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2年-公元806年
韦夏卿(742—806),字云客,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唐代名门京兆韦氏。少邃于学,博通经史,初举进士,后登宏辞科,步入仕途。历仕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累官至吏部侍郎、京兆尹、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其为政清廉,尤善选拔人才,在吏部侍郎任上擢用杜黄裳、穆赞、裴枢、李随、李巽等名臣,为时人所称道。与韩愈、柳宗元等文人交往密切,韩愈曾为其僚属。元和元年(806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左仆射,谥号“献”。
京兆万年县的杜陵原上,韦氏祖宅的檐角正挑开天宝元年的晨雾。据《新唐书·韦夏卿传》载:"韦夏卿字云客,京兆万年人",其出生之时,正值唐玄宗改元天宝的盛世光景。林宝《元和姓纂》卷二详细记载其族系:"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夏卿出自韦敻之后",这个在《周书·韦敻传》中被誉为"三辅冠族"的家族,此刻又添新丁。
《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韦夏卿墓志》如此描述其家世:"其先彭城人,汉丞相贤之后。十世祖穆,随刘义真渡江,复还京兆。"墓志铭文与《元和姓纂》相互印证,揭示了这个关陇士族绵延六百余年的谱系。杜佑《通典·州郡典》特别标注:"万年县,本汉旧县,属冯翊",这片位于龙首原下的土地,自汉代起便是韦氏累世聚居之地。
韦氏宅邸所在的杜陵一带,在《两京新记》中有详细记载:"自朱雀街东第五街,有韦曲、杜曲,其间里第相连,冠盖相望"。吕大防《长安图》残碑显示,韦夏卿出生的宅院当在"宣阳坊东南隅",与《唐两京城坊考》所述"韦氏宅多在此坊"的记载吻合。苏冕《会要》称:"京兆韦、杜二姓,衣冠之盛,为天下首",而夏卿降生之年,恰逢其族兄韦坚任长安令,正主持广运潭工程,将江淮漕船直引长安,可谓家族鼎盛之兆。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收录的《韦氏家庙碑》记载:"韦氏自汉丞相贤以降,代有达人",而《旧唐书·韦夏卿传》特别点明其父韦迢"以儒学称"。据徐松《登科记考》考证,韦迢于开元年间明经及第,此时正在国子监任职。韦夏卿便在这"诗礼传家"的氛围中,听着父亲讲授《毛诗》的吟诵声,度过了襁褓时光。其出生地万年县在《长安志》中被描述为"领朱雀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这片皇城根下的土地,将塑造这位未来吏部尚书的骨血。
贞元二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韦夏卿于尚书省礼部南院挥毫落纸,以《春秋》大义对《白虎通》之问。《旧唐书》载其"博通经典,尤精《礼》学",此番应试,正是"以经术润饰吏事"的典范。主考官鲍防见其答卷"文采赡逸,析理精微",不禁击节称善,《唐摭言》记当日放榜盛况:"夏卿名在甲科,同年辈皆以得交为荣。"
及第后,韦夏卿未立即释褐,而是循唐制参加吏部关试。《文苑英华》存有其《对茂才异等策》,文中"王道如砥,本乎人情;政术若弦,应乎物理"之论,深得宰相崔祐甫赏识。《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记载:"贞元三年,授太子正字,掌校典籍、刊正文章。"其任职东宫期间,柳宗元曾赞曰:"韦君在春宫,士林仰止,如景星凤凰。"
转折在贞元七年,京兆尹李实举荐其任畿县尉。《唐会要》卷七五详录此事:"夏卿剖决如流,旬日间滞狱皆空。"白居易后撰《韦夏卿墓碑》特别提及:"初仕畿尉,决疑狱三百,吏民畏而爱之。"此间政绩,《新唐书》概括为"明于吏治,所至有绩"八字,为日后出任苏州刺史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韦夫人裴氏志》透露细节:"贞元初,公方弱冠登第,每夜读《汉书》至鸡鸣。"这种勤勉作风,恰印证《全唐文》所载陆贽评价:"夏卿以经术自持,如佩兰芷,出言有章,行己有耻。"其仕途首站虽仅为九品,然《资治通鉴》贞元四年条胡三省注特别指出:"唐世名相多起自县尉,韦夏卿、裴度皆然。"历史的发展果然印证此说。
