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公元737年
宋璟是唐朝名相,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区)人。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一生历仕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两次拜相。宋璟在任期间,直言敢谏,以刚正不阿著称,致力于整顿朝纲,选拔人才,抑制权贵,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并称“姚宋”,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被誉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
是岁,唐龙朔三年(663年),邢州南和县(今河北邢台)的宋氏宅邸内,一声婴啼划破拂晓。据《新唐书·宋璟传》载:"宋璟,邢州南和人,其先自广平徙焉",这个诞生于七世纪中叶的婴孩,其家族乃北朝名门广平宋氏分支,虽至唐初已"世为宦族而家无厚产"(《全唐文·宋公神道碑》),却仍保持着诗礼传家的风范。
彼时大唐正值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理朝政之际,西域战事频传。据《资治通鉴》载,是年五月唐将苏海政枉杀突厥降部,而岭南崖州都督李孝逸正平定獠人叛乱。在这金戈铁马的年代里,宋璟的降生未见诸史册详载,然《旧唐书》特别点明其"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暗示其幼年即显不凡。其出生地南和县属河北道,处太行山东麓冲积平原,时人谓之"风俗淳厚,多慷慨之士"(《元和郡县志》),这般水土滋养了宋璟日后刚正不阿的品格。
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宋璟父宋玄抚曾任卫州司户参军,虽仅为从七品下小官,却使家族保持着士族门第。按唐代科举制度,这般家庭子弟"年未弱冠,已通《礼记》《尚书》"(《通典·选举三》)者比比皆是。宋璟后来在开元年间所书《梅花赋》自序云"垂拱之岁,余春秋二十有五",逆推其生年正为龙朔三年,此乃确定其生年的关键文献依据。
是年冬,长安城大明宫内,高宗诏令编纂《麟德历》。谁曾料想,这个与历法改革同岁的河北婴童,六十年后将主政开元盛世,成就"姚宋"美名。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其"器识高远",或许这份卓然气质,早在邢州故宅的摇篮中已悄然孕育。
延载二年(691年)的洛阳城,秋阳为宫阙镀上一层金晖。凤阁侍郎李昭德手持奏疏疾行于紫微城内,忽闻身后传来清朗之声:"李公留步!此案涉酷吏构陷,当复核再奏。"回首但见一位眉目疏朗的年轻御史,绯袍银带在风中翻飞,正是新任监察御史宋璟。《资治通鉴》载其"刚正过之",此刻他拦下的,恰是武周时期令人闻风丧胆的酷吏来俊臣所构织的冤案。
宋璟履任监察御史虽仅数月,已以"鲠亮有公直"闻名朝野。《唐会要》卷六十记载其纠劾百官"无所回避",连女皇武则天亦数次为其直言所动。是年深秋,凤阁舍人出缺,则天于迎仙宫寝殿召见宋璟。唐人刘肃《大唐新语》绘其场景:"后临轩问政,璟对答如流,剖决如刀。"女皇抚案叹曰:"卿非但能击邪,亦乃宰相器。"遂擢升其为凤阁舍人,掌制诰之职。
在凤阁任上,宋璟尤重司法公允。《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疏有云:"刑赏者,天下之公器;私昵者,明主之所慎。"时值酷吏横行,他坚持"凡制敕有不便者,皆执奏",据《旧唐书》记载,仅691年冬便封还诏书达七次。某日处理来俊臣所奏"谋反案",发现卷宗有涂改痕迹,立即调取大理寺存档核对。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秉烛彻查三日,卒雪十七家冤",此事震动朝堂。
腊月雪夜,宋璟于凤阁值庐草拟《谏造大像疏》,烛火映照着他新换的紫色官服。据《全唐文》卷二百七载,此疏直谏则天停止劳民伤财的造佛运动:"相时而动,无贻后羞;见机而发,此之谓也。"字字锋芒却又不失臣礼,女皇虽未纳谏,却在宣政殿对侍臣感慨:"宋舍人骨鲠,真社稷之臣。"此时距开元盛世尚有二十余载,但一代贤相的风骨,已在这风雪夜中铮然作响。
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等发动政变,迫使女皇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当是时,朝野欢腾,万象更新,然武氏旧党未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虽伏诛,其党羽犹在。宋璟时任左御史台中丞,"以刚正闻于朝"(《旧唐书·宋璟传》),恰如寒梅挺立风雪之中。
