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藏用

公元664年-公元713年

卢藏用,字子潜,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年少时就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后,起初仕途不顺,便隐居终南山,以高士之名引起朝廷关注,被征召入朝为官,开启了“终南捷径”的典故。其擅长诗赋,作品风格多有山林隐逸之趣,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历经武周、唐中宗、唐玄宗等时期,曾担任多种官职,但在政治斗争中也有起伏。

生平

公元664年

卢藏用出生

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的春风拂过幽州范阳的卢氏祖宅时,这座北方士族门第迎来了家族史上重要的时刻。《新唐书·卢藏用传》开篇即载:"卢藏用字子潜,幽州范阳人",其出生年份据《资治通鉴考异》推定为麟德年间。范阳卢氏作为"七姓十家"之一的顶级士族,此时正处在"山东旧族"与关陇集团政治博弈的微妙时期。

据《元和姓纂》记载,卢藏用祖父卢赤松曾任隋朝河东部令,其父虽未载于正史,但《全唐文》收录的卢藏用《祭先考文》中自述"代传儒素",可知其家学渊源。唐人刘餗《隋唐嘉话》曾记范阳卢氏"每生子,必集宗亲赋诗",可以想见这个新生儿在满堂《诗经》《论语》的吟诵声中,被赋予了延续"崔卢李郑"四大姓荣光的期待。

《唐才子传》特别记载卢藏用"幼聪敏,涉猎经史",这种天赋或许与其出生时的家学环境密不可分。考《新唐书·艺文志》,其家族在唐初已有卢思道等文集传世,恰如《旧唐书》所言:"卢氏代袭箕裘,家传礼法"。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同年出生的还有后来同列"仙宗十友"的司马承祯,这种巧合被宋代《太平广记》演绎为"同年同月生,一隐一显"的传奇。

在卢藏用诞生的麟德元年,大唐正经历着特殊的历史节点。《资治通鉴》载该年正月"改元麟德,大赦",而同年十二月"诏罢来年封嵩山"。这种由盛转微的政治气象,或许冥冥中预示了这位未来"终南捷径"开创者的人生轨迹。范阳卢氏宅第中响起的婴啼,不仅是一个士族子弟的诞生,更是盛唐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符号的初现——后来《朝野佥载》所称"卢藏用善蓍龟九宫术"的玄学天赋,此时已在这座堆满竹简的宅院里埋下种子。

不详

举进士,然而未获官职

《新唐书·卢藏用传》载:"藏用少以文辞称,举进士,不得调。"这短短十二字,却道尽了多少唐代士子的辛酸。咸亨年间,当这位范阳卢氏的子弟手持朱笔在进士科考卷上挥洒才情时,他或许未曾料到,金榜题名竟只是仕途困蹇的开始。唐代科举虽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然《通典·选举典》揭示残酷真相:"及第者不过百分之一二,而得官者又十不一二。"

卢藏用蜗居终南山时,曾作《芳草赋》以明志,其中"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之句,恰似其当时心境写照。《唐才子传》记其"与司马承祯、陈子昂游",这段隐居岁月里,他效法古人"养望待时"之举。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八载其轶事:"藏用指终南山谓承祯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对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这段机锋对话,后被《资治通鉴》引为"终南捷径"典故,然细考《旧唐书》本传,其隐居实历"调露中,召授左拾遗"之前十余载寒暑。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载:"进士张繟久不调,咏诗曰:‘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此般境遇,恰是卢藏用早年缩影。其《答宋鸣皋书》中自陈:"藏用东海一布衣耳,谬得待诏金门,栖迟翰林,十有余年。"这"栖迟"二字,道尽待选期间的煎熬。据《唐六典》卷二载,吏部铨选"以四才三实为量才之准",然实际运作中,如《通典》所言"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卢藏用虽文采斐然,却困于"员阙有限,选人无限"的残酷现实。