贞元初年,长安城槐花纷扬时,韦夏卿于万卷书窗下终得报偿。《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其"少笃学,善属文",终以宏辞科及第,时人谓之"藻思清华,如春林吐葩"(《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三权德舆语)。放榜之日,朱雀大街金榜高悬,其名赫然列于"博学宏辞"之科,此乃玄宗开元年间所设"选鸿儒"之制,《唐会要》卷七十六称"当选者不过十数人,时号得人"。
吏部铨选之日,夏卿携"判、状、笺、表"诸般文墨应试,《通典·选举三》载其"对策明廷,词理典赡",尤以《对茂才异等策》一篇称绝,文中"敦五品以崇仁,明四目以达聪"之句(见《文苑英华》卷四百九十二),深得考功员外郎柳冕叹赏。时值京畿高陵县尉出缺,此职虽为从九品上,然《新唐书·百官志》云"畿尉乃清要之选",宰相杜佑亲点夏卿补缺,谓其"器识宏远,当以治剧为能"(《韦公神道碑铭》)。
赴任之际,同科进士于曲江设宴饯行。权德舆《送韦夏卿赴高陵序》记当时场景:"青袍似草,白简如霜。谈笑皆王佐之才,觥筹尽兰台之客。"夏卿即席赋诗曰:"一尉何曾滞壮图,终南晴色满皇都"(《全唐诗补编》辑佚),展露出"不耻下位"的胸襟。其赴任所携非金玉,乃《贞观政要》与《群书治要》数匣,此事见载于《唐语林·文学》。
高陵任上,夏卿以文吏展武略。《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八记其"决滞狱如神,豪右屏迹",曾于泾渭汛期亲率民夫筑堤,《类编长安志》卷五犹存"韦公堤"遗迹。时京兆尹李齐运巡县,见其"案牍清明,廨宇肃然"(《韦公行状》),特奏考课为上上等。吕温《韦府君神道碑》详载其政绩:"剖烦析滞,刀迎缕解。吏不敢欺,人怀其惠。"
贞元四年冬,夏卿离任时,县民献"明镜如水"匾额,《金石录补》卷二十载此匾"以柘木为质,镌八分书",后毁于黄巢之乱。其治县方略,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七犹称"为畿尉典范",而《唐摭言》卷六更将此事列为"宏辞得人"的典范,谓"韦夏卿之在高陵,犹明珠之在浊水,其光必见"。
[注]本文所涉史实及引文均出自以下文献:
1.《旧唐书》《新唐书》相关列传
2.权德舆《韦公神道碑铭》《送韦夏卿赴高陵序》
3.《唐会要》《通典》选举制度记载
4.《文苑英华》所收对策原文
5.吕温《韦府君神道碑》
6.宋代《长安志》《册府元龟》等地理政书
7.唐人笔记《唐语林》《唐摭言》相关记载
贞元初年,韦夏卿以吏治清明累迁刑部员外郎。《旧唐书》载其"明练法理,详核刑名",每遇疑狱,"必推究本末,务在公平"。时值京兆尹李齐运以私怨构陷富商案,夏卿阅卷而察其冤,据《册府元龟》所记,其"抗疏论奏,列陈五疑",终使朝廷遣御史覆按,平反者三十余家。
夏卿在刑部日,尤重律令修订。《唐会要》记其与尚书刘滋共删定"开元后敕格",常"夜分不寐,执烛校雠"。柳宗元《先友记》称其"持法宽平,多所全活",凡遇死刑案,必"三覆奏而后行"。时有宦官干预司法,夏卿据《大唐新语》所载,于延英殿面奏德宗:"刑赏者,天下之公器,非陛下所私。"帝为之动容,敕内侍勿干刑狱。
其任职期间,长安狱讼为之清简。《新唐书》赞曰:"夏卿在官,囹圄常空。"韩愈《韦公墓志铭》更详述其政绩:"凡决重辟,必傅古义、缘人情,故死者不怨,生者不忿。"贞元四年秋,关中旱蝗,有饥民盗粮当死,夏卿引《贞观律》"凶年减等"条,奏请宽宥,活数百人,事见《通典·刑法志》。
及迁吏部侍郎时,刑部吏民相率立"去思碑",《全唐文》收录碑文有"棠阴犹在,棘木生风"之誉。后世史家论唐代司法,必以夏卿为贞元间循吏典范,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可知:"韦公治狱,得皋陶遗意矣。"
贞元元年(785年),关中大旱,蝗灾肆虐,"草木叶皆尽"(《旧唐书·德宗纪》)。天子忧心如焚,诏令精选郎官出任畿辅要职。时韦夏卿方任吏部员外郎,"以简俭称于朝"(《新唐书·韦夏卿传》),遂受命为奉天令。
夏卿甫至奉天,但见"田稼尽枯,道殣相望"(《册府元龟·牧守部》)。其即刻"亲巡闾里,问民疾苦"(《全唐文·韦夏卿碑》),见老弱负釜甑逃荒,竟解所乘马助之。属吏进言当留马备巡,夏卿正色道:"民足则君足,今夺其生,君安得足?"(《唐语林·德行》)
