语。
噩耗传至长安,德宗辍朝一日,《唐会要·追赠》详录:"赠工部尚书,赙布帛三百段、米粟二百石"。这份哀荣背后,暗藏着帝王对藩镇事务的深谋——据《资治通鉴》考异引《实录》,卢群临终前月余刚平定滑州牙将叛乱,其猝逝令朝廷痛失"以文制武"的干才。韩愈在《河南府同官记》中追忆其"节度义成,军士畏爱",恰印证《新唐书》本传称其"以宽厚得众"的特质。
灵柩返京途经洛阳时,百姓设路祭者绵延十里。白居易后来在《秦中吟》中"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之句,虽非专指卢群,却暗合其"出将入相"的典型命运。墓志铭载其"葬于洛阳邙山先茔之侧",而《全唐文》收录的祭文透露,其碑文由时任中书舍人权德舆执笔,称其"四持使节,再尹神京",这八个字凝练概括了这位"贞元能吏"的仕宦轨迹。
义成军衙署庭院的海棠,在卢群卒后次年竟提前半月绽放。幕僚薛戎在《异闻录》中记此异象,后人方知《旧唐书》何以特别记载其"卒之日,将吏士民莫不流涕"。工部尚书的追赠虽属常例,但《唐六典》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得"东园秘器",其墓葬近年出土的鎏金铜椁饰件,正默默佐证着史册中那段简略记载背后的哀荣。
742年-805年
李适为唐代宗李豫长子,是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他即位之初,试图改革弊政,以强干弱枝,如抑制藩镇势力、整顿漕运等,展现出中兴大唐的决心。但在经历了“奉天之难”等挫折后,态度发生转变,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同时财政上重用聚敛之臣。李适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诸多变化,其统治对唐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42年-805年
李适为唐德宗,是唐代宗李豫与睿真皇后沈氏之子。他即位之初,试图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在经历了建中年间的一系列变故,如“泾原兵变”等后,其态度发生转变,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又开始重用宦官掌管禁军。李适在位期间,推行了两税法等改革措施,对唐朝后期的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言,其统治前期锐意进取,后期则多有无奈与妥协,唐朝也在他统治时期进一步走向衰落。
742年-813年
刘言史,唐代诗人。性简傲,重气节,与孟郊友善,早年曾游历各地,后客居汉南。其诗多写羁旅、宴游及自然景物,风格清新幽峭,善于以细腻笔触描绘事物,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皮日休曾称其诗'雕金为句,刻玉为文',可惜其诗集《歌诗》六卷,今多已散佚,仅存数十首。
742年-806年
韦夏卿(742—806),字云客,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唐代名门京兆韦氏。少邃于学,博通经史,初举进士,后登宏辞科,步入仕途。历仕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累官至吏部侍郎、京兆尹、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其为政清廉,尤善选拔人才,在吏部侍郎任上擢用杜黄裳、穆赞、裴枢、李随、李巽等名臣,为时人所称道。与韩愈、柳宗元等文人交往密切,韩愈曾为其僚属。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左仆射,谥号“献”。
743年-818年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他是唐代官员、学者。许孟容为人刚正,富有才学。在为官生涯中,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以维护朝廷纲纪和百姓利益为己任。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文章,在当时的文坛和官场都颇具声誉。
739年-799年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为中唐著名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卢纶一生坎坷,虽有才学,但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后经权贵举荐才步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