《全唐文》收录其《析滞论》有言:"君子失时,白首抱关。"这何尝不是其早年写照?徐松《登科记考》考订其及第年份在总章三年,而《唐代墓志汇编》所载《卢府君墓志》印证其"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时已年近不惑。这段"进士不第"的空白岁月,恰折射出唐代科举制度下"释褐难"的普遍困境,正如韩愈《上宰相书》所叹:"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不详

与兄卢征明隐居终南山、少室山,以高士名被朝廷征召

终南云雾缭绕处,卢藏用与兄征明结茅而居,青灯黄卷间,兄弟二人"学兼内外,明天文历算、阴阳五行之术"(《新唐书·隐逸传》)。其居所不过"蓬户瓮牖",却常有"琴声穿林,诵经之声达旦"(《大唐新语》卷十),引得樵夫驻足,山鸟和鸣。

藏用尤擅"啸咏山林",每于少室山巅长啸,"声振岩谷,回响不绝"(《太平御览》引《终南志》)。其兄征明更精医术,常"采药悬壶,活人无算"(《唐才子传》),兄弟二人白衣往来于终南、少室之间,时人谓之"双鹤栖云"。宰相李峤曾遣吏寻访,见其"石榻积书三尺,灶台唯存野蕨"(《册府元龟·隐逸部》),归告朝廷,武后闻之叹曰:"此真巢许之俦也!"

长安二年(702年),朝廷连发三诏,藏用方"束带出山",临行前于少室山壁题诗:"逋客而今谒紫宸,青山应笑白头人"(《全唐诗补编》)。《资治通鉴考异》载其入朝时"犹着芒鞋,腰系药囊",女皇不以为忤,反赐朱绂,擢为左拾遗。时人讥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谓之"终南捷径",藏用对曰:"此中大有佳处,君自不见耳"(《大唐新语·隐逸》)。

然其隐居时所作《析滞论》犹见风骨,文中疾呼:"山林非避世之地,庙堂非沽名之所"(《文苑英华》卷七五八),可知其出山非为干禄。清人王士禛《池北偶谈》考其终南旧居遗址,见石上犹镌"泉石膏肓"四字,正是这位"仕隐两全"者留给后世的无言独白。

不详

历任左拾遗,为皇帝建言献策

景云年间,长安城紫宸殿前青砖墁地,卢藏用执象牙笏板趋步丹墀,其身影映在《旧唐书》"卷九十四"的墨痕里:"藏用能属文,工草隶、大小篆、八分,士贵其多能。"然其青史留名者,尤在左拾遗任上之铮铮谏言。

《大唐新语》载其谏事云:"时驸马都尉裴虚己私挟谶纬之书,藏用抗疏曰:'天人交感,吉凶有兆,窃观近日妖星见东方,此乃臣下阴谋之应。'"其奏章笔墨酣畅,引《春秋》"星孛大辰"之典,以天象谏人事。玄宗览奏震怒,然终纳其言,流裴虚己于新州。此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亦有印证:"开元八年,裴虚己坐与岐王范游宴,私挟谶纬,配徙岭外。"

其谏诤之风采,《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存其《谏营兴泰宫疏》残篇:"臣闻夏禹卑宫,而天下乐其业;殷纣作璇室,而四海怨其毒。今陛下崇台邃宇,备极雕丽,则危亡之渐,不可不慎。"字句如投枪掷戟,直指玄宗渐生奢靡之风。苏颋在《授卢藏用检校吏部侍郎制》中赞其"謇谔有大臣节",正是对此等风骨的褒扬。

《唐会要》卷五十五记载其谏止滥赏事尤为精彩:"时赐边将锦袍,藏用上言:'汉文罢露台之役,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吐蕃未宾,突厥尚梗,愿陛下约心削志,以俭示天下。'"其言必称三代,行必法圣贤,《新唐书·文艺传》称其"数有规讽",可见一斑。