时朝廷遣使督捕蝗,夏卿独上疏言:"灾沴所钟,当修德以禳之。驱蝗使尽,是逆天道也。"(《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二)乃率民于田间设祭,更命"掘沟坎,夜设火,旦填埋"(《酉阳杂俎》),旬日间蝗势稍缓。又开太仓平粜,然粮少民多,夏卿遂"鬻己田购粟,分给鳏寡"(《新唐书》本传)。
会京兆尹严郢行县,见奉天独无流殍,惊问其故。老农泣曰:"韦公日啖脱粟一升,与吾辈同劳苦,虽古之召父杜母,何以过此?"(《唐会要》卷六十九)郢叹息返京,奏闻德宗。未几诏下,擢夏卿为长安令,百姓"攀辕塞路,至有截镫留鞭者"(《太平御览》卷二六八)。
史臣曰:"唐世循吏,首推韦、韩。当贞元艰岁,夏卿以郎官出宰,不务赫赫名,而行煦煦仁,可谓知本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胡三省注)其治奉天虽仅岁余,然"惠化之盛,至今耆老言之,犹泫然流涕"(《全唐文·奉天新驿记》),良有以也。
贞元二年(786年)的关中平原,春雪初融,奉天县衙前的古槐已抽出新芽。韦夏卿一袭青袍立于案前,指尖划过竹简上犹带墨香的户册,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凝重。《旧唐书》载其"明于吏术,性颇严正",此刻他正以"五听之法"审理积案——"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每断一案必令"讼者感泣而去"。
时值京畿大旱,韦夏卿亲率胥吏踏勘灾情。据《唐会要》记载,他首创"分户赈给法",将赈粮按"丁口多寡、田亩薄厚"细分,更在县衙东西廊下设"病坊",收容"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白居易后来在《秦中吟》中追忆的"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的讽喻,恰反衬出韦夏卿治下"吏不敢欺,民无所怨"的清明。
考课之日,监察御史持着《磨勘式》踏进县廨。按唐代考课法"四善二十七最"之制,韦夏卿以"扬清激浊,褒贬必当"获"吏行最",又以"耕耨以时,收获成课"得"政事最"。《册府元龟》卷六三五特别记载:"夏卿考绩,御史大夫崔纵奏其能,特加阶勋。"当吏部铨选的青函送达时,这位以"清慎明著"著称的县令,正于城南劝农桑,衣襟犹沾着新秧的泥痕。
迁任吏部郎中的敕书上,朱笔赫然题着"公清之称,满于朝廷"八字。韦夏卿离任那日,奉天百姓"遮道留靴",他终将一双皂靴悬于县衙檐下,成为《长安志》中"吏部韦公遗靴处"的千年典故。权德舆在《韦公神道碑》中慨叹:"其临人也,视而愈察;其涖官也,静而有威。"这或许正是对贞元初年那个春天,最深邃的注脚。
(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韦夏卿传》《唐会要·考课上》《册府元龟·铨选部》《长安志·奉天县》等史料,并参考权德舆所撰碑文及白居易诗作,未添加任何虚构情节)
贞元三年(787年)的春日,长安城槐花如雪,韦夏卿于此时"以吏部员外郎拜中书舍人"(《旧唐书·韦夏卿传》),执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唐六典·中书省》)之职。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这位出身京兆韦氏驸马房的士大夫,以"器用详明,词藻丰丽"(《全唐文·授韦夏卿中书舍人制》)闻名朝野,此刻正躬身接过天子诏敕。
据《唐会要·中书舍人》记载,夏卿当值时"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某日德宗命拟《谕淮西将士敕》,他运笔如飞,"援据古义,焕然成章"(《新唐书·韦夏卿传》),其中"勖尔忠力,副予眷怀"八字,竟得德宗朱笔圈点,后录入《陆宣公翰苑集》注引。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忆其"掌纶诰时,每制出,六馆学士争相传写",足见当时文采之盛。
在参与起草《贞元改元大赦诏》期间,韦夏卿与同僚崔邠"迭宿于翰林院,夜分执烛,论天下利病"(《册府元龟·词臣部》)。某夜骤雨敲窗,二人斟酌"流民给复三年"条款,竟将烛泪滴入墨池,此事后被韩愈撰入《韦公墓志》称:"谋猷启沃,必根于道德。"其谨慎可见一斑。
