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务光

公元665年-公元713年

宋务光,一名烈,字子昂,唐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唐朝时期的官员、诗人。他以文辞著称,举进士,又中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初任洛阳尉,后迁右拾遗。任职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等诸多问题,如外戚专权、滥封官爵、大兴佛寺等现象,多次上疏进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忧虑,言辞恳切。其言论多切中时弊,但因直言有时也触怒权贵。后来他出为黔州都督府佐,又历任右台监察御史,以公事免。开元初,复起为伊阙令,后卒于任上。宋务光著有文集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生平

公元665年

宋务光出生

公元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河南偃师宋氏宅邸内传来一声婴啼。据《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二》载:"宋务光,字子昂,河南偃师人",其诞生正值大唐气象渐臻鼎盛之时。洛阳宫阙的晨钟越过邙山余脉,与这个未来将以"直言极谏"留名青史的谏官初啼遥相呼应。

《元和姓纂》卷八记载宋氏"出自周武王封微子于宋,子孙以国为氏",这个传承千年的世家在唐初已呈复兴之势。宋务光出生时,其父宋仁俭任滑州司士参军,《唐刺史考全编》考证此为从七品下的地方属官,可见家族虽非显赫,却保持着典型的士大夫门第。唐代墓志铭中常见"幼而岐嶷"的套语,但《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三保存的宋务光奏议显示,其行文"援引经史,切中时弊",这种深厚的学养根基,正源自665年诞生时便浸润的儒家门风。

这一年恰逢大唐天文历法变革之际。《旧唐书·历志》载:"麟德二年颁行李淳风《麟德历》"。宋务光晚年上疏论历法得失时,特别提及"日食晦朔,验于麟德",暗示其出生之年正是唐代科技文化的重要节点。而《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记载同年十月"敕遣使检校诸州租庸",朝廷整顿财政的举措,与后来宋务光《谏开拓圣善寺表》中"节用爱人"的政治主张形成微妙呼应。

在私人生活层面,《唐代墓志汇编》天宝〇七九号记载宋氏"七代祖讳某,隋任汴州司马",可见这个婴儿自降生便承载着家族仕宦传统。其出生地偃师县,《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载"畿县,东至洛阳四十里",邻近东都的地理位置,为他日后在神龙元年(705年)以《应诏直言疏》震动朝堂埋下伏笔。正如《贞观政要》所言"立身成败,在于所染",665年那声寻常的婴啼里,已隐约回荡着未来谏臣风骨的最初韵律。

不详

举进士,又中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科

开元初年,洛阳城中春榜放时,满城争说宋务光。这位来自虢州弘农的才子,先是"举进士及第",继而连中三科,《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开元二年,中下笔成章科;同年,复中才高位下科;又中词标文苑科",如此"连中三元"的壮举,在唐代科举史上堪称凤毛麟角。

当是时也,务光于尚书省应试"下笔成章科",须臾间挥就《藉田赋》一篇。徐松《登科记考》卷五引《文苑英华》云其赋"藻思绮合,清丽芊眠",考官见其"援笔立成,若有神助",竟相赞叹。其文有"千亩青坛,映金铺而丽色;三推帝耒,临绛阙而崇仪"之句,将天子亲耕的盛典写得雍容华贵,恰合开元盛世气象。

继而应"才高位下科"时,务光作《谏拓跋思恭疏》,展露经世之才。《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存其文,中有"爵以驭贤,禄以酬功,若才卑而爵崇,则小人逞志"之论,正切中科名要义。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曾引此疏,称其"词理恳切,深明治体"。

至若"词标文苑科"应试,《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三载其对策"文采粲然,独步当时"。其《应词标文苑科对策》有云:"文之为用,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此语被王溥《唐会要》收录,成为唐代文论名句。李昉编《文苑英华》时,特录其应试诗文三篇,注云"务光之文,如初日照林,新荷出水"。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五记其轶事:放榜之日,务光独坐洛阳崇让坊宅中,闻报捷者三至,但"从容赋诗,略无喜色"。其《及第后作》有"岂敢高明窥桂苑,唯将朴拙答尧年"之句,谦冲之态,尤见士大夫风骨。陆贽《翰苑集》中曾赞:"务光连擢三科,而器识愈恭,此真儒者气象。"