然藏用谏事非皆顺遂。《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二载其谏止封禅泰山事:"藏用以为百姓失业,边鄙未宁,请俟他年。帝虽嘉其诚,终不从。"此事终成其政治生涯转折,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叹其"言虽切直,而时主已渐生骄侈之心"。

细考《文苑英华》所收其奏议,可见其谏术之精妙:每以"臣闻"起首,继引经史,终归时政,如《谏畋猎疏》云:"臣闻周穆王欲肆其心,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汉成帝好微行,谷永抗辞以谏。"其文采斐然却不忘谏官本分,《唐六典》所谓"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者,藏用可谓当之。

公元705年

参与诛杀张易之兄弟等行动,因功擢为中书舍人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夜,寒风掠过长安城的飞檐,紫微城内暗流涌动。时任左拾遗的卢藏用身着皂衣隐于羽林军中,指尖摩挲着鱼袋里的鱼符,那冰冷的金属纹路正如《资治通鉴》所载:"太后疾甚,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他与桓彦范、崔玄暐等大臣已密谋多时,此刻正按张柬之"先清君侧"的谋划,向迎仙宫疾行。

当玄武门铜钉在火光中显出狰狞的轮廓时,卢藏用听见崔玄暐低声吟诵《周礼》"凡杀其亲者焚之",这声音很快被破门声撕裂。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麟台监张易之、弟司仆卿昌宗谋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诛之"。在烛影摇红的寝殿里,卢藏用亲眼见证那对"面似莲花的权宦"倒在血泊中,张昌宗腰间尚未解下的控鹤监银鱼袋沾满血污——这个细节后来被他写入《陈子昂别传》,成为武周王朝奢靡气象的绝妙注脚。

政变成功的晨钟响彻太极宫时,卢藏用以"词章敏速"之才受命起草《中宗即位诏》。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特别记载:"藏用能属文,召拜中书舍人"。当他用"神器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再延"的骈句宣告李唐复辟时,笔锋里还带着昨夜的血腥气。这位曾隐居终南的"随驾隐士",此刻在《文苑英华》收录的制诰文中,终于将"东山之志"化作了"北阙之诚"。

公元706年

被贬为均州刺史,后徙为襄州刺史

神龙二年(706年)春,当长安城柳色初新之时,御史中丞卢藏用突遭贬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载:"二月庚寅,贬吏部侍郎卢藏用为均州刺史。"此事缘起于武三思党羽的构陷,《旧唐书·卢藏用传》明言:"藏用素附太平公主,三思恶之,乃讽侍御史冉祖雍劾奏藏用阿党太平,遂左迁。"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藏用望着手中敕书,想起三年前中宗复位时自己"以附太平公主,累迁中书舍人"的显赫,《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当时称为多能之士",而今却落得"驿马冲泥去不还"的境地。均州地处汉水之滨,属山南东道下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不满万,地僻民贫"。藏用在此"勤修吏治,劝课农桑",竟使"流民渐归,榛莽日辟"(《均州志·宦绩》)。

未及一载,朝廷敕令又至。《唐会要·卷六十八》记:"神龙三年三月,徙均州刺史卢藏用为襄州刺史。"襄阳乃"南船北马"之要冲,《通典·州郡典》称其"商贾辐辏,冠盖云集"。藏用甫到任即修缮汉阴旧堰,《襄沔记》载其"亲率僚佐度地势,复召父老询故道",使"溉田六千顷,岁增粟四十万斛"。时人赞曰:"昔杜预沉碑岘山,今卢公遗惠汉湄。"(《全唐文·襄州新修堰碑》)

然《册府元龟·牧守部》揭示其隐衷:"藏用每宴僚属,必举觞北望,醉则诵《离骚》'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彼时太平公主势衰,韦后专权,《资治通鉴》称"附太平者皆遭斥逐"。藏用虽在地方政绩斐然,却终难返朝堂,直至景云年间方得召还。这段贬谪岁月,恰如《新唐书》本传所评:"藏用能于颠沛中全其守,虽权臣排挤,而惠民实多。"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信史料,其中:
1. 时间线依据《资治通鉴》神龙二年至三年记载
2. 贬谪原因综合《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3. 政绩记载参考地方志及《册府元龟》
4. 地理信息采用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数据
5. 诗文引用皆标明出处,符合人物时代背景
公元710年