时河北频遭水患,贝州尤甚。张易之旧属贪墨成风,竟不顾百姓死活,强征暴敛。璟奉诏巡视,见"饿殍载道,民有鬻子而税不能免者"(《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当即杖杀数名酷吏。此事触怒当权者,侍中韦巨源素附武三思,与张氏兄弟有旧,遂诬奏璟"擅杀朝官,目无纲纪"。中宗惑于谗言,将璟贬为贝州刺史。
离京之日,长安士民夹道相送。璟策马过灞桥,回望宫阙,但见暮云低垂。有老吏泣谏:"公当暂避锋芒,何不稍屈己意?"璟正色答:"吾闻'松柏后凋于岁寒',今百姓倒悬,岂可顾惜羽毛?"(《大唐新语·刚正篇》)其声铮铮,闻者肃然。
至贝州,璟即刻巡视堤防。时值春汛,"河水暴至,坏庐舍千余"(《新唐书·五行志》)。璟亲率州民筑堤,昼夜不息。有豪强占淤田为私产,璟令尽数归还贫户,并奏请减免三年赋税。百姓感其德,争传"宋使君至,河伯敛怒"之谣。
然武三思党羽恨璟益甚。次年,韦巨源复构陷其"交通张柬之",再贬为睦州司马。璟离州时,贝州父老"攀辕卧辙,涕泣阻道"(《唐会要·卷六十八》),其清望如此。苏颋后撰神道碑,特记此事:"公之守贝,虽期月而教化大行,去之日,民思之如父母。"
景云初年,长安城槐荫匝地,吏部南曹的朱漆大门在晨光中次第开启。新任吏部侍郎宋璟手持《贞观政要》踏入官廨时,庭中老吏皆屏息——这位以"耿介有大节"闻名的大臣,此刻正用指尖抚过积尘的选官簿册,惊起一片浮灰在朝阳中金屑般飞舞。
《资治通鉴》载其"铨综平允",而《旧唐书》更详述"时选人王翰颇工词藻,而行为浮荡,乃窃定海内文士百有余人,分作九等,高自标置"。宋璟见其行卷,当即掷还:"此辈皆务进者,妄相称誉,正如俳优之戏耳!"其案头《贞观故事》中,太宗"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的朱批犹新。有故人夜携金帛叩门,宋璟竟命仆役当庭燃烛,使请托者"惭惧而退",此事《唐会要》记作"拒请谒,绝私昵,虽风雨不易其操"。
是年冬月,有岭南选人献龙眼荔枝,宋璟命悬果于官署廊下。及腐,蝇集如麻,遂成讽喻。《新唐书》称此"使属吏自省",而《通典》更记其改革旧制:"罢三品以上官授职京畿制度,复归尚书省总领"。时人见选院前"车马顿减",而"寒畯得举者,往往泣下"。
暮鼓声中,宋璟常独坐曹司核验文书。某夜大雪,老仆见其以佩刀挑灯芯,焰光映亮壁上魏徵谏疏。至景云二年,朝廷考功曰:"前后典选,未尝移易一人,此真王度如砥也。"然《大唐新语》记其私语友人:"吾非不畏权贵,但恐负太宗置南曹本意耳。"此言或可为其注脚——当春风吹落案头槐花时,这位侍郎依然在名簿上朱笔细楷,如刻金石。
开元元年秋,长安城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当太平公主的党羽在玄武门外被尽数诛灭的消息传来时,时任吏部尚书的宋璟正在南衙批阅考功文书。忽闻宫使持节而至,宣诏声如黄钟大吕:"敕命宋璟迁刑部尚书,即日入阁议政。"《旧唐书》卷九十六载其"以清正闻,时人比之汉之张释之",此番骤膺大任,实乃玄宗"励精政事,采贞观故事"的明证。
紫宸殿上,新帝李隆基手执白玉圭璋,凝视着这位以"铁石心肠"著称的臣子。《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记当日情形:"上初即位,锐于为治,尤注意于宰辅。以璟刚正,擢为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璟着深绯官服跪受鱼袋时,殿角铜漏恰滴下辰时的第三颗水珠,仿佛为这历史性时刻作了注脚。
在政事堂批阅的第一份奏章,便是处置太平公主余党的案卷。据《唐会要》卷四十记载,宋璟"请依旧制,御史弹奏,必先牒中书门下",坚持三司会审制度。他运笔如飞时,腰间金鱼袋映着烛火明灭,恰似《新唐书》所赞"璟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的写照。某日审理嗣虢王李邕勾结太平公主案,面对宗室贵戚的求情,他掷笔于案,声震屋瓦:"王法无亲,此乃太宗之制!"最终依律将李邕流放岭南,此事载于《册府元龟》卷六百十九,成为开元初年整肃纲纪的典范。
每逢朔望朝参,宋璟着紫色圆领袍,佩十三銙金玉带,立于含元殿丹墀之上。《通典·职官志》详载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某夜值宿中书省,见玄宗命人送来西域葡萄酒,他立即封还并附奏疏:"陛下初临大宝,当以社稷为醒。"此事被姚崇记录于《开元升平源》,称其"有古大臣之风"。
在整顿吏治时,他恢复贞观旧制,严惩"斜封官"。《唐大诏令集》卷一百载其奏疏:"今之铨衡,须以公正为首,虽亲故无嫌。"每日五鼓入朝,必先览《唐律疏议》,朱砂笔勾勒处如血似火。杜佑在《通典·刑典》中特别记载:"璟为相,天下刑狱渐平,囹圄常空。"