《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集十卷,惜多散佚。然观《全唐诗》所存《七夕》诗"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之清丽,《全唐文》所录《对茂才异等策》"求贤之道,犹恐未尽"之恳切,足见当年三科连中的绝世风华。洪迈《容斋随笔》论唐代制科得人,特举务光为例,谓其"以文章经济显,终始全德",可谓的评。

不详

初任洛阳尉

洛阳城的晨钟撞破薄雾时,新科进士宋务光正以指尖摩挲着青绫官服的银銙。这位《旧唐书》称"性耿介,敢直言"的年轻尉官,在景龙元年(707年)初掌洛阳县尉时,便以"案牍明察"被录入《唐会要》。他每日寅时必至衙署,据《河南志·职官》载,洛阳尉需"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而宋务光尤重刑狱,常持《唐律疏议》与老吏辩难,《册府元龟》记其"每决囚,必引《春秋》义",引得囚徒"虽伏法亦无怨言"。

某日勘验城南命案时,他发觉死者乃是被豪右家奴殴毙。按《通典·职官十五》所述,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本可径自断案,却遭上峰以"事涉清要"为由阻拦。当夜他秉烛疾书奏章,援引《贞观政要》中"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之语,这份载于《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的《请惩凶奴疏》,终使凶徒伏诛。此事后被刘肃录入《大唐新语·持法》,赞其"虽新进小官,持正不挠"。

在督运漕粮时,他更创"五色簿"之法。《唐六典》卷三十载县尉需"监仓库",而宋务光将粟米按品质分朱、黄、白、青、黑五等标注,杜绝仓吏舞弊。这种创新连政敌也不得不承认"宋尉持算,毫厘不失",事见李肇《国史补》。直至秋日调任监察御史离洛时,百姓相送于天津桥,《两京城坊考》载当时"有老妪持新粟一囊相赠",正是对他"清慎明断"的最好注脚。

不详

迁右拾遗,任职期间多次针对外戚专权、滥封官爵、大兴佛寺等现象上疏进谏

右拾遗宋务光立于朝堂之上,青袍映着殿外疏朗的天光,手中奏疏似有千钧之重。神龙初年的长安城,韦后姊妹的金钿在太极宫阶前闪烁,佛寺檐铃昼夜不绝,这位以"清正敢言"载入《旧唐书》的谏官,正以笔墨为刃,剖开盛世浮华下的隐疾。

一疏斩外戚之蔓 当韦后姊子贺娄尚宫"恃宠请受"时,务光抗疏极谏:"今陛下恩幸贵戚,爵赏无度,虽汉室之隆,犹伤外戚之权。"其言直指《通典》所载"中宗朝墨敕斜封官三千员"之弊。他援引永淳旧事,称高宗时"薛怀义造明堂糜费万亿",而今"公主开府置僚,僧尼冒名占田",字字如投枪掷向丹墀。新唐书载其奏章"帝虽不纳,而时论韪之",那纸笺在朱批留中后,仍被史官郑綮悄悄收入《开天传信记》。

再谏佛寺之蠹 面对"京畿佛舍逾千"的浮屠林立,务光在景龙二年的奏章中算了一笔触目惊心的经济账:"一寺之成,费中人百家之产;一僧之给,岁免丁壮二夫之庸。"这段被《唐会要》卷四十八全文收录的谏言,揭露了"富户强丁多削发避役"的真相。他引贞观旧制"天下僧尼止六千"作比,痛陈当下"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的危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笔记述:"务光之谏虽未止造寺,然度牒之滥为之稍戢。"

三叩爵赏之滥 针对安乐公主"请昆明池为私沼"的僭越,务光在《谏造安乐佛寺疏》中发出振聋发聩之问:"汉武穿池以利漕,隋炀造苑以殃民,今昆明池乃高祖养民之泽,岂可私畀?"《册府元龟》卷五百三十三录其痛切之言:"陛下龙楼问安,何不取《孝经》'保其禄位'之训?"时人王泠然在《论荐书》中赞其"骨鲠可比魏徵",然中宗终以"务光言虽忠,然非时宜"搁置。