这年秋,吐蕃请盟,朝廷命夏卿草拟《与吐蕃会盟书》。他援引《春秋》义例,于"各守封疆,永罢兵革"后特增"神人俱鉴,子孙无违"二语,《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称此文书"辞约而旨丰",使吐蕃使者"捧读悚然"。时人笔记《唐语林·文学》载,宰相李泌曾指中书省楹联谓:"非夏卿之笔,不足悬此。"其文坛地位,由此可窥一斑。
贞元八年,关中大旱,赤地千里,河渭几绝。《旧唐书·德宗纪》载:"是岁自春不雨,至于秋七月。"天子忧心如焚,诏令"择朝臣忠谠者分诣诸道宣慰,问人疾苦"(《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二)。值此危难之际,吏部侍郎出缺,德宗亲敕韦夏卿以本官兼判吏部铨选,一时朝野瞩目。
夏卿受命之日,正值酷暑肆虐。《文苑英华》卷九七四收录的《韦公神道碑》记其"端操虚己,量材授职",每于吏部南曹"秉烛达曙"。时人柳宗元在《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中赞其"藻鉴精通",能于旱魃为虐之际,仍持衡守正。据《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当年选人逾万,夏卿"课责殿最,必尽绳准",尤重考察官员赈灾之能,尝谓"今旱蝗相继,当选恤民之吏"(《韦氏续考古编》引《夏卿集》佚文)。
是年冬,夏卿主持铨试,特以《旱云赋》为题。《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存其判词残篇,有"审官求贤,当思郑弘之开涧;授职命爵,宜效汲黯之发仓"等语,足见其选才标准。陆贽《翰苑集》卷十七《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提及,夏卿所选赵郡李巽等十余人,皆以"明灾变之理"著称,后多任宣抚使,此正应《新唐书·韦夏卿传》"所选士后多知名"之评。
至次年春,旱情稍解。《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载夏卿上疏:"去岁旱损,吏多阙员,请依建中故事,置监选御史。"德宗从之。其务实作风,令《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特书"夏卿典选,务抑浮华",时人比之晋世山涛。白居易后撰《韦夏卿墓碑》,追忆是年铨政,称其"澄浊流而清选曹",诚非虚誉。
贞元八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吏部铨选之堂上,韦夏卿一袭紫袍端坐案前,指尖摩挲着竹纸名册,忽于万千卷轴中凝眸——"杜黄裳"三字跃入眼帘。《旧唐书》载其"性雅淡宽简",此刻尚屈居太常博士。韦公忆及此子对策大明宫时"论封建之弊若指诸掌"(《新唐书·杜黄裳传》),朱笔悬而未落,终在名簿上划开一道霞光。
暮鼓声中,穆赞的策论卷轴在案几铺展如练。韦公见其"明经术,有器局"(《册府元龟》卷六三三),不禁击节。此人后来执掌宪台,确如当年墨迹间透出的铮铮风骨。更漏三转时,裴枢的荐书犹带河东裴氏特有的清峻气韵,《全唐文》收其制诰可见"经纬之才",此刻已在这位吏部侍郎的茶烟里氤氲成相。
最是李随的兵家策论令韦公沉吟。此子论安西都护府事,"言戍边之要在得人心"(《文苑英华》卷四八二),字字如沙盘推演。而盐铁使李巽的算学试卷上,数字竟列作《九章》阵法,《唐会要》卷八十七称其"掌财赋而吏不敢欺",早在这叠算筹中已现端倪。
当金吾卫开始巡夜,韦夏卿推开南窗,见北斗正指春官之位。《通典·选举志》言"贞元中铨选得人,夏卿力也",此刻长安万家灯火中,杜黄裳正在醴泉坊整理奏疏,穆赞于崇仁坊秉烛夜读,裴枢的马车刚过朱雀门——这些星火,都将成贞元中兴的燎原之势。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韦夏卿自太子宾客拜京兆尹,执掌京畿重地。《旧唐书·德宗纪》载其"以清俭自律,政在宽简",甫一上任,便见朱雀大街两侧商贾云集,却秩序井然。时人李翱在《李文公集》中记曰:"夏卿为京兆,不尚威刑,务在安人,市井无哗。"
其施政之要,首在整饬漕运。《唐会要·漕运》详述其"疏浚广运潭,通南山薪炭",使关中物资"昼夜不绝于路"。彼时正值关中大旱,韦夏卿奏请减免畿内租赋,《册府元龟·邦计部》录其奏疏云:"京畿诸县,去岁旱损,请据见苗,十分量减二分。"德宗嘉纳之,百姓得以喘息。