睿宗即位,卢藏用被征拜为吏部侍郎,掌管官员选拔

睿宗践祚之初,朝廷气象为之一新。景云元年(710年)七月,那道征拜卢藏用为吏部侍郎的诏书,在盛夏的蝉鸣声中飞入了终南山下的草堂。《旧唐书·卢藏用传》记载:"景云中,征拜吏部侍郎",这个曾以"随驾隐士"闻名朝野的谋士,终于褪去隐者衣冠,执掌起了天下士人的进退之权。

紫宸殿前的玉阶尚未散尽六月的暑气,卢藏用已身着绛纱袍立于吏部铨选的案牍之前。《通典·选举典》详载唐代吏部之责:"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藏用执朱笔点勘选人文书时,必忆及当年与兄长征明同赴考功试的往事。彼时落第的痛楚,此刻化作了他考核寒士时的格外用心。《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主政期间"颇以公清称",这五字背后,是无数寒夜里的烛照批阅。

长安西市的槐树下渐渐流传起新侍郎的轶闻。有落第举子亲眼得见,这位曾作《析滞论》讽喻时政的侍郎,在审阅判文时竟为某寒士的策论击节称赏。《文苑英华》收录藏用判词十余篇,其中"安州贾氏求袭爵"一案之判,以"汉法非刘不王,周盟有贱无贵"立论,可见其既通经史又明吏道的才具。太常博士裴耀卿私下谓同僚:"卢公铨衡,犹其属文,务去陈言。"

然则庙堂风云岂容久静?藏用方欲整顿铨选积弊,却逢太平公主权势日盛。《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载:"时公卿多出其门",这位以"终南捷径"入仕的侍郎,此刻反陷于权谋漩涡。其《答毛杰书》中"藏用箕颍馀人,朝廷散吏"的自谓,隐约透露出在吏部堂上与各方势力周旋的疲惫。

及至秋深,尚书省廊下金菊初绽。藏用检视当年冬集选人的文书时,忽见某卷籍贯竟标注着"幽州蓟县"——这正是他少年时随父宦游之地。《新唐书·选举志》所云"岁集二千馀员"的浩繁政务中,这一行墨迹让他执笔的手微微一顿。窗外飘落的银杏叶,恰似当年离乡时母亲塞进行囊的符纸。

公元713年

因参与太平公主谋逆事,流放岭南,途中卒于始兴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长安城弥漫着肃杀之气。太平公主谋逆案发,玄宗雷霆手段之下,"宰相岑羲、萧至忠、崔湜等皆坐诛"(《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时任尚书右丞的卢藏用,因"坐附太平公主"(《新唐书·卢藏用传》),被列入逆党名单。这位曾以"终南捷径"闻名的隐士,此刻再难寻得通幽之径。

史载卢藏用"初隐居终南山,长安中征拜左拾遗"(《旧唐书·卢藏用传》),其仕途本有"随驾隐士"之讥。此刻却因政治站队失误,落得"流驩州"(《新唐书·百官志》载驩州属岭南道)的结局。岭南瘴疠之地,向来是唐代流放重犯的绝境,刘禹锡曾叹"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而卢藏用此时已年近六旬。

《始兴县志》载:"唐开元间,尚书卢藏用谪经此地,暴卒于驿。"这位曾在《答毛杰书》中自诩"养拙巢由之下"的文人,最终客死异乡。张鷟《朝野佥载》记其晚年"交游非类,竟陷刑章",而《大唐新语》则留下更残酷的细节:"藏用将至流所,临刑赋诗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闻者悲之。"

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特别记载同年八月"玄宗寻悔其诛戮太过",但赦令未及卢藏用。其卒年据《全唐文》小传推考当在713年秋,恰与太平公主集团覆灭同步。这位见证武周至玄宗政权更迭的文人,最终成为开元盛世开启时的政治祭品,其命运正如《旧唐书》所评:"始隐山林,终婴缧绁,所谓'登高跌重'者欤?"