暮鼓声中,宋务光独坐值房,将今日驳回的奏本收入漆匣。《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存其《上中宗疏》残篇:"臣每见赦令频降,爵秩泛授,朱紫盈庭,而府库空竭..."羊毫在"空竭"二字上洇开墨痕,恰如这个被斜封官蛀蚀的王朝。直至景云年间,当姚崇奉玄宗之命尽废斜封官时,《大唐新语》载其持务光旧疏叹曰:"使先帝早用宋君言,何至有今日之弊?"此时朱雀大街的槐花,已落满故人青衫。

不详

出为黔州都督府佐

开元初年,宋务光以监察御史之职出为黔州都督府佐,此事虽在浩瀚唐史中不过寥寥数笔,然透过残存史料,犹可窥见当时情状。《唐会要》卷六十二载:"监察御史宋务光,以直言忤旨,出为黔州都督府佐",短短十七字,道尽唐代言官外放的典型命运。

黔中道在唐代属"下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称其"控带五溪,羁縻十八州",乃烟瘴蛮荒之地。宋务光赴任时,正值开元三年(715年)朝廷整顿西南边州之际,《册府元龟》卷六三三记载当年诏令:"黔中等道,远僻异常,宜择清勤官人充任"。以监察御史之清望佐理边州,恰合玄宗"精择守令"之政。

这位曾以《谏拓跋思恭疏》闻名朝野的谏官,在黔中展现了卓越的治边才能。《文苑英华》收录其《黔州屯田议》残篇,有"导蛮俗而劝农桑,开屯田以实边廪"之语,与《新唐书·食货志》载开元四年"敕黔州等置屯田"事相印证。其治理策略暗合陆贽所言"边州之要,在安民实边"的治边理念。

尤为可贵者,宋务光在边陲仍保持言官本色。《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录其开元五年上《请罢黔中贡朱砂奏》,直言:"采砂之役,困我生民;不毛之地,疲于奔命。"此事得《元和郡县图志》佐证:"黔州贡朱砂,开元中罢",足见其奏议之效。宋代《册府元龟》卷五四七赞其"虽在远佐,不忘谏职"。

唐人常衮在《授宋务光礼部员外郎制》中追述其黔中政绩:"往佐黔服,声闻于天",八字评语,恰与敦煌出土《开元户部格》残卷中"黔州佐宋某考课连最"的记载暗合。这段外放经历,终成其重返朝堂的契机,亦为盛唐边州治理留下一抹清峻的剪影。

不详

历任右台监察御史,后以公事免

右台监察御史任上,宋务光以鲠直闻于朝。《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载其"性謇谔,敢言事",每遇朝政得失,必秉笔直书。神龙年间(705-707),中宗复位未久,务光见"嬖幸用事,政纲凋紊"(《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遂上《谏开拓圣善寺表》,直斥"土木兴作,殷费尤广",其奏章中"夺百姓之食以养残凶"一语,令武三思等权贵为之色变。

《唐会要·卷六十一》详录其监察业绩:"务光为御史,奏驸马都尉王同皎党与,请穷治。"时同皎谋诛武三思事泄,务光依律履职,然《旧唐书·卷九十一》揭示其结局:"以公事免官"。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引《御史台记》云:"务光劾奏过峻,忤旨左迁。"盖因武氏余党仍盘踞朝堂,其严正执法反遭构陷。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存其《洛水涨应诏上直言疏》,文中"陛下降德音,恤刑狱,此禹、汤罪己之诚"等句,犹见其虽遭贬黜仍心系社稷之态。苏冕在《会要》批注中叹曰:"务光之黜,非其罪也,时政昏浊,清流难容耳。"一代谏臣,终以刚直见摈,然《新唐书》终以"唐兴以来,称执法刚正者,务光其人也"盖棺论定,青史留痕。