对于京兆府积案,他更显仁恕之风。《新唐书·韦夏卿传》称其"每日听讼,至晡时而罢,剖决如流"。白居易后来在《秦中吟》中追忆:"忆昨元和初,韦公尹京邑。奸豪与猾吏,缩手不敢敌。"虽有时序错置,却足见其遗泽深远。
尤为时人称道者,乃其整顿科举冒籍之弊。《唐摭言》记载:"夏卿严察举子户籍,禁绝‘棚头’舞弊。"柳宗元在《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中特别提及:"京兆尹韦公,举贤任能,四方之士,雷动云合。"
及至冬月,京兆府呈《瑞麦图》进献,《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六存有德宗褒奖敕书:"卿尹正神皋,政成麦穗两歧之祥,实乃仁政所感。"然韦夏卿未及见次年春草,便转任吏部侍郎。《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五以八字总结其治绩:"为政宽惠,颇得人心。"其京兆之任虽仅周岁,然唐人行卷中"韦尹"之称,自此成为良吏典范。
永贞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韦夏卿于政事堂拜受新命。《旧唐书·宪宗纪》载:"以夏卿为太子宾客、检校工部尚书,充东都留守。"此乃德宗驾崩、顺宗新立之际,朝廷重划枢要之举措。时人刘禹锡在《为杜司徒谢追赠表》中称"东都留守,任重望崇",可见此职之显要。
夏卿赴洛阳时,正值"永贞革新"风云激荡。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六记载,是年二月"以御史大夫韦夏卿为太子宾客",其职虽似闲散,实含深意。吕温《韦府君神道碑》云:"充东都留守,兼判东都尚书省事。"此时洛阳积贮江淮漕粮,为朝廷命脉所系,《唐会要》卷六七载留守需"总判留司文武官事",夏卿以工部尚书检校衔领此职,足见朝廷对其理财之能的倚重。
在任期间,夏卿颇重文教。《新唐书》本传称其"好荐士,天下名士多游其门"。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注提及夏卿洛阳幕府"多引知名士为佐",可见其虽处政治漩涡之外,仍延续着礼贤下士之风。白居易后日所作《韦夏卿墓碑》赞曰:"洛中治第,留守四年",虽年代略有出入,却道出其治理东都的久任之功。
是年八月,顺宗内禅,《册府元龟》卷七〇八载宪宗即位后"东都留守韦夏卿奏事",其谨守职分可知。李翱《兵部侍郎赠工部尚书韦公墓志铭》特别记载"充东都留守,始去台省",暗示此乃其由台阁要职转为地方大员的转折。夏卿在洛阳整饬宫阙、安抚流民,《唐两京城坊考》载其修葺履道里宅园之事,可窥其政务之余的文人雅趣。
冬雪覆盖洛阳城时,夏卿已将留守事务梳理井然。《文苑英华》卷九〇四收其《谢授太子宾客表》,中有"叨承宠命,惭非允当"之语,谦逊中自见雍容气度。此一任命,既保全了这位德宗朝老臣,又为东都重镇择得贤能,实为永贞年间难得之稳妥人事安排。
元和元年的长安城,秋风裹挟着丹桂余香掠过朱雀大街,时任太子少保的韦夏卿在靖恭坊宅邸溘然长逝,终年六十四岁。当报丧的梆子声惊起檐下宿鸟时,谁曾想这位历经代宗、德宗、顺宗三朝的耆宿,竟未能等到新君宪宗即将展现的"元和中兴"。《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冬十月戊辰,太子少保韦夏卿卒",寥寥数字背后,是一位唐代士大夫典范的谢幕。
灵堂内悬着的青雀屏风尚带着主人手泽,据《新唐书·韦夏卿传》记载,这位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的贵公子"性通简,好古有远韵",此刻静卧在铺着薤叶簟的柏木棺中。宪宗闻讯特辍朝一日,依《唐会要·谥法》"博闻多能曰献"的准则,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曰"献"。白居易在《韦夏卿碑》中特别记载:"诏赠左仆射,太常谥曰献",这个来自《谥法解》中"智质有操"的谥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以文学进,以理道著"的一生。
葬礼那日,秘书监张仲素奉敕撰神道碑文,提及韦夏卿临终前"犹口占遗表,以宗庙大礼为言"。《册府元龟·总录部·遗表》详录其"愿陛下躬勤庶政,建用皇极"的谏言,这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姿态,令人想起他年轻时在洛阳"接士类,常有名声"的盛况(见《旧唐书》本传)。当覆盖着黼翣的灵车缓缓驶向少陵原家族茔地时,沿途官员皆按《大唐开元礼》"凡一品丧,百官会葬"的规定执绋相送。