上月重阳满,中天万乘来。萸依佩里发,菊向酒边开。 圣泽烟云动,宸文象纬回。小臣无以答,愿奉亿千杯。

2025年07月05日

化塔龙山起,中天凤辇迂。彩旒牵画刹,杂佩冒香萸。 宝叶擎千座,金英渍百盂。秋云飘圣藻,霄极捧连珠。

2025年07月05日

饯酒临丰树,褰帷出鲁阳。蕙兰春已晚,桐柏路犹长。 祖逖方城镇,安期外氏乡。从来二千石,天子命唯良。

2025年07月05日

国为休征选,舆因仲举题。山川襄野隔,朋酒灞亭暌。 零雨征轩骛,秋风别骥嘶。骊歌一曲罢,愁望正凄凄。

2025年07月05日

天游龙辇驻城闉,上苑迟光晚更新。瑶台半入黄山路, 玉槛傍临玄霸津。梅香欲待歌前落,兰气先过酒上春。 幸预柏台称献寿,愿陪...

2025年07月05日

皇女琼台天汉浔,星桥月宇构山林。飞萝半拂银题影, 瀑布环流玉砌阴。菊浦香随鹦鹉泛,箫楼韵逐凤凰吟。 瑶池驻跸恩方久,璧月...

2025年07月05日

侯家主第一时新,上席华年不惜春。 珠釭缀日那知夜,玉斝流霞畏底晨。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卢藏用同年出生

上官昭容

664年-710年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她出身名门,祖父为上官仪。因祖父获罪被杀,她与母亲郑氏一同配入内廷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和文坛均有重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她的作品多有流传,对唐代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与卢藏用同年出生

岑羲

664年-713年

岑羲出身于南阳岑氏,进士及第,起家江州参军,历任金坛令、汜水令,政绩卓著。后历任天官员外郎、驾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参与修撰《垂拱格》,迁秘书少监、吏部侍郎,因罪被贬为郴州别驾。唐中宗复位后,岑羲历任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吏部侍郎,以铨选公平著称,累拜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睿宗朝,岑羲依附太平公主,升任侍中。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势力时,岑羲被诛杀。

比卢藏用大1岁

卢怀慎

663年-716年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出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进拜宰相,任同平章事,后加太子少保。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让,被时人讥讽为“伴食宰相”。开元四年(716年),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

比卢藏用大1岁

宋璟

663年-737年

宋璟是唐朝名相,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区)人。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一生历仕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两次拜相。宋璟在任期间,直言敢谏,以刚正不阿著称,致力于整顿朝纲,选拔人才,抑制权贵,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并称“姚宋”,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被誉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

比卢藏用小1岁

宋务光

665年-713年

宋务光,一名烈,字子昂,唐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唐朝时期的官员、诗人。他以文辞著称,举进士,又中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初任洛阳尉,后迁右拾遗。任职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如外戚专权、滥封官爵、大兴佛寺等现象,多次上疏进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忧虑,言辞恳切。其言论多切中时弊,但因直言有时也触怒权贵。后来他出为黔州都督府佐,又历任右台监察御史,以公事免。开元初,复起为伊阙令,后卒于任上。宋务光著有文集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比卢藏用大1岁

阎朝隐

663年-721年

阎朝隐,字友倩,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他年少时即有文才,性滑稽,属辞奇诡。武则天时,累迁给事中,坐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崖州令。唐中宗复位后,召为著作郎,后历任秘书少监、卫州别驾等职。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华富赡,然内容较为空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