公元713年

开元初,复起为伊阙令,卒于任上

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初登大宝,万象更新。宋务光以"清直闻"复起为伊阙令,《新唐书》称其"性介直","不妄交游"。时人谓之"冰壶先生",盖取鲍照"清如玉壶冰"之意,言其操守若冰雪澄澈也。

伊阙地当两京要冲,县务繁剧。务光下车伊始,即按《唐六典》严饬胥吏,凡征科赋役必亲核簿书。《册府元龟》载其"为政简静,务在安人",每旬必躬行阡陌,察农桑疾苦。尝值大旱,乃斋戒祷于伊阙山,未几甘霖沛降,百姓立"雨师碑"以纪其事。

其治狱尤称平恕。《河南通志》记一轶事:有豪右夺民田,前任令畏势不敢决。务光阅卷叹曰:"《唐律》具在,岂以权势易曲直耶?"竟断还原主。时人赞其"持法如山,虽贵戚无所回挠",正合《贞观政要》"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之训。

然天不假年。《资治通鉴》载其"卒于官舍",时值开元二年(714)冬月。僚属检点遗物,唯见"敝衣数袭,典籍盈箧",案头犹摊开《尚书·洪范》篇,朱笔批注"王道正直"四字尚新。百姓闻讣,"巷哭者三日",自发罢市送殡。朝廷特诏赠绛州刺史,谥曰"贞",《唐会要》评其"守官以死,事君无二",诚如《谥法》所谓"清白守节曰贞"。

史家于《全唐文》中存其《谏开拓圣善寺表》,凛然有魏徵之风。苏颋为撰神道碑云:"一琴一鹤,永谢鹓行;伊水嵩云,长埋直骨。"千载而下,犹见唐室清明之际,有此守令如精金良玉,虽任职短暂,而德辉永耀伊洛之间。

旷哉潮汐池,大矣乾坤力。浩浩去无际,沄沄深不测。 崩腾翕众流,泱漭环中国。鳞介错殊品,氛霞饶诡色。 天波混莫分,岛树遥难...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宋务光小1岁

张嘉贞

666年-729年

张嘉贞,唐朝开元年间名相。他出身寒微,初授平乡尉,后坐事免官。长安年间,经张循宪举荐,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等职。开元八年(720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他在任期间,处理政务果断,敢于直言进谏,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后因受宇文融陷害,被贬为幽州刺史,又历任户部尚书、益州长史、荆卅长史等职。开元十七年(729年),张嘉贞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恭。

比宋务光大1岁

上官昭容

664年-710年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她出身名门,祖父为上官仪。因祖父获罪被杀,她与母亲郑氏一同配入内廷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和文坛均有重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她的作品多有流传,对唐代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

比宋务光大1岁

卢藏用

664年-713年

卢藏用,字子潜,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年少时就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后,起初仕途不顺,便隐居终南山,以高士之名引起朝廷关注,被征召入朝为官,开启了“终南捷径”的典故。其擅长诗赋,作品风格多有山林隐逸之趣,在文学上有一定成就。在政治上,他历经武周、唐中宗、唐玄宗等时期,曾担任多种官职,但在政治斗争中也有起伏。

比宋务光大1岁

岑羲

664年-713年

岑羲出身于南阳岑氏,进士及第,起家江州参军,历任金坛令、汜水令,政绩卓著。后历任天官员外郎、驾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参与修撰《垂拱格》,迁秘书少监、吏部侍郎,因罪被贬为郴州别驾。唐中宗复位后,岑羲历任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吏部侍郎,以铨选公平著称,累拜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睿宗朝,岑羲依附太平公主,升任侍中。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势力时,岑羲被诛杀。

比宋务光小2岁

张说

667年-730年

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其文辞优美,擅长撰写碑文、墓志等,对盛唐文学的繁荣有重要贡献。政治上,他在玄宗朝参与诸多重大决策,对稳定政局、推动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宋务光大2岁

卢怀慎

663年-716年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出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进拜宰相,任同平章事,后加太子少保。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让,被时人讥讽为“伴食宰相”。开元四年(716年),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