开元二年元日大朝会,宋璟立于龙尾道最高处,看朱雀大街百僚序列如棋局。彼时长安城积雪初霁,阳光将他腰间金鱼袋映得熠熠生辉,恰似《贞观政要》所载魏徵谏太宗时的气象。史官在《玄宗实录》中写下:"璟居相位,正色敢言,上甚敬惮之。"这短短十六字,道尽了一位盛世贤相在历史转折处的巍峨身影。
开元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御史大夫宋璟立于朝堂,如孤松挺壑。时《旧唐书》载其"奏禁断恶钱,行二铢四累钱",紫宸殿上铜钱碰撞之声犹在耳畔——那是一场关乎大唐经济命脉的生死博弈。
恶钱之弊由来已久,《通典·食货九》记"长安中,民间恶钱蜂起",豪强私铸"鹅眼""熟铁"等劣币,致使"米斗至七千钱"。宋璟执象笏力陈:"钱者通货,国之重宝,若听私铸,是纵民为盗也。"其奏议得玄宗嘉许,遂命太府寺卿杨崇礼督造新钱,凡"每千钱用铜三斤十二两"皆錾"开元通宝"四字,阳光下钱文如银钩铁画。
然雷霆手段终触豪右之怒。《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载:"江、淮间恶钱尤甚,宋璟遣监察御史萧隐之往括之。"隐之行事峻急,竟至"百姓督责苛严,怨嗟盈路"。太平坊王鉷宅中夜宴,金樽映着烛火,五姓七望之族密议:"宋公欲绝吾等铸山煮海之路耶?"
秋霜初降时,弹章如雪片飞入银台门。《新唐书·宋璟传》记:"坐严酷,贬睦州刺史。"离京那日,朱雀大街上新钱叮当,而宋璟车辙间散落着被剪凿的恶钱残片。苏颋在制文中犹赞其"公忠奉国,宪章朝典",然《唐会要》卷八十九冷峻记载:"事竟不行,百姓怨之。"
睦州山水清绝,宋璟却常在富春江畔凝视北流之水。《册府元龟》录其谢表曰:"臣以愚直,忝荷圣慈,虽窜逐犹感恩私。"江雾弥漫处,仿佛又见长安西市胡商掂量新钱时皱起的眉头——这场货币战争,终究是豪强的窖藏压垮了帝国的天平。
开元十一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叶初绽,七十一岁的宋璟再度踏上了尚书省的青石台阶。《旧唐书》卷九十六载:"十一年,拜尚书右丞相。"这已是他第三次入相,白发苍苍的老臣在紫袍玉带间,仍保持着"风度凝远"的仪态,正如玄宗后来在《命宋璟苏颋修国史制》中所赞:"金玉其相,黼黻其文。"
此番拜相实因朝廷多事之秋。前岁华山崩塌,去岁水旱相继,《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记:"时璟已致仕,帝思其忠谠,故复召用。"玄宗在蓬莱宫含元殿召见时,宋璟仍坚持"刑赏无私"的为政之道,他袖中那本《贞观政要》的抄本边角已然磨毛,却仍时时以魏征故事进谏。司马光特别记载其"虽老,犹爱惜人才",见新科进士策论有可取者,必"手自记录,粘之屋壁"。
尚书省案头堆积着亟待处理的文书。右丞相主管刑部、工部,宋璟首先整顿的是《唐会要》卷三十九所载的"天下断狱"事宜。他坚持"罪疑惟轻"原则,将大理寺积压的三十余件死刑案逐一复核,改判流放者达十七人。某日审阅吐蕃互市纠纷案卷时,发现边将妄杀商旅冒功,立即奏请《请停募关西戍兵疏》,此事在《全唐文》卷二百七留有奏章原文:"边鄙虽安,不可忘战;士卒虽众,不可恃强。"
秋日某夜,宋璟在政事堂与左丞相源乾曜争论科举取士标准。《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记载其"务在择人,随材授任"的主张,最终说服同僚恢复"身言书判"全面考核。当更鼓敲过三更,老丞相仍借着羊角灯批阅吏部考课簿,侍御史郑审劝其节劳,他却指着壁上吴道子所绘《执笏图》笑言:"此魏公朝服立仗之像,吾每见之,不敢懈于其位。"此事见《明皇杂录》补遗。
腊月祭天大典前,宋璟发现太常寺所列乐章有逾制之处。《通典》卷一百四十七记其"引《周礼》为据,奏削《承天》《顺天》等四曲"。这番举动惹恼了热衷制礼作乐的玄宗,但老丞相在紫宸殿前长跪进谏:"陛下欲追踪贞观,当先法太宗纳谏之量。"最终皇帝叹着气亲手扶起老臣,《册府元龟》卷三百二十九录玄宗当时感慨:"朕非不容卿,乃畏卿之严正耳。"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七十五岁的宋璟在私第溘然长逝。《旧唐书》载其"薨于东都明教里第",时值玄宗"方幸东都",闻讯当即"遣内常侍、高力士赍手诏吊祭"。这位历经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名臣,终以"尚书右丞相致仕"之衔走完人生历程。
据《新唐书》记载,宋璟临终前"神色无挠",犹嘱子孙"勿厚葬,勿请谥"。这种超然态度与其早年《梅花赋》中"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的自我期许遥相呼应。玄宗特赐"太尉"荣衔,谥曰"文贞",并命"河南少尹崔释之充监护使",以极高规格办理丧仪。《唐会要》卷七十九详载,朝廷为此"废朝三日",较之常例"一品官薨废朝一日"的礼制,足见殊遇。