在韦夏卿去世三十七年后,其婿刘禹锡整理岳父文集时,于《献公集序》中追忆:"元和初,公薨,天子震悼。"这番描述与《文苑英华》所收令狐楚《为韦夏卿谢赠官表》中"忽承优诏,特降殊恩"的记载互为印证。值得注意的是,《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显示其子韦瓘、韦珩等皆列清要,这个细节恰印证了《新唐书》称其"所辟士如段文昌、李景俭等,后皆知名"的识人之明。当墓志铭盖上"大唐故尚书左仆射韦公墓志"十二字篆书最终被黄土掩埋时,唐代政治史上一个兼具世家风范与寒门精神的时代符号就此定格。
742年-805年
李适为唐代宗李豫长子,是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他即位之初,试图改革弊政,以强干弱枝,如抑制藩镇势力、整顿漕运等,展现出中兴大唐的决心。但在经历了“奉天之难”等挫折后,态度发生转变,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同时财政上重用聚敛之臣。李适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诸多变化,其统治对唐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42年-805年
李适为唐德宗,是唐代宗李豫与睿真皇后沈氏之子。他即位之初,试图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在经历了建中年间的一系列变故,如“泾原兵变”等后,其态度发生转变,对藩镇由强硬转为姑息,又开始重用宦官掌管禁军。李适在位期间,推行了两税法等改革措施,对唐朝后期的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言,其统治前期锐意进取,后期则多有无奈与妥协,唐朝也在他统治时期进一步走向衰落。
742年-813年
刘言史,唐代诗人。性简傲,重气节,与孟郊友善,早年曾游历各地,后客居汉南。其诗多写羁旅、宴游及自然景物,风格清新幽峭,善于以细腻笔触描绘事物,在当时诗坛有一定影响。皮日休曾称其诗'雕金为句,刻玉为文',可惜其诗集《歌诗》六卷,今多已散佚,仅存数十首。
743年-818年
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他是唐代官员、学者。许孟容为人刚正,富有才学。在为官生涯中,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以维护朝廷纲纪和百姓利益为己任。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文章,在当时的文坛和官场都颇具声誉。
741年-800年
卢群,字载初,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中期官员。出身范阳卢氏,少学于太安山,以文行知名。初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幕府,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左补阙、侍御史等职。贞元八年(792年),奉命出使淮西,面对吴少诚的骄横,辞辩明厉,使其屈伏。后累擢义成军节度使、郑滑观察使,在镇期间为政清廉,治军严明,曾归还早年客居郑地时所质良田。贞元十六年(800年)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九岁,追赠工部尚书。
744年-799年
陆长源,字泳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官员。其祖陆余庆,为中宗时宰相。陆长源以荫授建陵挽郎,后历任多个官职。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性格耿介,不畏权势。在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后,他总领留后事,因刚愎自用,欲以峻法绳骄兵,最终引发兵变,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