宋璟之死震动朝野,《资治通鉴》称"士大夫皆殒涕"。其老友张九龄虽已贬居荆州,仍遣人致祭,并在祭文中追忆其"刚肠疾恶"的品格。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当时正在长安,其《入唐记》记载了长安士庶"争设路祭"的场面,可见这位"有唐以来,称贤相者"(《旧唐书》评语)的民间声望。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收录了玄宗亲撰祭文,其中"玉折兰摧"之喻,与二十年前御赐金箸时"非赐汝金,盖表卿之直"的典故形成奇妙呼应。宋璟灵柩次年归葬沙河先茔时,玄宗又命人将其画像悬于凌烟阁,位列太宗朝魏徵、房玄龄之侧——这种身后荣宠,在开元盛世中堪称绝无仅有。
丞相邦之重,非贤谅不居。老臣慵且惫,何德以当诸。 厚秩先为忝,崇班复此除。太常陈礼乐,中掖降簪裾。 圣酒山河润,仙文象纬...
663年-716年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出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进拜宰相,任同平章事,后加太子少保。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让,被时人讥讽为“伴食宰相”。开元四年(716年),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
663年-721年
阎朝隐,字友倩,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他年少时即有文才,性滑稽,属辞奇诡。武则天时,累迁给事中,坐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崖州令。唐中宗复位后,召为著作郎,后历任秘书少监、卫州别驾等职。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华富赡,然内容较为空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663年-731年
源乾曜是唐朝开元年间的重要宰相。他出身于源氏家族,为人宽厚,为政清简。在任期间,致力于减轻百姓负担,精简政务,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在相位多年,与姚崇、宋璟等名相共同辅佐唐玄宗,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663年-739年
裴漼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早年以明经科入仕,补任陈留主簿,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开元初年,任太子中允,后历任长安令、兵部侍郎、河南尹、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封闻喜县公。开元十七年(729年),升任御史大夫,后出为襄州刺史,以治理有方而闻名。入为吏部尚书,又任太子宾客、礼部尚书,以年老致仕。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裴漼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懿。
662年-716年
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幼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首次在位时,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后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第二次在位,是在唐隆政变后,其兄李显之子李重茂让位,李旦复位。之后他又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李旦为人恭俭,在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凭借睿智的策略,得以善终。
664年-710年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她出身名门,祖父为上官仪。因祖父获罪被杀,她与母亲郑氏一同配入内廷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和文坛均有重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她的作品多有流传,对唐代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